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职《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改革研究

2020-11-18 19:24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育人

■成 青/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一、新时代高职《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推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门以中国优秀文化为载体,兼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等多种教育功能的课程。该课程传递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和智慧结晶,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人文底蕴、价值观引领、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优势功能,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无法企及的。高职的“00”后学生受到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重视不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有待加强。大一的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能力不成熟,对现代职业素养的概念较为陌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轻人文重技能,缺乏匠心筑国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高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系统融入价值塑造的德育元素,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有必要的。

二、当前高职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课堂教学现状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重要程度不可小觑。然而在高职院校中,受功利思想以及职业教育特点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对该类课程的重视都不够,如体现在开课的随意性大,课程的定位不准确,师资的薄弱等等,加之教师理念陈旧,思政素质良莠不齐,教学拘泥于单纯知识传授,教学手段单一等,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程的实效性不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在课程中虽有所体现,但未得到充分发挥。从“大思政”视域出发,结合课程特点,探讨高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入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对课程育人实效性的提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三、“大思政”视域下高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革与建设策略

(一)转变教师理念,提升教师思政素质

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寻求“大思政”视阈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有效途径,首先需要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任课教师的思政素质,使教师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才能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并探究实施的途径,因此,高职学校要加强除思政专业教师外,其他教师的思政素质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对思政素养的重视度,并有指导性的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工作,鼓励任课教师在大思政背景下,深入研究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课程育人的实效性。

(二)以融合为核心,将课程与思政有机结合

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中蕴藏了丰厚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文化底蕴,如何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在课程讲授中既培育学生丰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又把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怀等思政内容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追求,实现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双重功能是需重点思考的问题。

课堂是课程教育实施的主战场,要从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体系,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首先,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发挥课程的特色,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忠诚爱国、仁爱孝悌、敬业廉洁、诚信礼让、文明和谐等元素,形成专题模块,重新构建课程的体例,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其次,改变传统课堂逐篇精讲的模式,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将普通的人文知识传授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载体;从微观落脚发挥育德功能,并注重课堂教学途径的有效性。例如在品读优秀传统文化之礼章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及实施的场景,深入分析古典诗词《关雎》中男子称之为君子的原因,《鸿门宴》中宾客的座次安排,使学生在了解中国礼仪文化的同时,深入理解礼是对他人尊重,习得日常生活中如何正取处理婚恋关系,人际关系,树立文明有礼的职业形象。

(三)以问题和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与实践

课程思政的主体离不开学生,应以学生为中心探索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教学中应以问题为导向,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提出问题能力训练为导向,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变革当前教与学的传统模式,围绕真实社会情境中的问题,师生共同展开探索性学习,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要。

课堂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置、典型案例、现实体验等教学设计运用,将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将教书育人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如在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教师注重发掘学生内心的体验,在课程中围绕仁、孝、礼等专题教学内容设置给父母写家书,寻找身边的仁者仁行、拍摄礼仪视频等活动,使学生深入思考,我为什么学,我学什么,学习的用处,使思政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如在《赏传统技艺之妙,习工匠精神之心》专题皮影戏的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设置皮影戏的实操环节,通过亲身体验皮影戏使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民间匠人的精湛技艺,并以析品质、寻匠心、探价值层层深入的环节,使学生在鉴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知民间技艺,明晰工匠精神,寻找学习榜样,探析工匠精神的多层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增强价值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依托社团和社会实践,打好思政育人的组合拳

立德树人离不开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育人环节,高职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思政教育也应将课内外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如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更多开展互动、实践教学,并通过借力企业、学校社团活动等实践平台,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进行社会服务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最终将人文知识和思政相融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动力。如在赏传统服饰之美章节中,以汉服社团为平台,将课内外活动有机结合,在赏析中感受中国服饰的美,体悟其中蕴含的严谨规整、和谐统一的精神;如在中国民间技艺的讲授中不仅课堂设置学生剪纸实操的实践活动,而且以学校技能竞赛之剪纸赛项为载体,让学生在剪刻中体悟中国民间技艺传承人精雕细琢与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拍摄图片、视频寻找身边的匠人,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在工匠精神的课堂教育中邀请企业技师、优秀员工进课堂,通过现身说法,使学生体悟工匠精神在个人成长、企业运转和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提升其职业素养。

高职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思政素质方面较其他课程具有独到的优势,能将思政理论转变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大学生在受到人文熏陶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礼。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优势,挖掘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