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辩证法,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历史解释素养之探究

2020-11-18 03:31唐洁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1期
关键词:辩证史实

唐洁华

【摘要】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环节和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是“以史料为依托,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之有据、推论得当;这就要重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法,理性分析、客观评判的历史思维。笔者在此探究初中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辩证   历史证据   史实   历史解释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1-064-02

一、多渠道搜集历史证据,用辩证发展观看待史实,理解历史解释素养

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就是以丰富的史料文献为基础,是史论结合的产物。学生只有多层次地阅读史料,理性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阐释史实,尝试着走进历史、复原历史。王国维说:“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因果者,谓之史学。”我认为:历史解释要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搜寻其内在的因果联系,在解释中发现问题,如历史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事物会不断地升温发酵,那就需要有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历史,评判史实,从史实的关联来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站在教学一线上,我会根据学生实际,搜集史料证据为依托,巧设问题引导,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中,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为了让学生认识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我利用多媒体投射下面的史料,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成5个小组,交流探讨。

材料一:

材料二:

曼纳哈塔(即曼哈顿)

人行道上挤满了车辆,宽广的大道上,

充斥着妇女和商店及展览,

一百万人口,自由和极好的礼仪,嘹亮的声音,

热情好客,最勤劳和友好的年轻人。

匆忙和波光粼粼的城市啊!我的城市!

——摘自沃尔特·惠特曼的诗歌译文

材料三:

1952 年 12 月 5 日至 9 日,伦敦上空受反气旋影响,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许多市民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当月因这场大烟雾而死的人多达 4000 人。此次事件被稱为“伦敦烟雾事件”。

——摘自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设问:

1.你从上面三则材料你获得什么信息?

2.从“城市化进程加快”到“赞美城市化”再到“烟雾事件”这些证据有关联吗?

经过小组讨论,多数同学能挖掘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部分学生也能指出是由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也有同学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排放废气,已经影响到民众的身体健康。也有同学想到经济要发展,保护环境更重要等……课堂上学生充分参与,理性思考,各抒见解。相关的史料让学生能辨证的认识到,随着时间、空间的推移,随着工业革命的纵深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问题日益凸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评判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学生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汲取了历史教训。

二、运用时代变迁,立场差异,多视度评判史实,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唯物主义“是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与辩证法四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可见,历史唯物主义赋予了历史的多层次和多维度。我们都认为:历史是客观的,历史解释是主观的。因为解释是史学家对史实的记载,其中肯定揉和了史学家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不同的历史人物他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不同的时代背景,对史实也会出现不同的解释。因此,我们在利用史料证据对史实进行解释、评判时,要用辩证的眼光,多角度审视问题。

例如在世界古代史《罗马城邦和罗马共和国》的教学中,为了拓展延伸,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如何认识罗马的奴隶制?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并阅读史料,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多层次来解读奴隶制。

材料一:

罗马广场

——图片来自互联网

材料二:

西西里庄园主以残酷闻名意大利,有的庄园为节省开支,甚至不给奴隶提供服装,让奴隶像牲口一样裸身在田间劳作。                     ——来自《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

只有奴隶制才能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我们有理由说: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

——节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96页、197页

学生阅读讨论后,学生纷纷发言:“罗马的奴隶制文明闪烁着光芒”“罗马的奴隶没有当作人来看待”“罗马的一切文明都是奴隶创造出来的”奴隶制与现代文明关系密切“……我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许。可见,奴隶制的野蛮性是不可否认的,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因为在社会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奴役、剥削的手段,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所以恩格斯没有简单否认奴隶制残酷、野蛮,而是运用文明史观、辩证解释历史。

例如我们在学习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时,历史学家列宁就有多维度的评价。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同时,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那时因为列宁站在农民的角度来审视历史,知道这份“自由”的代价有多大。后来列宁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列宁也高度肯定废除农奴制改革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你能说列宁相互矛盾吗?不能!列宁是从不同的阶级立场、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来评价这场改革,这多元性的观点既对立又统一的。使得学生学会运用多视度看待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教者当以史料为依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引领学生客观、辩证地阐释历史问题;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反思历史、启发现实,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就需要一线的教师站在课程改革的高度上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郭爱.创新课后作业,培育“历史解释”素养[J].湖南教育:D版,2018.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6.

[3]王国维.国学丛刊(序,观堂集林)[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59:875.

[4]张思思.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7

猜你喜欢
辩证史实
在选择题评讲中金针度人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分析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浅议科学辩证看待军网舆情
试论《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浅析气候变暖与人类的过激行为
初三历史教学之历史人物评价
史学素养视域下“三史”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不该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