后主题教育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发展研究

2020-11-18 18:45
长江丛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师生基层

/青岛黄海学院

主题教育活动具有专题性、集中性的特点,是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式,其核心要旨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坚持思想建党、夯实思想之基,并被运用到各个群体的思想教育活动中。在新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主题教育的功能效果持续常态化,开展后主题教育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成为高校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课题。因此,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既要坚定方向、狠抓落实,又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力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发挥其真正应有的核心作用。

一、后主题教育的概述

(一)后主题教育的界定

后主题教育的理解和把握与主题教育的界定紧密相连。主题教育,即专题教育、集中教育,核心内容是强调从思想上、理论上加强党的建设。后主题教育在时间上是从主题教育的结束到下一次主题教育的开始;在内容上二者是一致的,后主题教育的内容是主题教育内容上的延续。但在形式上,后主题教育更加多样自主,贴近生活,讲求实效。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意见》,在全党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提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理论自觉,突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导向,坚定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并要求通过常态化教育形式,提升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真正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国、心中有社会主义、心中有人民。因此,后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主题教育常态化、机制化、生活化,时刻将党性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教育融入到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当中。

(二)后主题教育的特征

后主题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形式多样,贴近生活,把握教育主体,重视教育有效性,注重信息反馈,最终强化教育成效。后主题教育时期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既要遵循主题教育活动内在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要关注党员师生思想变化动态,创新活动方式方法;把握党员师生的思想实际,针对工作生活需要,贴近生活,坚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召开,围绕“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求“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1],这即要求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全程中,应清除“一阵风”式的不良工作作风,即活动集中应对,活动结束一切照旧,应扼杀不学、少学、惰学之风。“初心易得,始终难守”[2],指出了后主题教育的重要性,在长效机制的保障前提下,后主题教育时期要把握教育主体,重视教育有效性,注重反馈信息,突出问题导向,以促成党建工作取得理想成效。

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发展的现实困境

首先,党员理论学习主动性不强,教育有效性不理想。高校基层党组织以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长期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开展各类学习活动。但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部分党员师生产生“重业务、轻党建”的错误倾向,参加主题教育理论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对理论学习缺乏积极兴趣,采取应付的态度,对理论学习不重视,学习敷衍搪塞、不讲求实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理论内化并结合实际的过程不充分,最终导致主题教育活动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其次,党组织生活形式单一,缺乏内在吸引,效果欠佳。基层党组织主题教育的活动形式还是沿用比较传统的方法,以集中学习、讨论为主,受时间地点限制,难以融入思想性、政治性、学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民主评议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党性教育,致使工作缺乏吸引力,达不到最优效果。

再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缺乏创新,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融合性欠佳。组织者根据教育目的确定教育内容,但是内容不能紧贴师生员工最直接、最关切的实际问题,同时发展平台受限在现实操作上存在漏洞,在理解型掌握到实践型掌握过程中存在偏差,无法将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效结合起来,无法落实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去。

最后,体制机制改革的挑战。为了切合社会发展要求,部分高校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并开始实施多种学制、混合管理模式,高校一校多区、一校多制比较常见。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高校如何实施更高效的领导,进行更积极的建设,处理党政之间的协调,开展有效的活动等问题,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顺利开展所不容忽视的问题所在。

三、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发展的创新路径

后主题教育是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对新形势、出现新课题、提出新要求的情况下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1)提高对基层党建工作有效性认识。教育有效性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生命力所在,离开了有效性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因此,需要在后主题教育时期积极探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更新观念是基层党建工作有效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的制定上,既要注重从思想和实际出发,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师生的需求。增强党建工作针对性和时代感是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既要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要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2)丰富基层党建教育内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不仅需要在理论学习形式上进行创新,还要在学习内容上进行系统整合,立足当前新时代、新形势、新情况与高校建设过程中的新问题,结合培养人才的实际需要,不断整合学习内容,注入生机与活力。主题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将教育资源利用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真知真信真行。

(3)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模式创新。青年学生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主力,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主力,以更加丰富多样的模式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说服力。后主题教育时期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既要遵循主题教育活动内在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要关注党员师生思想变化动态,创新活动方式方法。创新全方位的立体模式,了解师生日常思想实际,探究新形势下的师生需求,实行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突出“关键少数”重点,积极探索好的学习方式,形成带动效应,将系统化的理论学习,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实际,达到教育目的,从而推进学校党建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4)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发展机制。基层党组织要因地制宜,挖掘教育资源。首先,充分挖掘、利用、善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教育资源等,形成常态化学习机制。其次,利用专家学者资源,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展理论教学。再次,发挥典型案例教育资源作用,以典型案例、熟悉案例、身边事例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最后,搭建网络主题教育平台,用好学习平台教育资源,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制度统筹上,应完善好党建工作与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务求实效;在制度建设上,充分发挥好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提供相互支持、有机融合、稳定高效的制度体系,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落到实处、落到细节;在工作机制建设上,要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工作的目标机制、条件保障机制等的建设,使党建工作充分完善发展。

后主题教育时期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其作用的发挥影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高校党组织要积极思考和探究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思路,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真正将党的先进性建设与高校长期发展落到实处,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师生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走基层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