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中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研究进展分析
——基于不同地域层次的视角

2020-11-23 14:27王会宗李晋君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体育发展

王会宗 李晋君 曾 晖

(1.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250061;2. 齐鲁工业大学 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250353)

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是指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非实物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相关服务与产品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是体育产业的主体部门之一。[1]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与基础组成部分,体育健身休闲业在体育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内外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不断茁壮成长,并日益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催生了一批非常有建树的研究成果。本文对2000-2019近20年来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献进行梳理,并提出对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进行深入研究的初步设想,以期为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从已有的相关文献来看,国内学者从不同的地域层次视角对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1 全国视角下的相关研究回顾

这类研究主要从全国层面对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如张岩和柳伯力(2000)[2]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主体呈现经济成分多样、规模大小不一、经营项目丰富、提供服务多档次的现状,并存在无序竞争、盲目发展、定价过高、项目失衡、效益不佳、监管滞后等问题。王进和张林(2001)[3]认为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经营初见成效、项目开展全面、设施基本配套、经营手段各异,但存在扩张速度过快、价格偏高、执法管理不规范、项目经营失衡的问题,提出了将发展重点放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定价合理化、刺激家庭消费、根据年龄和职业进行市场细分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思路。王德民和郑玉霞(2010)[4]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过度竞争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造成了有限体育资源的浪费和产业绩效的低下,并认为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体育健身休闲企业自身的不断创新和相互间的协同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苏义民(2010)[5]回顾了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历程,认为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呈现出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规模正不断扩大、服务多元化趋势日益显著、连锁经营模式发展较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逐步提高、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管理愈发规范等特征,而大众健身意识薄弱、有效供给与需求不足、产业发展失衡、统计制度及市场法规不完善则是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政府给予政策优惠、培养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体育产业相关统计体系、推进法律制度建设、加强规划管理等是促进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张伟(2012)[6]分析了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开发价值及发展现状,认为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存在居民健身休闲意识较为淡薄、运动休闲场地不足、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相应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了政府应对健身休闲产业予以重视并加以引导和规范的观点。钟秉枢(2015)[7]认为,当前国民体质健康和素质教育存在不足以及休闲时代带来挑战是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更多人群选择体育健身休闲的重要原因,这为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也为体育院校服务于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祝慧英(2017)[8]以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发展阶段为现实背景,提出我国有关统计部门应基于目前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纷繁复杂的统计数据建立与世界接轨的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评价的评估体系,以便为有效落实政府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调控策略提供有效且能及时修正的数据支撑。李冬梅和邢力文(2018)[9]认为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存在产品及服务供给与体育健身休闲需求的进一步升级不匹配、专业人才供给无法满足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配套设施供应无法适应体育健身休闲需求的日益增长等主要矛盾,提出了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发挥产业政策效应、转变居民传统观念的矛盾化解路径。尹作亮和戴俊(2019)[10]回顾了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政策供给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在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突破制约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的政策出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健全和跨界融合产业性政策的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效能提升、基调确立、路径创新、立法完善、导向目标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在健康中国战略之下的政策供给对策。刘振坤(2019)[11]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提出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市场供给与需求不适配、消费者对市场供给认可程度低、公共体育设施缺乏协调措施等问题,并主张通过鼓励符合条件的体育健身休闲企业发行债券,创建体育健身休闲创意产业孵化基地等途径加快推动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链向产业集群转变,等等。

2 区域视角下的相关研究回顾

已有研究主要对各区域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区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如王志强(2002)[12]对我国东、西部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从经济基础、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和居民消费水平四个方面探讨了两大区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存在差距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并提出了政府应重点增加对西部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经费投入,加强对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管理和引导等对策建议。而王岳洲(2004)[13]则从行业发展变化趋势、营业性场地面积、消费对象、消费层次和经营状况五方面对东、西部地区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基于我国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存在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部分项目增速过快且盲目上马、消费定位欠佳、项目失衡等问题,提出了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经营管理、争取政策支持的对策措施。喻坚和钱伟良(2008)[14]对南太湖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经济发展水平、闲暇时间、人口老龄化、活动场所、传统消费观和休闲价值观是影响该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加大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加快地区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做好体育资金投入和场馆设施建设工作,构建地区休闲体育一体化发展体系,引导合理文明的休闲文化消费,加强地区政府的合理监管,发展休闲体育教育等对策建议。刘志友(2010)[15]对东北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市场需求不旺,缺乏整体开发规划,经营管理不善、服务水平较低和专业管理人才匮乏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体育休闲正确观念的科普和加强政府的整体规划、引导和扶持等对策建议。蔡宝家(2013)[16]在界定区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结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体育休闲产业结构的基本形态,并提出了适应发展环境优化区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结构等主张。张森和杨逸晨(2014)[17]剖析了中原经济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论述了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对于中原经济区的积极意义,并在设想中原经济区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布局、空间结构、发展规划和特色品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宣传、政府扶持、完善法规、提高质量、培养人才等发展中原经济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建议。钟华梅和黎雨薇(2016)[18]在对京津冀省市体育健身休闲资源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势互补的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并主张通过出台相关产业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建设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和完善服务体系及行业标准助力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联动发展。魏秀芳(2017)[19]以雄安新区建设为背景,分析了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以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推动京津冀区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蔡宝家(2017)[20]基于区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分析,探讨了东部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环境综合评价、模式选择,并提出了珠三角经济圈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战略。李广(2019)[21]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特征与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了大力发展港区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业,利用自由港优势向全球推广体育,应依托湾区的金融优势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地产行业等大湾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策略,等等。

3 省域视角下的相关研究回顾

这类研究主要思考了各省(直辖市)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破解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困境的建议。楼恒阳和丛湖平(2001)[22]从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经营性质和管理方式、营业内容和设置项目、营销模式和筹资特点、设备使用效率几个方面分析了云南省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发展策略、发展模式两方面展望了云南省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未来前景。王乔君等(2004)[23]研究了浙江省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市场供需状况,并针对其供需主要矛盾提出了调整与优化项目结构,加强政府规划引导,细分消费市场层次,宣传和引导健身休闲消费观念的对策。刘兵(2007)[24]对上海市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服务质量的调研结果显示,各健身俱乐部的会员对其服务态度好坏、技能水平高低、承诺兑现与否和理解能力强弱等内在要素具有较高的期望值,而对其器材状况、员工面貌、相关资料提供等外在要素的期望值和对其总体服务质量的感知度都较低。因此,主张推进健身休闲软环境建设,加大健身休闲人力资源培训投入力度,推动交互服务、有形服务和员工技能服务协同发展,以提高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服务质量。左新荣和李景繁(2007)[25]分析了安徽省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类型、市场占有等问题,提出了降低健身休闲市场政策准入门槛,以扶持竞赛表演业发展带动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化,加强各类别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培训及加快健身路径建设的对策建议。张剑锋等(2009)[26]探究了不断发展的天津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在经营理念、管理者素质、企业规模、项目构成、营运模式、市场秩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赵红艳(2011)[27]以十一运会举办地山东省为例,分析了“全民全运”对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建立政府监管机制、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提升服务理念及服务质量、引导消费观念、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加快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对策建议。徐东育和陈三平(2012)[28]调查统计了福建省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规模、结构、人员、经营状况,并从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落实相关产业政策、完善税费支持政策、加强政府监管、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对福建省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王晓强等(2013)[29]研究了如何进一步提升和发挥河北省“环京津体育休闲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更好地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开展,并主张通过突出项目的区域特色,提供多样化的体育健身休闲品牌产品,组织策划特色品牌体育健身休闲赛事活动以及提高体育休闲企业服务水平等举措促进河北省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郭春玲(2015)[30]从相关立法、行政执法及行政监督、主体法律意识几方面入手,对陕西省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出台专项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力度,落实相关政策,科学合理立法,增强执法效力,培养法律意识等改进陕西省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法制环境的建议。陈刚和吴兵成(2018)[31]探讨了体育健身休闲的内涵、分类及特征,并基于江苏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短期目标,分析了加强政策引导、推进载体建设、吸引社会关注等江苏省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措施,等等。

4 市域视角下的相关研究回顾

这类研究主要以各城市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为分析对象,讨论了其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各城市的特点提出了促进其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对策。师小蕴(2003)[32]调研了新乡市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基本状况,发现被调查城市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存在经营环境和器材设备状况不佳、消费者参与比例失衡、营业单位效益低下等问题。何培森和丛湖平(2004)[33]从经济性质和规模、区域分布特征、经营类型和方式、管理收费项目和标准四个方面分析了杭州市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状况,探讨了杭州体育健身休闲资源开发的优势及问题,并提出了杭州体育健身资源产业化的未来发展目标及具体措施。翁家银和韩新君(2005)[34]分析了广州市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举办亚运会对广州市健身休闲业产生的推动作用,并从宏观调控、经营管理、消费市场培育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举措。蔡军等(2006)[35]调研了西安市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经营状况、特征和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了转变政府观念与职能、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完善服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市场消费调研、培养专业管理人才等发展对策。伍钰(2009)[36]对成都市体育健身休闲场所的经营现况、消费需求特点以及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主要因素等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健身俱乐部立足顾客、塑造品牌、细分市场、合理定价等促进成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具体措施。许绍哲(2009)[37]调查分析了温州市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状况,发现体育健身休闲俱乐部大都存在规模偏小、经营项目较少、经营者和教练员文化层次偏低、缺乏科学管理体制机制、项目设置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并提出了大力拓展满足市场需求的经营项目和范围,增加俱乐部建设的经费来源,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经营者教练员的素质水平,尽力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等对策建议。朱萍玉和王献生(2010)[38]对桂林市不同年龄阶段、文化阶层、职业的城市女性参与体育健身休闲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女性参加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收到兴趣爱好、闲暇时间、收入水平、器材设施、教练员素质和全民健身政策科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推广体育健身运动,积极组织各类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建立健全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体系等促进桂林市女性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田汜明和席繁宏(2013)[39]研究了兰州市部分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情况,发现兰州市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存在健身指导人员组成结构不合理、项目设置缺乏合理性等问题,提出了提高俱乐部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加强健身指导员队伍建设等解决问题的措施。方彬彬等(2013)[40]对泉州市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泉州市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既具有有利条件,又存在不利因素,并提出了借助泉州市的各种城市优势,利用政策扶持、品牌塑造、意识提升、人才培养、特色开发等措施推动泉州市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建议。黄义军和林腾(2013)[41]基于烟台市休闲体育发展的经济、人文、资源背景,分析了烟台市滨海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阶段、主体产业选择、发展路径和规划布局,并主张通过品牌打造、产业融合、品质提升等措施推进烟台滨海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李培园(2015)[42]在界定体育健身休闲涵义的基础上,指出了廊坊市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整体规模较小、居民消费有待合理引导、特色产业文化不突出、专业人才不足、政策指引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健全政策体系、市场主体多元化、培养专业人才、培育体育健身休闲环境、加强政府监督管理的建议。于显洋和陈泽霖(2019)[43]研究了深圳市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概况和其在渠道融合、服务整合、组织优化方面的实践举措,并分析了其成功经验对实施“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等等。

5 县域视角下的相关研究回顾

这类研究主要分析了各县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现况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杨群茹(2013)[44]利用SWOT分析法对成都温江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创新体育休闲方式、给予税收优惠、对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融入城市化进程等促进温江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举措。张维珂等(2014)[45]基于产业政策理论对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规划路径、形成机制及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西海岸新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建设具有国家政策支持、地域资源以及国际化发展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缺乏创新型产业的聚集合作、组织机构体制改革滞后、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市场化程度低、相关政策不明晰等问题,因而提出了确定产业建设核心、打造产业集群联盟、培育主导产业链、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借助海洋休闲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体育休闲品牌等对策建议。徐昱玫等(2015)[46]对上海市徐汇区的一些公益性和商业性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进行了调研与评估,发现徐汇区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且频率较高,但在人力资源、环境条件与社会公共资源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建议政府对商业性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进行适当的监督和鼓励,并对公益性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和活动进一步给予支持。熊扬名(2019)[47]探讨了四川省县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居民的消费心理需求进行,发现四川省县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仍处于萌芽状态,并且存在产业主体结构不完善、经营模式缺乏创新、居民消费动机较为单一、需求心理还不稳定等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四川省县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产业主体优化和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等等。

6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视角对各地域层次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今后进行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大都认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主体产业部门之一,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较快,但在产品供给和需求、市场条件、监管法律体系、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服务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现存问题,以促进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学者们的相关研究虽然颇具建树,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分析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现象问题,极少有学者将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应用于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本质问题分析中;对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较为全面,但提出的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有效措施和建议却较少;大都停留在描述性分析的浅层次上,定性分析较多,定量研究较少,有关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系统深入分析更为少见;使用的研究方法大都较为传统,鲜有学者将现代统计和计量方法运用于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研究之中。有鉴于此,有必要将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引入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分析,并运用更加科学的统计和计量方法对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为新时代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更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体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近年来体育认知研究进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我们的“体育梦”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