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掺杂ZnO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综合实验设计

2020-11-20 03:20徐敏虹潘国祥童艳花陈海锋许凯波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年10期
关键词:晶面光催化甲基

徐敏虹, 潘国祥, 童艳花, 陈海锋, 许凯波

(湖州师范学院a.工学院;b.求真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0 引 言

材料化学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是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发展形成的具有强大活力的新兴交叉专业,是运用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的新兴工程专业[1]。本专业开设的“材料综合与设计实验”是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学生在修完“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合成技术”等课程后开设的综合性设计实验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材料合成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学习正确的实验操作及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材料结构表征和分析手段,进而使学生完整、系统地掌握材料合成、表征及性能评价全过程。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讲授实验项目原理、方法、实验步骤等,学生进行实验和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完成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较差,导致后期学生对实验的印象不深,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本专业教师改革现有实验教学模式,依靠科研项目反哺实践教学,以项目制探索“材料综合与设计实验”的实验项目及实施方式。基于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2-4],开设“Ce掺杂ZnO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综合实验,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e 掺杂纳米ZnO(ZnO-Ce),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甲基橙为降解对象,考察ZnO-Ce的催化性能。

1 实验方法

1.1 材料制备

将1.337 4 g 六水合硝酸锌溶解在80 mL的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直至形成透明溶液。准确称取10.8 mg硝酸铈,加入到上述溶液中,随后在此溶液中加入28.0 mg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室温下继续搅拌20 min。将1.6 g NaOH 溶于40 mL 去离子水中,然后将NaOH溶液加到上述硝酸锌溶液,继续搅拌30 min后,将混合液转到200 mL聚四氟乙烯内衬的不锈钢反应釜中,置于140 ℃的鼓风干燥箱内反应12 h,随后冷却至室温。将得到的白色沉淀物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反复洗涤数次后放入干燥箱,75℃干燥4 h,产物标记为ZnO-Ce-0.5%(Ce 占Zn 的摩尔百分比为0.5%)。根据上述方法制备一系列不同Ce和Zn 摩尔比的ZnO-Ce,分别标记为ZnO-Ce-1%、ZnO-Ce-2%、ZnO-Ce-3%和ZnO-Ce-5%。

1.2 材料结构表征

采用X-射线衍射仪(北京普析XD-6 型)测试样品的晶体结构,Cu靶,Kα 射线,λ = 0.154 nm,扫描速率为8(°)/ min,扫描范围5° ~70°,石墨滤波。采用日本日立S-3400N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样品的形貌。采用紫外-可见光谱仪(带积分球的Hitachi UV4100 型)测试样品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以标准的BaSO4作参比。

1.3 光催化性能实验

准确称取25 mg ZnO-Ce,置于50 mL 10 mg / L 的MO溶液中,放入超声仪中超声2 min使催化剂粉末均匀分散。然后将样品管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在黑暗条件下吸附30 min 以达到吸附-脱附平衡状态。打开150 W金属钠光灯(模拟可见光),光照一定时间后,将MO溶液移到离心管中,在8 000 r/ min的转速下离心分离7 min,用滴管取上层清液,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通过测定光照前后溶液的吸光度值,参照甲基橙溶液的标准曲线,得到反应前后甲基橙溶液的浓度。采用以下公式计算MO的降解率:

式中:D为降解率;C0是MO的初始浓度;Ct为光催化某一时刻MO溶液的浓度;A0是MO的初始吸光度值;At为光催化某一时刻MO溶液的吸光度值。

2 结果与讨论

2.1 XRD表征

针对本实验的Ce掺杂ZnO,为了确定合成的样品里掺杂了Ce,根据掺杂理论,Ce 原子是否取代Zn 进入到ZnO的晶格点阵,对样品进行XRD 测试,结果如图1 所示。纳米ZnO的峰型尖锐,各衍射峰与标准卡片(PDF # 65-3411)的衍射峰完全吻合,分别对应(100),(002),(101),(102),(110),(103)和(200)晶面,且没有出现其他衍射峰,说明水热法能合成六方晶系纤锌矿ZnO[6-7]。随着Ce的掺杂含量的增加,样品的衍射峰的强度逐渐减弱,宽度也有所增加,表明样品的结晶度降低。Ce 的掺杂造成了ZnO 的晶格畸变和缺陷位点,弱化了ZnO 的晶格信号。在掺杂量为0.5% ~5%范围内,ZnO-Ce 的XRD 谱图中未发现其他衍射峰,说明Ce 的掺杂没有使ZnO 发生相变。此外,(100)晶面的衍射峰向小角度偏移。根据布拉格方程:2d sin θ = nλ可计算样品的晶面间距d100和晶胞参数a,结果如表1 所示。对比表1 中(100)晶面的d100值可知,掺杂后ZnO 在(100)晶面的晶面间距比ZnO的大。对比表中的晶胞参数a 值发现,未掺杂ZnO的晶胞参数a 为0.556 4 nm,但是掺入Ce 后,a值都比未掺杂的大,说明Ce 原子掺杂后,ZnO 的晶胞参数a变大。这是由于Ce(0.103)的原子半径比Zn(0.074)原子半径大,当Ce 进入到ZnO 晶格时,使得其晶体的晶面间距变大。上述结果表明Ce 成功掺杂至ZnO晶体中。

图1 掺Ce不同比例Ce-ZnO的XRD图

表1 不同掺铈量ZnO晶胞参数a

2.2 形貌分析

ZnO以及ZnO-Ce 的形貌表征见扫描电镜图2 所示,可见合成的ZnO 为片状聚集的球,球的直径为2 μm左右,且分散比较均匀。掺杂后的ZnO 为片状聚集的球形,且球的形状更加规整,粒径约为2 μm。比较5 种不同比例的Ce掺杂ZnO,随着Ce含量的增加,组成ZnO-Ce球体的片状有向棒状和颗粒状转变的趋势,这可能是掺杂后的Ce抑制了ZnO晶体形成片状。

2.3 紫外漫反射光谱分析

图3 显示的是ZnO以及ZnO-Ce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图。分析图3 可知,ZnO 在紫外光范围内随着波长的增加,反射率逐渐增加,当波长为400 nm时,反射率达到最大值为85.20%,表明其对光源的利用率最低。而ZnO-Ce掺杂样品在400 nm处对应的反射率都比ZnO的低,说明对光的利用率升高。通过对比在400 ~500 nm 范围内的一系列反射率可知,当ZnO 样品中掺入了不同比例的Ce 时,随着Ce 含量的增多,ZnO-Ce样品的反射率逐渐减小,说明ZnO-Ce 对可见光的吸收效果逐渐增强,因而拓宽了ZnO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这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8]。通过紫外漫反射谱图,结合KM公式,引导学生对光催化的机理进行探讨,找出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突出综合实验的专业性和前瞻性[9]。

图2 ZnO和ZnO-Ce的扫描电镜图(a)ZnO,(b)ZnO-Ce-0.5%,(c)ZnO-Ce-1%,(d)ZnO-Ce-2%,(e)ZnO-Ce-3%,(f)ZnO-Ce-5%

图3 ZnO-Ce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图

2.4 光催化性能

图4 (a)为掺杂Ce 不同比例的ZnO-Ce 对甲基橙光催化降解的影响。从图中可见,光照作用30 min后,ZnO对MO的降解率为78.2%。ZnO-Ce光催化降解MO 的降解率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光照反应30 min 后ZnO-Ce-0.5%,ZnO-Ce-1%,ZnO-Ce-2%,ZnO-Ce-3%,ZnO-Ce-5%光催化降解MO 的降解率分别为84.22%,90.49%,92.32%,98.00%,94.41%。随着Ce掺杂量的增加,ZnO-Ce 光催化活性先提高后略有下降,其中ZnO-Ce-3%对MO 的降解效果最佳。这是由于少量的Ce掺杂后会使得ZnO的禁带宽度变窄,从而有利于ZnO在光照条件下产生电子和空穴,有利于光催化反应。当掺杂过多的Ce 时,ZnO-Ce的活性反而下降,可能是由于过多Ce 的存在,导致ZnO中氧或锌缺陷的增加,同时部分掺杂离子可能演变成为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中心,使得光生电子-空穴对更易复合而导致ZnO 的光催化活性的降低[10]。

图4 Ce含量对ZnO-Ce对光催化MO效果的影响(a)和ZnOCe-3%光催化降解MO过程中的UV-Vis吸收光谱(b)

用UV-2600 型紫外可见光谱仪(岛津日本)对MO降解的中间产物进行了测试,结果如图4(b)所示。由图可见,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MO 溶液的最大吸收峰(λ = 464 nm)逐渐减小,并且最大吸收峰位置发生蓝移。这可能是由于光催化降解MO过程中MO分子结构被破坏。光催化反应30 min后不存在新的吸收峰,说明没有产生其他物质,且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MO的溶液颜色逐渐变淡至无色,表明ZnO-Ce-3%能彻底光催化降解MO。

3 结 语

本实验采用水热法合成Ce 掺杂ZnO 催化材料,X-射线衍射仪分析表明Ce 掺杂到ZnO 中,且结构为片状和棒状聚集的2 μm 左右的小球。用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评价催化材料对染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ZnO-Ce-3%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在可见光照射下30 min后,MO的降解率达到98.04%。

本实验涵盖了材料化学专业中材料制备、分析化学中仪器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设计性强。实验涉及的药品简单,实验现象明显,光催化效率高,易于开展实验室教学。该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思维方式和能力培养。随着国家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将科研成果反哺实验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科研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晶面光催化甲基
UIO-66热解ZrO2负载CoMoS对4-甲基酚的加氢脱氧性能
1,2,4-三甲基苯氧化制备2,3,5-三甲基苯醌的技术进展
大孔ZIF-67及其超薄衍生物的光催化CO2还原研究
中成药中非法添加二硫去甲基卡波地那非的检测
NaCl单晶非切割面晶面的X射线衍射
(100)/(111)面金刚石膜抗氧等离子刻蚀能力
单分散TiO2/SrTiO3亚微米球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α-HgI2晶体附着能的计算
聚甲基亚膦酸双酚A酯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应用
可见光光催化降解在有机污染防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