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文本次生化视角下的城市展园设计方法研究
——以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滁州园为例

2020-11-20 12:49贾艳飞
中国园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展园滁州园林

贾艳飞

朱 怡*

杨 逸

赵纪军

城市展园迅速发展为一类重要的新兴园林形式,已是各类园林展会的主要构成部分,但针对城市展园的专门研究较为欠缺。将一座城市投影在新的时空环境中,用展园的形式展示城市意向,让观者认知和感受亲本城市的山水意向、文化特质、发展定位和建设特点等。了解和认知这座城市,是城市展园的最主要任务。城市展园通过园林样态呈现原生文明,在相异时空转译母体城市特征。从文化学上看,运用派生的次生现象反映原生文明,无论是复制、比拟还是转译,都是原生文本样态次生化。城市展园是对亲本城市的次生化再现,通过组织典型的要素、展示高度凝练的场所,塑造关联的景观意向,在园林设计中有其特殊性。

从单一地新建创造形式塑造园林意向,到原生与次生结合塑造园林形象,引发了对城市展园的研究热潮,归纳和总结城市展园次生形式对原生样态的再现方法和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从原生文本次生化的视角,探究其营造手法和设计特征,解析城市展园以小见大和见微知著的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以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的滁州园为实证①,阐述城市展园凝练母体城市的山水环境意向手法,解读将原生城市历史、文化及诗词转译在园林形式中的要点。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解析原生文化次生化视角下城市展园营造的设计方法,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1 城市展园研究综述

1.1 新兴形式,发展迅速

城市展园是指在园林类展会中的特定地点,以展示一个特定城市的地理、历史、文化及建设成就等各方面特色为主题,旨在让参观者了解参展城市的室外展览性园林,由这个城市的政府出资并负责主持修建[1]。城市展园在中国是一种新兴的园林形式,自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始出现。城市展园作为参展城市的宣传窗口,向游客展示自身文化表征、景观特色、历史人物、城市定位和发展潜力等,成为彰显城市魅力、扩大城市知名度的重要媒介。在城市宣传和建构柔性竞争力的驱动下,城市展园迅速在我国各类、各级园林类展会中发展为主要构成[2]。以近年的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为例,城市展园占到整个展会的2/3(表1)。

1.2 阶段发展,逐步成熟

中国城市展园是园林展进入我国后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至今有3个阶段。1)模式探索、形式模仿的初步阶段:自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启国内城市展园先河起,在各种级别和规模的园林园艺博览会中,主要是学习西方或发达地区城市展园的营造经验。主题大多以“逼真”地展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意象为主,多以大地风物、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等为主题,片段式的拼贴和符号化的描摹,展现代表性的地域意向,呈现形式杂糅、模仿缩微的园区。2)以2006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标志,在诸如国家和省市级的花卉博览会、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和国际绿化博览会等众多园艺类博览展会的不断探索下,城市展园进入主题鲜明、形式探索的发展阶段:立意大多“类似”地展现城市某种意向和风格,多以改革开放、历史事件、诗词歌赋和城市发展等为主题,主题式的组织和符号化的抽象,鲜明的专题化城市意向,呈现叙事性、主题象征的园区[3]。3)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标志,城市展园进入立意精准、形式自信的成熟阶段: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主题立意精准、形式丰满,立意大多“转译”地展现城市内涵,多以城市事件、精神内涵、定位性质为主题,转译式的组织和叙事化的整体,明显的特色化内涵意向,呈现叙事交融、创新创意的园区。从逼真到类似,再发展到转译,城市展园在辨析其自身特性和发展过程中,逐步把握发展的“内在秩序”,是成熟的重要标志[4]。

图1 城市展园关联转译的特征

1.3 实证为主,归纳欠缺

城市展园的既有研究多集中在园艺、花卉和绿化博览会的整体组织、个案介绍等方面,对城市展园类型设计的理论总结和方法归纳尚有不足。知网关于城市展园相关论文仅500余条;读秀相关论文和书籍约有1 100篇,多为硕士阶段初步的研究性论文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性介绍。基于园林展的发展需求,王向荣等对发展历程、发展态势和总体设计进行了梳理[5-9];通过对诸如武汉园博会的长安园、上海园及郑州园博会的青岛园等案例解析,郝卫国等探讨了个体城市展园的设计思路、特性特色、主题生成、空间类型、表现手法、分布形式和植物配置等[10-16]。

作为园林的一种类型,一种特定文化环境次生化的信息传递媒介,其关联式的设计手法,如复制缩微、模拟概括、提炼抽象、叙事传承、象征隐喻等值得进一步探索[17]。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城市展园是一种哲学释义学的具体表现③。众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城市展园的内在逻辑特征,在认知诸如缩微、模拟、折射、转换、隐喻、抽象的技法基础上,逐渐认知到城市展园是对原生城市次生关联转译的内在本质(图1)。

2 次生文本的关联转译方法

正如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对文本学的解读[18-19],城市展园是对原生城市文本理解之后,创作另一个关联文本的过程。众多的城市展园以园林要素诠释原生文本的“前结构”与“前情景”。历史文化、地理风貌、城市特征、风土人情、故事传说、诗词歌赋和著名园林等内容是原生文本的组构,也是城市展园的诠释对象。原生文本是前有存在和设定,通过园林要素转译的派生,是地域性、历史性、社会性和空间性的双重诠释的空间。这种“后结构”与“后情景”关联前有的存在和设定,是城市展园的内在逻辑。

表1 近7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城市展园比重②

2.1 文本

文本的狭义概念是指一定字形、符号和句子组成的文字组合,表达特定意义;广义概念是任何传递信息的集合,无论是文字、程序、影像、建筑、城市,还是园林[20]。文本是经过设计的文字形式,景观是经过设计的环境,园林就似诗歌和散文[21],也是文本[22]。城市文本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的符号集合,具有文本的组合性、结构性、层次性、可读性和意向性;园林文本亦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于语言学和诠释学,城市文本性解析的研究斐然。因城市展园发展较晚,文本属性分析集中在表层研究,核心特征解读较浅。

2.2 文本原生与次生的思辨

文本是自为的实体,原生文本和次生文本是相互关联而各自独立存在。原生文本是决定性的,是次生文本的参照。原生文本自我建构、原生发展,具有初始特定意义、结构和意向。原生文本具有不可复制性,次生文本是原生文本的读取和解释。

次生文本是从属性的,是原生文本的再现。作为原生文本意义、内容和意向的派生,次生文本通过自身要素的组织、主题的彰显和意向的设计对原生文本再现,是原生文本的解释性媒介,具有可移植性和多解性。城市展园作为城市的次生文本,体现原生城市的意向和情景。

2.3 次生化城市展园的营造方法

计成主张“借只有因”,城市展园不是简单对原生城市实体要素的照搬,主要是从城市文本决定性要素中提炼和转译,对城市原生文本形式和意义的诠释,艺术化地再现于规模有限的园林空间中。

在西方实体主义哲学视角下,文本存在有质料和形式2个属性;东方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文本存在有实质和形式2个属性。在形式与实质的辩证认知中,《老子》提出“有形”和“无形”的极致认识——“大象无形”。实质是无形的,可以超越其外形,可以脱离形式存有。次生文本对原生文本的转换,即是对形式和实质的关联转译,其方法有3种。

1)同形转换,以对关键的人文和地理地标的形态模拟为主。对城市内知名度较高的楼阁馆所、山川河流的缩微和模拟,让观众直接地感知主题城市的代表性要素,直接而明了。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模拟意大利地图、西西里岛和古罗马建筑柱式等,彰显当地意大利移民的乡土情结,是同形转换的代表。同形转换关注形式的提取,直接对原生空间的代表性要素形式进行模拟,注重形状、事务的符号化转换。

2)同意转换,以对著名的人文节事和故事传说的意向表达为主。对城市节事民俗和文学作品内容的演绎和展现,让观众较为直观地体验主题城市的代表性文化,注重内容的相似性。如后文滁州园案例,部分再现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场景,通过叙事性游线组织场所。同意转换关注叙事性的概括,形象鲜明地对原生文本的突出意义进行再现,注重场所、故事线的叙事性比拟。

3)形意衍生,以对显著的城市性质和发展意图的抽象外显为主。对城市规划目标和产业职能的象征和概括,让观众较为明了地感知主题城市发展集合性特征,是较为自由活泼的方式。如2011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的安阳园,解构“安阳园”三字甲骨文的字形,通过水系展现字形,体现作为殷墟这一最关键的城市特征。形意衍生关注城市抽象性的意义,特色突出地对原生文本的代表性内涵进行外显,注重意义和内涵的情景式象征。

从同形转换的符号化转换、同意转换的叙事性比拟,到形意衍生的情景式象征,3种关联转译的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在城市展园中综合运用。次生新文本向观众展示原生文本的前结构和前情景的特性,响应园林展的整体主题(表2)。

图2 城市展园次生化设计范式及对比

2.4 城市展园次生文本生成的范式

一般的园林设计范式是基于设计主题,在设计者秉持的设计理念、归属的流派主义、运用的地域传统和自主的构思组织下,赋形诠释,安排空间结构、景点游线、材料元素和植物类型,生成原生性的园林。

城市展园的创建范式是在解读原生城市的要素、结构、情景和定位基础上,梳理代表性的形式和内涵,确定表达的主题。通过形式和意义的同形转换、同意转换或形意衍生的转译而赋形,继而安排空间结构、景点游线、材料元素和植物类型,生成次生性的园林文本。需要强调的是,城市展园的设计师对原生城市的形式和意义的解读、判断、选择和利用是主题诠释、形式生成的前提(图2)。

3 滁州园——原生文本次生化案例解析

滁州市形兼吴风楚韵,神贯淮扬气度。在1 000余年的立治建城演进中,宋有欧阳修醉翁咏唱,明有朱元璋发迹凤阳,清有吴敬梓道尽科举沧桑,近有小岗村“大包干”先验先试。改革开放后,滁州发展态势良好。追古溯今,滁州成为安徽地区发展的缩影。滁州从软实力构建的角度,积极参与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建设第一个滁州城市展园[23]。

作为著名的山水亭城,古城西南群峰秀美,尤以琅琊山著名,林壑优美,溪流淙淙;城市古亭林立,如丰乐亭、敬一亭等,尤以醉翁亭驰名,细柱而屋檐深远,下有涌泉。《醉翁亭记》描摹了滁州的山水特点和人文特征;滁州园解读滁州的城市文本,凝练母体城市的特征,解析《醉翁亭记》中关于城市的人文意向,提取形式和意向,组织空间场所和路线,运用派生的形式去彰显原生文明。

图3 滁州展园总平面(3-1)、景点组织(3-2)和景点结构(3-3)

3.1 滁州园概况及布局

展园占地约2 000m2,位于园区中部主园路南侧,坐北朝南。基地坐落在约500m高的荆山主峰旁一次峰,西南峰峦起伏,恰如“环滁皆山也”;周边其他园林内部林草茂密,正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滁州也。从整体层次上来看,滁州园环境是滁州地理特征的模拟。

以“醉美滁州,亭美滁州”为主题,以滁州市为对象,综合运用城市地理中山水形态的符号化转换、城市历史中醉翁宴饮的故事叙事性比拟,以及城市人民的“乐酲”气质的情景式象征,体现滁州原生文本的情景和结构。

表2 园林文本关联转译模式图

一爿小园,从遇滁州、感滁州、游滁州和思滁州的脉络,组织乐遇滁州、乐赏林壑、乐游泉林、宴乐酒酣、亭乐众宾和宾散乐归6个景点,阐述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3个主题(图3),起、承、转、合,全园空间变化丰富,处处响应滁州。让游客感受滁州山水的盎然,感受醉翁的喜乐,体现滁州的地理、文化和历史特色,是对其意境和环境最大的展现。

3.2 次生化手法的设计

城市展园的建设,关键是形式和意境的转译,滁州城市展园是通过次生化方法彰显亲本城市的成功案例(图4)。

乐遇滁州,首先是相遇滁州及周边山水。在滁州展园西南侧入口处,描摹滁州周边山水的形态,展示其地理特征和城市意向。7级台阶和小广场隔离出一定缓冲空间,描摹拾级爬山、驻足远望,前有古城缩微模型,后面白色墙体前机切面火山岩堆叠出山水形象墙,不拘囿于传统的叠石方式,以马赛克搭接的形式,符号化地表现滁州古城周边山峦起伏的形态,也似古城生长后的现代城市高楼林立天际线的剪影形态。既有山水自然环境的比拟,亦有现代城市的抽象,古话今说。注重山水和城市形态要素的符号化转换,将城市山水原型和当下城市原型用现代符号转译在读者面前。

乐赏林壑,初览滁州山水后,再览滁州的生态之美和历史之宏。夹墙竹林限定出一条小径,构建历史之廊,使斑驳的条石地面和青砖墙体在灰色中协调,塑造时空交错的情景,告知观者滁州的历史悠长;以耸立景墙和茂密竹林的形式,比拟表现滁州山林阴翳的情景,在竹林步道中感受隔壁“林壑尤美,水声潺潺”。移步换景的步道是滁州演进的象征,在步道里逐渐从外部喧嚣过渡,逐渐引导溯源城市母体。乐赏林壑注重林壑形态要素的符号化转换,注重现代城市溯本过程的情景式象征。

乐游泉林,了解滁州历史和山水后,感知滁州人豁达乐酲的精神。从乐赏林壑峰回路转,“或歌于途,或休于树”,往来不绝的“滁人游也”,滁州人在山水中半醉半醒的“乐酲”气质凸显。围绕着水面,以“一池三山”的模式组织东、南、西侧景点:东侧布置高低条石石阶,用马赛克拼贴刻画捉鱼斗虾、临溪而渔的水岸;随着起伏变化的条石步道,野芳佳木密布,以步道树林类比林壑、平台比拟山中场地、行进的进程比拟滁州山水游历;南侧布置欧文苏体《醉翁亭记》拓本景观墙与醉翁亭呼应,凸显滁州市这一段文人故事。不在乎一花一木,而在乎游历的过程,感受时空流转、山水依然。乐游泉林注重场景的叙事性比拟,也注重精神意义的情景式象征。

宴乐酒酣,是《醉翁亭记》山水之乐意境和官民同乐情景的转译。欧阳修的一篇骈文文本,是发生在滁州故事的记录,反映了士大夫通达的情操、与民同乐的情怀、官民一体的情谊,是滁州最著名的人文故事。水边一只旧石台和几只老石墩杂乱散布,比拟宴桌;周边移植了滁州特色树种琅琊榆,树形恬淡,分枝优美,佳木林霏。游客自觉地参与宴乐场景,体验欧阳修描摹宴酣的样态,注重宴会形式的转换和意境的营造。作为“一池三山”模式的西侧景点,是饮宴游乐历史情境的叙事性比拟,也是释私显公文人气度的情景式象征。

亭乐众宾,主体是再现醉翁亭。醉翁亭作为滁州城市的象征,也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山水之乐意志和崇文乐世精神的符号。水际安亭,纤细的柱子起翘深远,在考虑与园子协调的基础上等比复制。醉翁亭的具象复制,请滁州老工匠原汁原味地修建,未采用现代材料和形式,是在滁州园整体现代化手法里的唯一的古代技艺体现。将醉翁亭视为一座古代雕塑,整体再现在滁州园中,是历史之亭与现代之园的对话,成为滁州展园的点睛之处。最具代表性建筑的再现,直截了当地标示原生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也是滁州建筑文化技艺的符号转译。

宾散乐归,游历过醉翁亭,走到了滁州园的尾声,营造思滁州之所。在转角处,用青砖垒砌的一座景墙和一座月门,将园林留在身后,成为障景要素;外部青砖地面、一方马槽与几株荷花,围合出一方狭长而静谧的小空间。在此上方,醉翁亭一翼角飞扬,在游历了滁州园后,给游客回思滁州园的空间。拾阶而下比拟下山的过程,回眸看后方一处留白空间和醉翁亭起翘的翼角,归去中思念滁州,用简化的符号再次强化了滁州园的印象。留白的空间和最简约的符号成为滁州城市意向的情景式象征。

图4 局部实景

4 结语

在当下城市形象推广、软实力提升和体验经济发展的诉求下,国内众多城市热切地参与各种园林、绿化和花卉展览,城市展园建设日益重要。但城市展园主题宽泛、地域元素重复、表达缺乏新意的问题日益凸显。解析城市展园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内在逻辑特征,归纳针对性的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紧迫性。

城市展园发展的综述,揭示了其从逼真至类似,再到转译的演进历程。总结同形转换的符号化转换、同意转换的叙事性比拟,到形意衍生的情景性象征的方法,将“后情景”与“后结构”与原生城市文本关联,从文本视角解析城市展园是城市原生文本次生化的内在本质,揭示城市展园次生化的设计逻辑特征,归纳其转译方法,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大象无形,中国哲学提倡不需要原生的场景,在迥异的空间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讲述一样的故事。城市展园作为原生城市的投影,次生化转译能够反映城市意趣。本文揭示的次生化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后续城市展园的探索。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注释:

① 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的滁州园获得2016年度“园冶杯”市政园林奖银奖。

② 来源:各年展会官方网站,信息不全。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是自1997年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的园林绿化的国际性盛会,是我国园林绿化行业最高等级、最大规模的展会,是我国园林展览的重要平台,也是观察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发展的重要窗口。本文统计近7年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城市展园比例,数据来源于各年博览会网站,其中国内城市展园、港澳台与国际城市展园分开统计,前者为国内城市展园。

③ 哲学释义学(Hermeneutik),又称哲学解释学、哲学诠释学,是关于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是根据文本本身了解文本、诠释文本意义的一门学问。

猜你喜欢
展园滁州园林
《滁州西涧》(草书)
周菡菡 韦覃作品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陆黛灵书法作品
基于地域文化条件下的城市展园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在展园施工中的应用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第十二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室外展园风貌控制方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