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教学设计研究*

2020-11-22 04:47
运动精品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政治

刘 青

大学体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教学设计研究*

刘 青

(宿迁学院体育部,江苏 宿迁 2238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思想政治课上,大学体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必修课,对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塑造拼搏进取的生活理念,乃至整个人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等教育元素非常必要。文章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等相关概念以及内涵入手,阐述大学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的教学设计。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我国的大学教育,长期以来主要学习的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工作仍以全面发展学生为主线。最近几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的进行改革尝试,对怎么培养人以及该如何去培养人上进行了不懈探索。也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冲经验,逐渐摆脱了单一、传统的分数教育模式,实现了德育、智育并重教育模式。当前,信息经济、人才经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立德树人培养。

1 “课程思政”的阐述与内涵

1.1 “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

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在2017年,教育部两次在上海召开全国现场推进会。2018年教育部印发文件,部署“课程思政”改革做法。“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新时代新的课程观。在课程改革的很多方面以及更多的环节中,诸多课程融入立德树人等新时代思想元素的教育,突破高校以前常规的思想教育只来源于思想政治课程。打破通识课程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以及其他专项课程之间的界限,促使不同课程共同构建起全新的蕴含着思想政治元素的育人新体系;打破以往专任教师只负责教书,教书本知识,不负责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育德的问题教育;打破以往教师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单兵作战的思想理念,营造一个崭新的“立德树人”大思政教育新体系,“育人、育心”和传授知识在全校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

1.2 有关“课程思政”的阐述

“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人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以及知识传授相融为一体。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即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在理念上要形成共识。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爱国情怀,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宪法意识等内容供给。

大学“课程思政”是新鲜思想教育观,是把高校思想政治品德等诸多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不同课程教育教学中,在不同方面以及环节中实现立德树人。在每一个学科教学中,根据专业知识探索该课程涉及的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达到课程目标与思政教育的二者有效融合,形成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在课程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找出该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之前的设计,在学科教学中把相关内容有机的融入。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把思政教育元素渗透到大学生思想中来,达到高等学校对学生的政治教育目的,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新理念。

1.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辨析

“思政课程”主要指学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及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而专门开设的一系列课程,是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显性课程。在课程选择上主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意识形态的传播,也具有鲜明中国政治属性的教育课程。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与目前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都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更多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课程思政”是一种新思想、新理念,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他们在课程教学讲授的方式与方法上,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有着各自的特点。 “思政课程”主要强调的是一种显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与灌输,通过高校专门的教育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由专任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将各种道德规范、社会主流价值观等思想教育在课堂上通过讲、教等方法直接地传授给学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课程思政”是一种比较潜隐的,采用无声无息的形式,有机的渗透于各种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大的优点是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念通过教学,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的熏陶,达到对学生在思想上接受政治教育的目的。

1.4 “课程思政” 的内涵与外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第一主阵地,是主渠道。要加强对学生理论课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提升,带有亲和力,充分满足学生成长以及发展需求,各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级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协调发展,将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一新概念,新观念,与以往的思想政治课不能简单混合理解为一体,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有着课程体系上区别。简单的说,“课程思政”就是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新课程观,主要是在各级各类课程中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环节中,把思政教育元素以及内容和要求进行有机的融入,形成共同效应,同时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育的一根主弦,培养以民族精神、爱国主义、自我创新的新时代大学生。

“课程思政”外延从三方面阐述:第一,国家情怀。主要是在责任与担当方面,表现在党和国家意识,一种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以及职业精神,专业认同,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第二,科学观。主要是如何去做事方面,表现在认识论与方法论,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毅力,钻研,视野,勤奋,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各种学术诚信等;第三,这主要是个人品格。主要表现在道德情操(社会道德、个人道德、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健全人格(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心理、性格、体质等),智力(视角、想象、考虑、推测、判断、逻辑、思维等)。

2 大学体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的教学设计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传统的大学课程教学设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这是对理论教育的一种简洁的再现。无论哪一门课程,运用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他们都包含有最基本的五个基本要素,即教学任务与对象、目标、策略、教学过程,以及该课程的最后教学评价。课程教学的评价、过程、策略、目标以及任务与对象这五个基本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他们是构成课程教学设计的最基本总体框架。大学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课程的设计上,就要考虑怎么去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何去有机融入,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

2.1 教学任务

之前的课堂教学是种传统的教学,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学的所有活动都是推动学生单一的发展。现在的课堂教学,任务是:把思政教育元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有机融入,最基本着眼点是在于学生的发展如何去促进,学生的能力如何去培养,是新时代高校各级各类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思路理念。因此,“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体育教学,就要弄明白要教什么,如何去教。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要围绕体育强国梦去教学生信念、运用体育历史去教文化、运用体育锻炼、竞赛、规则等去教精神。教学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要任务,统一好育才和育人过程,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课程知识,更要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塑造品格。

2.2 教学目标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教师要能有效的对课程目标及教学任务的理解,促进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能力全面提升,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目标的归宿。大学体育课程制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体现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快乐、健全人格磨炼意志、温润心灵。要从学生的学与练出发,积极关注,必须要强调教师是传授体育知识的载体,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共同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单纯的教师一味的去教,由教师所掌握的,应共同追求。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制定中,要把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的拓展到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提升时代性和引领性。把“全方位育人”“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以及“学生为主体”等体育课程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有机融合,并有效的相结合起来。大学体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牢固树立“育体、育人、育心”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要切实把“育人”工作落实到位,充分发挥高校大学体育的特殊性,有效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到体育教育教学中。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注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信念,严格要求自己,增强爱国、爱党、爱家等教育,形成一个良好道德品格,将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与新时代课程目标中的思想道德目的目标相结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

2.3 教学策略制定

教学策略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是一个中心环节,是教学方法模式、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技术手段的有效组成,是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而专门制定的一种策略。也是一个整体性方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有效媒体和形式组织等诸多的教学措施,在教学过程实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策略中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媒体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学体育教学媒体,作为国家新时代、常规的媒体教学,在我们提倡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应该有一席之地,如中国女排精神,教学策略制定中加影视篇“中国女排夺冠”欣赏,所以在新时代大学体育课程设计中,策略制定时千万别忽视了媒体的设计。

2.4 教学过程

课程思政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作为课程设置的一个教学过程环节,就要先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案的评价内容,落实课程目标。以往的大学体育教学系统简单的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组成,现在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中,可加入教学媒体,形成教学过程四要素: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和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进程,主要表现在教学系统里的整过运动变化。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里的教学过程是核心,体现在教学任务、目标以及对象的分析,其次教学媒体的选择,另外课堂教学结构的类型及组合等等,都要在该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下,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日常课堂教学与大学体育教学有机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大学体育教育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是迫切解决的问题。其实在各项体育教学、训练、比赛中,思想政治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中国体育本身就蕴含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体育运用“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大学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高校开展智育、德育、美育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2.5 教学设计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设计的功能上,与传统大学体育课程设计有所不同,主要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传授体育技术,也要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使学生成为一名心理、生理健康的合格大学生。评价主要从这三方面入手:第一,对教师的评价。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课程思政”标准在教师评价机制中要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更好的完善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标,考虑评优奖励、岗位聘用等,这是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转向的重要环节;第二对学生的评价。大学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效果如何,最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体系中从学生的情感发展、坚定信念、爱国情怀、认知发展等出发,运用“课程思政”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状态以及学期成绩进行多样评价;第三,对“课程”的评价。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在动力、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学期考核情况。

3 结语

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更是一个专业内涵建设的重点。大学体育课程对学生育体、育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实施,育心在大学体育课程设计显为重要了,教师必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坚定的道德理想信念去教授学生、引导学生,“课程思政”就会成为有源之水;教师自身道德高尚,用心关爱学生,就会忠于教育事业,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效果。教师要做到“四有”好老师,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大学体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大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形成教书育人合力,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1]李璐.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使命[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5):113-115.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何健.高职体育融合职业素质养成的教学实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5,37(6):63-65.

[4]冯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的途径研究[J].学校体育学, 2018,29(8):78-79.

Study on the Teaching Desig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to College PE Courses

LIU Qing

(Suqian College, Suqian 223800, Jiangsu, China)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十三五”重点课题,编号ESN02038;宿迁学院2020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刘青(1976—),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政治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