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入奥与国际化

2020-11-23 07:18
武术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国际化武术文化

温 搏

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2020年1月8日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见证了武术项目发展的历史性一刻,会议通过武术列入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首次成为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国际武联曾分别于2001年、2008年和2011年3次向国际奥委会提交入奥申请,并于第三次入围2020年东京奥运会8个备选项目,但最终均无缘东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和南京青奥会期间,作为文化教育项目,我国曾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和“南京2014青少年武术比赛”,这次成为2022年达喀尔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是武术登上奥运舞台的第一步。在给人以鼓舞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距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力争武术项目早日进入奥运会”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普及和发展是重中之重。入奥是武术国际化的引擎和动力源泉,目前,武术国际普及、推广及认可度不高,因此,反过来讲,国际化是武术入奥的关键所在。

1 苦难辉煌:武术入奥的历程及启示

1.1 武术与奥运会的“亲密接触”

武术入奥是炎黄子孙多年的梦想,武术与奥运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还是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当时,中华国术队在欧洲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精彩的武术表演,掀起了中华国术热。[1]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体委于1982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步的把武术推向世界”,推动了武术的初步发展。

国际武术联合会自1990年成立以来,一直在为武术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而不懈努力。国际武联以“推动武术国际化”目标为导向,通过对奥运项目中同类项目的模仿,分别于1994年、1996年和2000年对《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以制定和优化评分方法为核心,制定指定动作和难度创新动作的标准,推动着竞技武术朝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2]国际武联对武术实施的一系列“奥运项目化”的改良,尤其是武术竞赛规则的“奥林匹克化”,引领着武术向“入奥”的目标坚实迈进。

2002年2月,国际武联正式获得国际奥委会承认,武术同时成为国际奥委会承认的体育项目;2002年4月,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代表团来京,北京奥组委再次表达了让武术纳入奥运项目的愿望;2002年8月,国际奥委会否定了武术入奥提案。武术申奥无缘2008年奥运会无疑令国人大失所望,但中国仍旧没有放弃武术入奥的追求。北京奥运会,中国政府举全国之力办奥运,依然没有实现武术入奥的民族梦想,这种失败对国人自信心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有很多武术界人士开始怀疑武术入奥的定位及战略,毁誉参半的申奥尝试使武术入奥进入到“迷茫和徘徊期”。

2011年,中国再次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武术入奥的申请;2011年7月5日,国际奥委会第123届全会宣布了2020年奥运会备选项目名单,8个备选项目最终将有1个进入2020年奥运会,而武术成为候选项目。2012年12月底,国际武联在国际奥委会做了武术作为奥运会正式比赛备选项目的陈述报告,国际奥委会执委给出了不少专业的建议。之后,国际奥委会项目委员会对2020年奥运会的8个备选项目进行了评估,并初步通过了3个项目,其中一个就是武术,但是在执委的投票中败北,竞技武术第二次申奥失败,与夏季奥运会擦肩而过。

令人振奋的是,2020年1月8日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通过“将武术列入2022年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的‘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首次成为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根据赛事安排,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8名运动员参加武术套路项目“男、女长拳全能”和“男、女太极拳全能”四个小项的比赛,其中长拳全能包括长拳和棍术项目,太极拳全能包括太极拳和太极扇项目。这是武术入奥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2 武术与奥运会的“不可兼容性”

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不同,其各自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同时,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评分标准始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武术与奥运会都“不可兼容”。

奥运会是竞技体育的最高舞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鼓励运动员突破人体生理极限,武术运动产生以来其文化理念与奥运理念不完全吻合。空手道、跆拳道借助奥运会的舞台走向世界,然而与其同根同源的武术却屡屡受挫。究其根本在于武术拳种繁多,多达129种,门派林立,自身本不能够统一标准,导致对于武术的理解千差万别,竞赛规则的演变导致有一段时间武术特色不明显,缺少武术的本质——技击性;在比赛层面与空手道相比,空手道技击性比武术套路技击性更强,更加具有观赏性,比赛规则简单易懂比较容易推广,武术比赛更多局限于亚洲,影响力较小,武术协会会员人数与空手道和跆拳道相比较少,武术受众有限。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兼容并包、重视文化本身,不太重视包装与宣传,这与中国文化的内敛,重视内涵密不可分。武术入奥不仅仅需要武术自身的体育属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政治经济地位越高,国际话语权就越高,在入奥工作的推进中相对更好开展。奥运会主要受西方游戏规则左右,我国属于东方文化,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在推广文化层面的理念方面存在不同导向,甚至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恶意抹黑中国,不利于武术国际化传播,对进入奥运也多有阻碍。同时,官方与民间推广的武术不管是从理念上还是形式上也不具有统一性。武术套路是武术向世界推广的主要表现形式,武术比赛的评分标准更接近体操,使武术在进军奥运会的道路上丢失了最有文化魅力的部分,竞争意识和各个武术流派间的特长并未在特定空间内展示其文化特色。散打项目,按照规则可以拳脚并用,一招一式突出武术的技击属性,虽更加容易在国际范围内推广,但是不能够代表武术主流文化,只能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武术习练的受众。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界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组织,每年都会选派优秀武术运动员出国表演交流,武术表演和武术邀请赛为宣传和推广武术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武术进入奥运会制造了障碍。在国际场合中都是优秀武术运动员整齐划一的高、难、美的技术动作,武术最初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的形象容易先入为主,对武术的认知停留在武术表演的形式上很难推进武术的进一步推广。部分纯商业性的巡回演出,也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影响了武术的形象。加上新媒体时代对于武术表演片面的报道,更有甚者称武术为“杂技艺术”,舆论对武术的片面报道使武术进入奥运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少数著名武术运动员参与拍摄的武术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在近代以来引起了武术传播的热潮。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专业武术运动员拍摄武术题材的影视剧质量越高,对推进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进程就会越难,太过完美的技术会使更多的观众将武术误认为是一种表演的艺术,而不是体育比赛。广大青少年受武侠影视剧的影响而学习武术,在短时期的学习中达不到影视剧中高超技艺的落差感可想而知,现实的武术需要在一招一式中加入武术文化与不同派别的风格特色,这些都需要花大量时间研学,不可能一蹴而就。

1.3 武术与奥运会的“可兼容性”

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向,注定了武术与奥运会的“可兼容性”。奥林匹克运动就其主旨来说是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本身包含有强烈的大众体育色彩,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奥委会困于各种经济的和政治的纠纷中无暇旁顾,使得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运动与娱乐性的大众健身运动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形成了现代的两大潮流。

1964年,在东京奥运会上日本将柔道成功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1988年韩国在汉城奥运会上又将跆拳道列入奥运比赛项目。柔道和跆拳道这两项运动,追本溯源与武术是从属关系。柔道源出武术,跆拳道则起源于中国的“唐手”。在习练柔术和跆拳道的欧美人眼中,这两项运动与武术相比,他们更愿意学习柔道和跆拳道。柔道和跆拳道具有武术的部分特性,虽不能代表武术,但是这两项运动在20世纪都进入了奥运会。柔道和跆拳道这两个东方体育项目的成功案例表明武术进入夏季奥运会是很有希望的。

武术扎根不同时期的社会之中,汲取了中国各个时期的传统文化内核,武术习练内容面向大众,这一特性符合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价值取向。武术文化与奥运文化之间的异质性,能够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世界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更大的文化整合。奥林匹克运动的主旨鼓励大众参与体育运动,尤其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文明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大众的身体健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朝着面向大众、扎根社会的方向发展。新时代武术发展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一方面发展竞技武术为入奥做准备,另一方面贴近大众发展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项目。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内部功法能够调节人体机能,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因此,武术面向大众、扎根社会的特性与现代奥林匹克理念不谋而合,武术入奥能够促进武术的国际影响,同时也丰富了奥运会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现代奥运会是世界体育文化展示的绝佳平台,为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促进了各个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普遍性,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奥林匹克运动强调的普遍性不是单一价值的某种文化,而是更加提倡多元文化相互尊重、相互融合,使各民族文化融合更加迅速。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武术与奥运会的结合,更能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

现代奥运会的理念是追求“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发展模式。“更干净”指在比赛坚持诚信和自我约束的道德精神,这与武术所奉行的武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更人性”指在竞技体育比赛中维护人的尊严,体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武术习练过程中所追求的“形神兼修、内外合一”在价值追求上相一致;“更团结”符合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人类的社会的进步不断努力,这与武术奉行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理念是相容的。因此,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深沉人文内涵的武术,对现代奥运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和补充功效。武术需要通过奥运会实现武术的国际化,同样现代奥运会也需要武术来丰富奥运项目的文化性和多样性,这是一个双赢且双向互动的选择。

1.4 武术入奥的瓶颈

入奥项目有四大条件:世界性、观赏性、普及性(国际性)及可操作性(竞赛体系及规则)。根据《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列入夏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至少要在75个国家和地区及四大洲的男性中以及至少在40个国家和地区及三大洲的女性中广泛开展。东道主对于奥运会申办国的项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入奥再次失败,侧面反映武术在国际化推广过程中尚未达到奥运会申报条件,武术入奥的道路仍布满荆棘。之后,国家武术管理中心等官方机构调整武术推广思路,集中武术优势资源不遗余力扩大武术的国际影响力,推广国际版的段位制,不断修订武术竞赛规则,完善竞赛体系,力求国内、国际武术标准和谐统一,为武术国际普及铺路。事实上,自2014年国际奥委会改革以来,夏季奥运会最多28个比赛大项的限制已让位于310个运动小项的新框架。国际奥委会就此突破了一个历史性的障碍,并且通过了东道主条款,允许东道主提出有利于自己的最多5个新增项目。2016年里约奥运会是采用原有设项模式的最后一届。2020年东京奥运会用满了5个新增设项申请。2024年巴黎奥运会则提出了4个设项申请。这意味着,夏季奥运会将不再受最多28个大项的限制,取而代之的是另外几个数量限制,包括最多10500名运动员、5000名注册官员、310个运动小项等。[3]这样的改革使武术申奥前途露出了曙光。

目前,国际武联已经拥有五大洲的洲际联合会及150多个会员协会,单从数据来看已经达到了奥运会对项目普及化的要求,但从深层次看武术的发展规模和武术人口是不相吻合的,在国际化发展上呈不平衡状态,世界武术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中国“一家独大”,有些国家的协会只有一两个会员单位组成,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练习武术的人还是太少,各国对武术的知晓率和知情率都还不高。[4]文化性是武术在异域推广中的难题,厚重的文化底蕴并非一招一式能够阐述清楚的,与东方竞技中成功国际化的代表性项目跆拳道、空手道及柔道等相比,武术的国际普及和推广程度还有一定的距离。由此可见,武术入奥的最大瓶颈是未达到普及性,即国际化程度不高。

2 行动践履:武术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2.1 保障机制层面:构建武术从青奥会到夏季奥运会对接路径的保障机制

武术成为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为武术进入夏季奥运会指明了方向。因此,要借鉴青奥会的成功经验,建立青奥会到奥运会对接路径的保障机制。首先,要提高武术训练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训练监控、创新武术训练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武术训练、科研、医疗保障紧密结合的科学训练运行机制;不断推进各级训练基地建设,逐步建成功能齐全、科技领先、设施先进、指标明晰、科研保障的训练系统。其次,要扎实推进武术行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武术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树立良好赛风,坚决维护公开、公平、公正、健康、规范、有序的武术发展环境。再次,要加强武术裁判员、教练员队伍建设。建立武术裁判员执裁记录及评价体系,实施武术教练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将裁判员、教练员队伍的培训、考核、认定和管理工作,纳入武术管理机构的工作范围之内,实行动态管理,全面提升业务水平;重视专业运动员及后备人才培养;加强国家队建设与管理,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和作风建设,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实施武术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夯实竞技武术发展基础。最后,要鼓励技术创新,统一规范技术体系。推进标准化建设,规范国内、国际相统一的技术体系,重视演练水平,促进竞技武术运动水平快速提高,引领示范武术发展方向;研发创编出版各类竞技项目标准化教材、训练大纲、教学光盘等。

2.2 国际组织层面:从“请进来”到“走出去”,提升武术国际组织的执行力和影响力

武术在中华文化国际推广中是重要的传播载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文化使者”。事实上,国际武联在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武术项目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类综合性运动会中。目前国际武联正寻求让武术项目进入更多综合性运动会,进一步扩大赛事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一带一路”为新时代武术“走出去”提供了契机,自倡议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响应互联互通的原则,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共同维护以中国牵头、沿线国家参与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5]武术早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前就通过功夫电影的形式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武术与影视中的“功夫”相比更加“接地气”,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排头兵”,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文化传播进程,能够更加形象讲述“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塑造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6]武术国际化进程中,国际组织在武术传播中扮演的角色显得十分重要,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对很多内容能否本土化的理解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翻译的水平,国际组织搭建武术平台传播武术文化的过程中,想要深入了解武术文化,翻译的水平也是要不断的提高。只有这样,武术才能更好地实现“走出去”。

2019年在上海举行的第15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参与人数达历史之最,参赛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02个,11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官员和嘉宾相聚上海、共赴盛会。世界锦标赛武术比赛分为套路和散打项目,套路比赛包括男子、女子共26个项目,散打比赛包括男子、女子共18个项目,最终决出44块金牌。在此之前,参赛国家和地区从未超过90个,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项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规模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此次世锦赛首次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赞助及合作单位达7家。这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赛事规模、办赛标准、宣传推广、商业开发等多方面有着诸多亮点,可以说为武术国际比赛树立了全新标杆。

总而言之,国际组织在武术国际化的进程中功不可没,提升武术国际组织的执行力和影响力对提高武术国际影响至关重要。

2.3 驱动模式层面:启动国家和社会“双轮驱动”

武术传播要立足国内,转变武术传播理念,广泛开展社会武术活动,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供丰富多彩的武术活动供给。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武术健身活动,研发适合大众锻炼的武术健身方法,丰富和完善武术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加大群众服务宣传,打造以“太极拳健康工程”为代表的系列武术健身品牌;定期组织武术名家、专家、优秀运动员开展武术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展示宣传等活动,提高群众武术健身意识,倡导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国内武术传播着重弘扬武术文化,培养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武术国际化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武术传播体系。

国内武术传播体系能够为武术入奥提供动力资源,同时武术入奥能够加强与国际武术联合会合作、探索武术国际性赛事开发模式,重点打造武术国际交流品牌赛事,使武术成为中外体育交流的重要载体;积极推动武术在世界大、中学生运动会的开展;逐步推进武术进入英联邦运动会、世界运动会、以及世界各区域性综合运动会,努力推进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为武术传播提供了更多发展途径。同时武术一旦入奥,武术文化在国际上必将得到大力弘扬,武化教育、尚武精神、武德核心价值观更深入人心,有利于“武术人”职业传承模式,形成科学的武术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

国家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进校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武术进校园”也说明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间密不可分。学校武术教育在体育局的重点推进下,不断加强与教育部合作,鼓励支持武术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武术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国中小学、高校广泛开设武术课程,力争青少年武术习练人口逐年递增百分之十。近年来,武术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应当充分发挥国家武术研究院的作用,整合全国武术科研资源,合作共建各类武术科研机构、打造高端学术活动品牌,加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创新研究,科研水平大幅提升,挖掘整理武术典籍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着,武术研究者的水平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2.4 资源配置层面:以“品牌效应”带动武术产业国际化发展

武术国际化发展带动了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新时期武术发展应转变办赛观念、激发市场活力、协同合作、打造品牌赛事。鼓励、支持、规范、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武术赛事活动,打造“市长杯”“企业家杯”“太极拳公开赛”等品牌赛事,形成特色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武术赛事活动体系,满足社会各领域人群的不同需求。加强武术之乡建设。完善武术之乡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鼓励争创武术之乡;广泛开展“武术六进”工作,扩大群众身边的习练场所,增加城乡武术晨、晚习练站点,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武术健身活动。完善会员制和段位制推广网络,大幅增加武协会员骨干人口。总结分析试点经验,改进、完善、提高,研发散打段位制体系,探索试点段位制与运动员等级制度衔接模式;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考评机构网络,规范梳理段位制考试点,纳入单位会员管理体系,体现服务功能,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考评认证制度,扩大武术段位的推广普及率和覆盖面,进而将武术段位制推向全球化,并以此带动国际武术产业良性发展。

武术国际化产业的发展在要素结构层面要扩大武术国际传播信息源、传播者、传播对象,发展相关讯息和媒介,完善反馈机制。大力推进武术申奥进程,武术广泛进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国文化中心,驻外使领馆等组织机构,武术成为我国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协助国家汉办,力争在全球一半以上的孔子学院开展武术教学活动。武术通过组织平台的传播影响更加深远,带动了武术服装、武术器械等周边产业的发展,对武术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对武术人才的渴求更加紧迫。以“一路一带”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大对国外武术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培训,增加武术师资外派数量,扩大武术器材援助和输出,增派武术交流访问团,定期举办各类武术展示交流活动,逐步加大武术援外力度,重点与国际武术联合会成员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都能带动武术产业国际化的发展,为“品牌效应”提供后勤保障。

3 返璞归真:新时代武术“再出发”

3.1 武术国际化:彰显文化身份,凸显“文化大国”气度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武术项目早日进入奥运会”的目标,这意味着武术入奥已经升级为国家战略。

武术是中国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更是国际熟知的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能够通过武术等具有中华文明内涵的传统文化落实具体的实践中的文化自信。“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实施与推进为武术国际化传播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为沿线国家认识、了解中国提供重要的窗口与途径。

武术中的“重整体”“尚礼度”“崇自然”“和为贵”等文化内涵,处处流露中华民族“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方方面面透露出中国是一个追求“和谐”发展、“和谐共处”的国家。武术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代传播中国理念的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所展示出的武术特有的思维方式、运动形式以及技术魅力,使其在文化交流中焕发出强大的文化吸引力与感召力,能够深深吸引着不同民族的目光,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实的中国,加深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3.2 武术国际化:回归传统,更要认清传统

武术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伴随朝代更迭,吸取不同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合理内核,结合不同地域风土人情,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目前已知武术拳种达129种之多。20世纪前,武术一直在中华文化圈中自然生长与发展,自成技术体系和文化传统,一直按照既定民族的文化进化模式自然地发展和存在着。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中国“救亡图存”社会变革的开始,在热切呼唤中华文化参与到中国社会变革的需求背景下,在武术已经不能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日子里,武术在“中”与“外”“守”与“变”的博弈中开始了历史性变革的文化改良、改造。[7]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随之而来的文化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武术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如何自居?是固守传统,还是变革创新?显而易见,想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独领风骚,坚持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适当顺应时代发展变革方为不二之选。每一位武术的热爱者都应清楚自己的文化使命,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传统文化之路,这是我们每一个武术人的使命与责任,更是对武术当代社会意义的深刻体认。[8]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国策的深入实施,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俨然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9]因此,武术国际化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前提是需要对武术文献资料进行辨别、分析将传统武术文化因子中具优秀的、有益的、较高价值的、值得传承与发展的武术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和全面梳理,对其文化内核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武术国际化的进程中武术要接受内部的和而不同,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劣势才能更好地在国际化中立足。从文化层面来讲,武术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浸润、培育发展起来的文化成品,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然而一种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武术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中不断适应时代的转换、社会的发展、文化需求的变更,使武术满足不同人群价值需求。总而言之,武术国际化的落脚点需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大花园中开得更加绚丽夺目。

3.3 武术国际化:立足自知、知人、知音三个支点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未曾间断的文明,历经朝代更迭、沧桑巨变仍迸发生机与活力,伴随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霸权的动摇,新的文化格局不再以西方为中心,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发展,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学习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传播武术,坚持“自知”“知人”“知音”三大支点进行对外传播,能够使“中国梦”与“世界梦”联系更加紧密,能够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能够造福世界人民。[10]

“自知”是武术在对外传播时秉承文化自信、坚持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立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一路向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随着韩国、日本等国家将一些本属于中国的文化申请非物质遗产来看,文化强国任务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文化的传承发展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致使社会主义文化的矛盾日益凸显,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十分必要。“自知”作为武术文化传播的首要支点,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坚守中国立场十分必要,文化纵深发展是各民族文化在新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坚持本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文化的“魂”,文化传播坚持“根”与“魂”才能“枝繁叶茂”。

“知人”亦为武术在国际传播中要明确受众的需求与文化背景,以“知人”为切入点能够更好的传播文化理念,使传播的内容影响更为深远。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每个国家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武术已经“走出去”,吸引了众多武术“参与者”,西方受众有了解武术文化内涵的需求,这也是当代武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武术国际传播中需要兼顾本土化与国际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文化的解读就有不同的方式,当然得到的结果有可能不尽相同。武术文化传播的初衷是需要不同民族文化的受众能够了解武术这项运动,进而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知音”为武术国际传播须遵循文化的传播规律。文化传播有规律可循,武术文化具有中华民族时代发展的烙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武术文化内容更是与中国历史、文化相辅相成,武术文化的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分层次、多样化是武术传播的路径选择。在不同文明与文化的交流中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模式、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传播维度等都需要仔细推敲、反复论证。新媒体时代武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抓住武术的应用价值是对外传播的闪光点,寻求价值求同、形式存异、整合创新、与时俱进更好传播武术文化。[11]

3.4 武术国际化:新时代“新”起点

新时代武术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如:武术非遗问题、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之间的矛盾、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现代化社会发展问题。[12]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武术国际化进程中,只有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矛盾,才能为新时代武术发展指引前进的方向。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现代化进程使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武术的传承方式,因此,引导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竞技武术是为“入奥”改良版的武术,接受西方的技术评分体系,是为了让武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扩大武术的影响力。国家大力推进竞技武术入奥工作,极大推进了竞技武术的发展,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前景不可同日而语。武术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是迎合人类需求的,正如文化的产生也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存在的。武术国际化也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人类发展需要,适时创新。在现代社会中结合时代发展,不断调整角色定位,扮演好灵魂驯养师的角色。

另一方面,武术倡导的“和谐”思想在太极拳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武术国际化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沟通的平台,身体文化的碰撞更能够放下成见,突破语言障碍。我国的国际形象一直以来受“中国威胁论”等西方不实舆论影响,通过武术这一身体运动,可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武术传达的理念能够让我国的正面形象更加具体的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这也是武术作为国粹的使命担当。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新时代是中国民族实现“中国梦”伟大复兴的时代,也是武术国际化的新“起点”。在新时代发展中认清自身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文化振兴”等国家政策提供的机遇,树立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想,不断革新发展理念,是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不二选择。

4 结语

武术是中华民族历经5000年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新时代“新”起点,武术在最好的时代迎来了最难得的发展机遇,武术国际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范,也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所在。武术进入青奥会是武术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也是武术新时代发展的里程碑,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势必得到更大提升,也为完成进入夏季奥运会的战略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术国际化中要立足自知、知人、知音三个支点、抓住青奥会契机、回归传统文化,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国际武术组织的推动运作和武术人的共同努力下,武术进入夏季奥运会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猜你喜欢
国际化武术文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谁远谁近?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