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射频治疗仪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分析及其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2020-11-20 06:29刘芳万琴樊拖迎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20年3期
关键词:息肉消化道射频

刘芳 万琴 樊拖迎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部队医院干部病房,南昌 330002)

消化道息肉临床较常见,其中,上消化道息肉指的是发生在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等部位的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临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有一定的癌变几率[1-3]。对于瘤体直径>2cm、异型增生III度情况的患者,癌变率较高,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4-6]。临床在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时候,主要是在内镜下实施电切术、射频治疗等。其中,氩气刀、激光等设备价格高昂,普及率相对较低[7-9]。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治疗则相对经济,容易普及。我院对消化道息肉患者开展了内镜下射频治疗仪治疗,并评价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进行治疗的96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对照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为33岁~58岁,平均年龄为(46.21±7.09)岁;息肉数量:单发33例,多发14例;息肉位置:十二指肠9例,胃体14例,胃窦18例,胃底5例,食管3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为32~58岁,平均年龄为(45.77±7.33)岁;息肉数量:单发34例,多发14例;息肉位置:十二指肠9例,胃体14例,胃窦18例,胃底5例,食管2例。两组患者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手术治疗指征;确诊为消化道息肉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协议书。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服用过免疫抑制药物者;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合并各脏器功能不全者;合并高血压者;上消化道手术史者;麻醉禁忌证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术前准备:患者所采取的内镜均为胃镜和电子结肠镜,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常规术前准备,包括心电图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血型、血常规检查等,做好常规胃镜相关的检查准备工作。

观察组:采取内镜下射频治疗仪治疗。选择的仪器为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治疗仪治疗,设置的时间为3~5s,设置的功率为4~8档,在内镜引导下,实施射频治疗。治疗目标为病变组织发白、固缩、变平。对于带蒂息肉,通过圈套器进行圈套后,射频切除,对于扁平息肉、广基息肉,则通过射频活检钳/射频探头进行射频治疗。

对照组:经内镜高频电切术治疗。对于带蒂息肉,采取高频电圈套器圈套电凝电切,对于扁平息肉、广基息肉的患者,通过高频电热活检钳电凝,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息肉的大小,进行先电凝、后电切治疗,直至息肉脱落。对于经电切治疗后存在出血的情况,需要采取热活检钳止血,对于经电凝治疗发生组织撕扯、粘连的情况,可以通过点灼的方式进行治疗。

术后处理:患者完成手术后,息肉完全切除,没有活动性出血,则抽吸胃肠腔内气体,退镜。术后禁食24h,患者需要留院观察2d。饮食方面,可于手术后1d进食半流质食物,在手术后的第3天可以进食普通饮食。手术完成后2周内,患者要避免重体力劳动。术后患者需要常规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同时静脉滴注莫替丁。

1.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如下:①手术一般指标:包括息肉切除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创面完全愈合时间。②术后NPS评分[10]:选择一条带刻度的箭头,刻度一共标注到10(从1~10),标明疼痛情况,数值越小,患者的疼痛越轻,由患者自行选择自己的疼痛情况,做好记录。③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患者在术后穿孔、腹痛、出血、漏诊、黑便的发生情况,计算总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一般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息肉切除用时、术中失血量和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NPS评分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NP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手术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8%,低于对照组的16.6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3.1 上消化道息肉治疗进展

上消化道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主要是胃息肉。消化道息肉内镜切除的指征主要是腺瘤样息肉,属于癌变病变,非腺瘤样息肉,则容易因感染而诱发出血,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11-13]。患者一旦确诊为上消化息肉,则需要及时进行切除,以改善临床症状。传统的治疗上消化息肉的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相对而言,手术创伤大,对机体的影响明显[14-16]。随着医学技术的进展,微波疗法、激光疗法、射频疗法等各种微创手术,逐步应用于临床,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对比而言,微波疗法速度较慢,患者需要较长的时间接受治疗,而且还伴有一定程度的辐射[17]。激光治疗则需要一定的设备,临床普及受到限制[18]。高频电切术则价格合理,操作简单,通过治疗,能够快速完整的切除息肉,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19]。然而,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容易损伤胃镜,尤其是对于一些位置特殊的息肉,在摘除的时候,容易损伤胃镜,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20]。而且高频电切术还会损伤组织,增加穿孔、大出血等情况的发生,经热量切除病灶的过程中,还会因烟雾的出现而影响手术视野,增加操作难度[21]。因此,研究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表1 两组手术一般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一般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NPS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NPS评分对比(±s)

3.2 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优势

内镜下射频消融是在传统的射频技术上发展而来,通过射频电流在进入机体病变组织的时候,产生了局部高热,使得组织升温,从而促进息肉组织细胞的固缩、坏死,而且经过一些特定的设计研究,使得射频更为准确[2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息肉切除用时、术中失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在息肉切除用时、术中失血量方面,效果相当。观察组术后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术后创面更容易完全愈合。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整体手术时间较短,减少了术中不良风险发生的情况,手术相对安全。观察组术后NP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较轻,可见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内镜下射频治疗效果更为明显。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8%,低于对照组的16.6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内镜下射频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这也相对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治疗效果。

3.3 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机制

关于内镜下射频治疗机制,主要是在高频变速正弦电磁波的影响下,使得肌肉组织中间质分子相互传导,使得细胞蛋白组织在70℃左右完成脱水过程,经血液水分子汽化作用,实现胶原蛋白组织粘合以及组织分离的低温剥离,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从操作难度方面分析,射频治疗则更容易掌握。在设计方面,利用等离子技术,充分利用了射频探头、射频活检钳、圈套器对于病灶的准确性,减少了激光等技术的靶向误差。在功率方面,具有良好的可调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切除较大的病灶,弥补了微波治疗的不足。而且射频治疗属于低温切除,不产生火花和烟雾,也因此不会损伤到内镜,优势更为明显。射频治疗的优势,还在于其对组织损伤较轻,属于表浅损伤,因此也更容易愈合,可以在短的时间内达到一个良好的愈合效果。刘志鹏等[23]探讨了经内镜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疗效及适用范围,通过采用射频治疗患有胃肠道息肉的869例患者,观察其术后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表明,经内镜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安全有效、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总之,消化道息肉患者内镜下射频治疗仪治疗对患者有积极的影响,能够缩短患者的术后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NPS评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息肉消化道射频
5G OTA射频测试系统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关于射频前端芯片研发与管理模式的思考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猪的消化道营养
ALLESS转动天线射频旋转维护与改造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