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哲学视域下体育防控校园欺凌的研究

2020-11-23 14:27任雅琴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规训青少年身体

任雅琴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将意识和身体对立,到尼采“以身体为准绳”将身体从灵魂中解放; 从弗洛伊德撕下身体的一切“装饰”到福柯对身体的“规训与惩罚”,身体在历史的变迁中,仍是各研究领域恒古弥新的焦点。人因身体而存在,无法摆脱血肉之躯,但更为重要的是人的身体不单单是生理层面的“肉体”,而是“肉身”与“心灵”的结合体。因此,身体之于体育并不仅仅限于工具化的“载体”和“中介”,身体本身是身心合一的有机生命体,深烙着文化的印记。体育是身体的存在方式,身体又是体育的起点和归宿,体育和身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少年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道德弱化等影响,触目惊心的校园欺凌行为见诸网络等媒体,其行为充斥在学校这片净土中,如同“毒瘤”一样成为学校的重大隐患之一,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据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研发现,有32.5%的人偶尔被欺负,有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1]2016年4月至6月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欺凌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2]这一调查说明1/3的青少年遭受到校园欺凌,当一个国家青少年校园欺凌发生率超过30%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与反思。基于此,尝试从身体哲学视域出发,通过体育防控校园欺凌,充分发挥对学生健康行为习惯、身心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功能,旨在为校园欺凌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体育与身体、校园欺凌的关系辨析

1.1 体育与身体的关系

1.1.1 身体是体育存在之源

身体是形神、身心合一的有机生命体。身体是体育的缘起与发展的根本,身体是体育存在之源,是体育的载体和基础。体育的缘起,有助于人们形成创造、操练、维持生存的基本技能和手段的能力。体育是“通过让人与困难阻碍,或与其他人的对抗的途径来主导自己的身体”[3]。身体活动方式最基本的手段是体育,体育可以调节人身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提高人身体机能的活动能力,作为调节人类身体的自我控制和身体机能的基本手段,可以改善身体行为规范,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身体是体育的基本和关键,体育指引人运用身体,将社会性身体和生物性身体协调发展。当人的身体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后,体育存在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人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维持生存的行动中解放出来,体育运动的功能和目的就会发生变化,即从维持生存变为维系身体的社会性和游戏性。[4]身体的游戏构成了体育存在之源,各种游戏都有自己所特有的规则所在,遵守规则是保证游戏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条件,同时也要惩戒一切不遵守规则的异化行为的约束力。在人的各种状态下正是游戏,只有游戏,才能使人达到完美并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5]人的身体处于游戏的状态,才确定是完整的人,体育可以塑造身体的健全和完整。因此,身体是体育存在之源。

1.1.2 体育是身体的表达和释放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不断地提高和展示运动技术水平,达到培育和塑造“人的本质力量”(习惯、道德、思想、意志、技术、知识等)运动化的目的。伴随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原始身体的暴力和表达已退却,身体逐渐趋于规范,体育承载着身体的表达和释放。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体育在规范、合理、教育、社会等训诫框架下,为人们在文明社会表达原始暴力、释放身体冲动提供了最佳的场所。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经过筛查、模仿、练习、训练、竞赛、表演的体育手段释放身体本能,暂时性摆脱社会的理性约束。诸如人们在跳伞、花式滑雪等极限运动过程中,身体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做出危险性极高的动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身体的最大潜能,获得身体带来的成功感和喜悦感;人们在橄榄球、冰球等身体对抗性项目中,防守方必须采用身体的冲撞和冲击手段阻止进攻方的推进,从而解身体原始暴力之渴,体现出身体的存在感;人们在拳击、散打等搏击类项目中,运动者在规则范围内任意出拳和野蛮击打对手,发泄身体被压抑的苦楚,达到释放身心的目的。不确定性彰显着体育竞赛最大的魅力,而体育运动给人带来最大的魅力在于解救身体,解脱理性自我身体的压抑性,通过自我表达、自我感受、自我释放尽情地宣泄身体。

1.2 体育与校园欺凌的关系

1.2.1 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被欺凌者往往会因超重、戴眼镜、穿吊带等外貌特征而被欺凌,在心理上存在着不自重、焦虑、自卑、孤僻、绝望等特点,缺乏社会生活能力、交友困难、学习成绩差,更为严重者无法长期忍受校园欺凌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校园欺凌对欺凌者的身心造成直接和间接的负面影响,欺凌者走上校园欺凌这条不归路,大多是高度敏感、易冲动、被同伴抛弃、成绩困难、在高压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Gian Vittorio Caprara(2010)研究发现,与攻击相关最为一致的三种人格特质是:易怒(因为极其微小的刺激而爆发的倾向)、沉思(被激怒以后将愤怒的情感留在心中的倾向)以及情绪敏感性(体验到不适感和不足感的倾向)。[6]长期以往,欺凌者有行为失范或产生暴力的倾向,采用以强凌弱、以暴制暴的失范行为满足自身的身心欲望与需求,获得身心非常规性的满足感。

校园欺凌单靠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略显势单力薄,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不可或缺部分,学校要高度重视体育促进健康的作用,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7]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应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将课堂所学运动技能在课外活动强化练习,努力使学生精通1-2项运动技能;应坚持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与提高运动技能相促进,以兴趣为引导,注重运动技能的培养,逐渐形成专项化运动技能能力;应注重体教融合,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广泛普及体育运动,吸纳有体育一技之长的学生进行专业化运动训练,挖掘小部分精英学生运动员,科学有序地进行课外体育训练和竞赛,积极输送体育后备人才。根植学生“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意识,让体育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校园运动健康氛围,为全面健康奠定基础。

1.2.2 体育遏制校园欺凌的蔓延

苏格拉底宣扬:“人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需要身体的,只有身体健康的人,才能完成应该做的一切事情。那些天生体质脆弱的人,只要锻炼身体,就会在他们所锻炼的地方强壮起来”。[8]身体是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要求按照一定规律以系统方式,借助身体运动和自然力的影响,作用于人体,完成发展身体的任务。[9]青少年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体育塑造和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体育是身体的一种符号,它向青少年传递的是青春、亮丽、活力、健康、健美等身体形象,青少年的身体经过严寒酷暑的训练,身体形态逐渐趋于匀称、健壮、线条身体发展,身体机能的各项指标,身体的感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对事物判断和随机应变等能力均得到提升,这样的身体状态能抑制身体的自然退化和抵御社会环境的干扰。常言道:体育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审美欣赏能力。在体育比赛中,要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和对手,培育遵守道德准则的习惯。校园欺凌在特定的环境中一旦发生,受欺凌者的身心长期受到伤害或践踏,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折射出社会的失范,使社会存有一定的隐患。通过体育对青少年的校园健康环境、体育品德、运动技能、健康行为进行优化,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将体育品德和健康的行为习惯辐射到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效地遏制校园欺凌的蔓延。

2 校园欺凌现象的归因

2.1 利益冲突化的身体

校园欺凌是利益冲突化身体的具体体现,它助长了校园亚文化和失范行为的形成,甚至会导致社会失序。利益冲突遍布整个社会生活和人际互动过程中,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常常是以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冲突持续进行的,校园欺凌行为正是一个群体互动过程,它并非个别学生的违规行为,个体的情绪会受旁观者的互动、挑动或支持呈现高涨态势。《儿童及少年福利》(2019)对欺凌概念界定:欺凌是一种冲突方式,内容可能包括身体、言语、性的攻击,或者采取更简洁的方式如关系上的排挤, 抑或透过其他科技形式如网路、手机欺凌且强迫被害者重复被攻击的行为且达到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到底是多久才足以产生身心影响,目前仍无定论);欺凌发生在权力不对等的人际关系上,拥有权力者为欺凌者,可能是体格壮硕或在同僚间具影响力者。[10]但欺凌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身体欺凌和语言欺凌。[11]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教督〔2017〕10号),从国家层面提出对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做出明确要求。该通知将学生欺凌界定为:“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12]因此,必须满足以下三种因素方可确定为校园欺凌:1)力量的不对等性,表现在欺凌者比被欺凌者拥有更多的权利意识和影响力;2)对被欺凌者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势必造成一定的伤害,严重者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摆脱欺凌;3)凌辱程度的伤害性进一步加深,从言语欺凌(辱骂、诽谤、贬低、嘲讽等)发展到社会关系的欺凌(孤立排斥、散布谣言、回避拒绝),再到升级为身体欺凌(拳打脚踢、戏弄、闭锁在密封的空间),剥夺维持身体生存的必需条件。

校园欺凌属于一种校园亚文化,欺凌行为的根本性在于轻蔑,对某人感到强烈的漠视、鄙视和厌恶,对他们不认同、不尊重等,甚至认为他们就应该是低人一等、无价值的。这是导致校园欺凌激化行为冲突、身体越轨行为,激发暴力犯罪不良文化沉淀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质是社会冲突的衍生,严重威胁着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冲突是人际关系的组成部分,这主要由价值观、信仰、地位、资源和权利的分配引起的,[16]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敏感时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缺失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正确的调试与管理,对事物缺乏理性判断。青少年从自我权益出发,期望通过自我认同、自我价值的实现,来左右他人行为的可行性,运用身体优势或权利对弱势者实施身体欺凌,如:拳打脚踢、戏弄、要求被欺凌者做出羞辱性的行为或是不可能完成的身体行为,以强凌弱、长期反复、故意为之,给被欺凌者造成一定的身体生存条件或权益剥夺等方面的损害,以引起或是目睹他人所遭遇的不幸、痛苦为快乐,以欺凌行为谋求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感。

2.2 作为反抗工具的身体

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唯分数论”得到了社会的普通认可,学校会“变本加厉”地重成绩轻德育,并制定各项严苛的学习任务与规定,学生只能无条件的服从管理,通过严格的规训使学生成为“身经百战,考试过硬的机器”。青少年的规训已经遍布基础教育学校中,成为学校提高升学率的主要手段之一。卢梭对个体的自由持有非常强烈的看法:“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13]在基础教育学校中,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是权利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意志对学生进行控制、约束、监督和塑造,并且一味地将自己的价值观标准施加给学生,学生表达自我的权利意志处于削弱状态,甚至被剥夺,势必助长了校园霸权文化。长期以往,青少年处于这样严格的规训状态下,压制越大,反抗越强,将会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进行欺凌行为。按照莫斯(M.Mauss)的观点,在人的一生中始终伴随着身体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训练获得为社会所承认的各种身体技术,从而获得自我认同并完成社会化过程。[14]显然,该观点包含了身体规训和身体表象。学校管理制度是引发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学校欺凌发生率各不相同,这与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良的校园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制度设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师逾越了惩罚学生的底线和变相惩罚或体罚学生,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侮辱、出手打学生等行为,借着惩罚的幌子对学生进行身体虐待行为,超越了教育惩戒的本质和底线,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阴影。有些学生经历这样痛苦的时间、空间、关系和多元化知识规训后,反而会走向极端,力图摆脱学校管控,通过逃离课堂和校园滋生闹事等行为对规训进行反抗,形成了一种校园欺凌亚文化。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自控能力不足、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等,其行为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通过身体欺凌行为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反抗。目前学校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表面上是注重学生安全和维护教学秩序,实则是通过系统、严格的身体管理来实现某种规训目标。身体总是出现在原初知觉的体验中,它总是处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发生,正如梅洛·庞蒂对现象身体所界定的一样,现象身体是“特定世界的潜能”和“某个世界的中介”。因此,青少年为实现生存意义上的被知觉世界,而将身体作为校园欺凌的工具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反抗。

2.3 消费文化浸淫的身体

在当今社会文化的生活中,对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迷信和金钱商品的崇拜,好奇心驱使青少年在物欲横流的网络媒介信息中不能自拔,青少年正膨胀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群体。从现象学的视角分析,“在马赛尔看来,事实上,有身体就是被体现,所以说存在就是被体验的身体体现”。[13]由此,青少年的身体必然会受到更多的社会文化的侵蚀和影响。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学生消费手机游戏的现象随处可见,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热血传奇等就像毒品一样侵蚀着青少年的身体,使其无法自拔。青少年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身体消费意识表现为关键时期的多变、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电视、电影、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面前彻底沦陷,任凭互联网络编制的技术媒介发号施令,传播充斥着大量的欺凌和暴力相关的文化内容。网络媒介具有无限的话语权,主导着青少年的情绪,操控着娱乐手柄,成为虚拟世界的权力者。而青少年的这种消费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商人掠取利益最大化的焦点,消费文化需要的是欲望的生产、扩张和变得精细。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对立是建立在“自然”和“文化”的区分上。[14]康斯托克(George Comstock)和派克(Haejung Paik)在一个有关电视的大样本研究中得出结论:“接触电视暴力和做出反社会、侵略性行为之间的高度相关来自接触电视暴力的和反社会、侵略性行为的频率”。[15]青少年长期接触暴力传播媒介致使欺凌行为的发生率更高,失去传播媒介中不良文明内容危险信号的警觉性,对暴力行为的接纳程度已经亮起绿灯,麻木不仁,甚至模仿付诸行动。因此,消费文化源于身体的培养,身体越文明,消费文化的负载便失去存在的意义,消费文化严重影响着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习得和感受。

3 体育防控校园欺凌现象的策略

3.1 运动技能规训身体秩序

规训是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利技术,既是权利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规范化是这种技术的核心特征。[16]福柯关注权利对身体的掌控,主张知识是权利的来源,人一旦有了知识,就会解释事物现象的权威。规训的本质是规范化,广泛的运用于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创造的过程中,制定出规范与准则,约定俗成的使人们按照既定的规则履行自己的行为,身体行为不规范者必须通过相应的惩戒加以改造和改善。

规训一词可以应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运动技能作为训诫个体身体的技术,其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技能都是通过不断地练习得以实现。身体运动一般都是由身体姿势、动作的轨迹、动作的时间、动作的速度、动作的速率、动作的力量、动作的节奏7个要素构成。[17]每一个技术动作都是按照它所规定的动作程序或是动作要求去完成,若违背其中任何一项要求,或者任何一项要素的失败,都会影响技术动作的发挥与展现。体育教师运用的课堂常规、教学手段等是实现学生身体技术动作的前提条件,学生遵守课堂秩序的要求,按照技术动作内在的逻辑性与规定性,将单一动作存在逻辑关系的技术动作进行组合,依据运动项目的动作要求和规范,不断地强化身体对技术动作规则的认知,使学生在低意识的控制下完成运动技能,身体技术动作熟练、规范、精确、优美,形成规则内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运动技能,进而达成“规则内化”的“按规则约束健康行为”的因果关系。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自我、为我而行为、为我而发生改变,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或情景,在参与体验中不断地反馈调节和巩固自身的动作技术,进而使运动技能达到技艺阶段,将运动技能和运动技巧相结合实现运动价值最大化,所掌握的运动技能终身不会遗忘,形成个人的运动风格。不同运动项目对身体的规训是不同的,球类项目可以规训身体的判断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游泳可以规训身体抵抗寒冷、抵抗疲劳、克服恐惧,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耐力性项目可以规训身体心肺和身体忍耐疲劳的功能;拳击项目可以规训身体的忍耐与坚持,敢于面对身体对抗,克服身体惰性、软弱、消极和自卑;体操项目可以规训身体避免错误姿势的出现,促进体型健硕、姿态儒雅;武术、跆拳道可以规训身体的抗击打能力、抵制本能的恐惧感、提升自信、修身养德、以身载道。体育竞赛为精湛运动技能的展现搭建平台,其规则是体育竞赛的核心要素,缺乏这个核心要素,体育竞赛便不可能付诸实践。体育竞赛的前提就是参与者对体育竞赛规则的认同和遵守,其规则是保障体育竞赛活动得以正常运行,以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则规范着体育竞赛,指引学生的身体行为维持体育竞赛秩序。体育竞赛规则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规律制定,不同的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竞赛规则,它为学生提供了运动技能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按照运动技术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身体行为。身体动作幅度的大小、转体速度的快慢、腾空的高低、空间感的强弱等必须在规则的规范下进行,受到裁判员、运动员,甚至是社会大众 “全景敞视”的监控。体育成为人类仅存的保持天性的工具,也是唯一能认知和感知身体的手段……体育保持着人类的野蛮,它是身体的艺术,是运动哲学,是人类不能缺失的身体教育。[18]体育竞赛最能体现出身体本源力量的攻击性本能和野性的本质,是人类身体释放天性的场所。它允许学生兴奋、冲动、暴力,但要克制和收敛过度的兴奋、冲动、暴力,在竞赛制度中有张有弛的调适,展现出体育竞赛文化程度的不断跨越。在体育竞赛过程中,参赛者彼此的尊重、遵守规则、竞赛结果彰显出身体的价值。体育竞赛有效地规范和整合了学生的身体行为,使学生遵守社会规范准则,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这恰好符合身体哲学家Shilling的观点,“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对年轻人心智进行教育的场所,同时也使年轻人身体受到监控和塑性”。[19]这也符合福柯的现代监狱研究观点,“现代自律性权利不仅仅是一个强权压迫的工具,而是承载着一种回归自然的力量。换言之,现代生物权利不仅仅是指对人身体的控制,而且是对人的灵魂的‘威慑’”。[20]为避免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运动技能规训参与者的规则意识,内化为一种身体行为的禁忌或指向性,进而产生身体行为的自律。因此,运动技能有效地实现青少年生物性身体和社会性身体的塑造,保持良好有序的身体秩序状态。

3.2 体育品德塑造身体德性

从“立德”思想的萌生到“树人”思想的演变,最后形成完整的“立德树人”教育观,是一个漫长演变过程。苏格拉底认为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通过竞争合作精神提高自身的价值,体育作为工具不仅能赢得竞赛胜利,威望或奖赏,而且能塑造健全的人格。[21]早在古希腊教育中,苏格拉底就已经提出立德树人的观点,体育作为工具可以塑造健全的人格。在春秋年末时,《左传》就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信,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中把立德放在三朽之首,立德是实现立功和立信的基础条件。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对德育尤为重视。学校体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育品德是塑造青少年身体德性的主要载体。

身体是构成体育的物质核心,是激发体育运动的源泉,也是表达体育精神的最好载体。[22]将身体层面的运动技能作为教育手段时,体育教学如同 “小社会”,呈现出人际交往关系的互动。个体与团体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提高都离不开彼此的竞争与合作,同伴的团结协作、竞争对手的奋力对抗影响着运动技能水平。试想青少年对团结、合作、互帮互助、集体荣誉感等品质意识认知薄弱,何谈其优良品质的形成。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增强人的意志力。苏格拉底也一直在坚持体育应该是“离开那些现实的,追求胜利的目标,而是为了追求理性的善德的目标”。因此,体育并不是完全对体质、体能进行纯粹的培养,而是在此基础上对其德性进行培育,它无时无刻都在渗透着立德树人的思想,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弘扬着真、善、美的良好品行,呵护着身体的本源。其一,真是求真知,做真人。培养学生探究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意识,不断地对体育过程的事物产生兴趣,努力地追寻答案,明白自然规律,懂得社会规范,用求真的态度去发现体育过程中的真谛。其二,善是与人为善。体育是一项规则性较强的群体性文化活动,通过体育过程的参与,学生会尊重、以礼相待对手与队友,公平竞争,接受文明的洗礼。其三,美是体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一方面是心灵美,学生既要不懈地追求对真和善的理解,也要身体力行地践行真和善,不断地擦亮内心中智慧和心灵的镜子,在自省的过程中,其实也是自己享受于体育过程中与至真、至善相遇的美好过程。另一方面是外在美,即姿态美、体形美、气质美。体育的最高境界除了战胜对手外,就是要供人欣赏,个体经过长年累月的科学训练,体育的姿态美就会显现出来。个体通过体育运动可以矫正不良的身体形态,使身体变匀称,给人以形态美。雅思贝尔斯认为:“自我保存的冲动,作为人生命力的一种形式,在体育运动中为自己找到了发挥的场所;作为直接生命需要的一种遗迹,在训练中、在能力的全面性以及运动灵活性中得到满足。通过受意志控制的肉体活动,力量和勇气得到了保存,而且,追求同自然的接触的个人更接近了宇宙的基本力量”。[23]体育运动具有对抗性、激烈性、拼搏性等特性,身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必须要经历苦与累、汗与泪、爱与恨、痛苦与笑容、失败与成功等方面的磨练,才能使身体实现生成,身体映射出意志品质。因此,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实现自然质的保存,而且还可以使身体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实现精神质的保存。

3.3 健康行为树立身体消费意识形态

今天,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24]可见,消费身体被丰富的物质或商品所包围,它直接作用于身体或依附于身体,满足身体需要消费的一切欲望,使人的身体得到改变、修复和再生产。伴随“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福利,诸如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权威性强等,大众传媒已被大众身体所认同,这象征着大众传媒成为个体身体认同的表达符号。大众传媒是有力地影响、操纵并变革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塑造社会生活意象形态的主要方式,是获得声望与地位,并对现实生活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关键途径,是提供经验性、评价性的标准来帮助社会构建规范性的公共意义体系,并能对偏离此体系的行为进行揭示、修正。[25]因此,大众传媒是一种重要的权利资源。身体消费作为消费的一种符号,它必须通过大众传媒助力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文化现象。

大众传媒异化是形成校园欺凌恶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大众传媒异化诸如通过电视、电影、网络、广告、报纸等途径广泛传播,零星琐碎,无孔不入的植入身体消费现象,是人的身体选择大众传媒作为自己个性化的形象符号。人的身体无处不在地被大众传媒所包围和消费,大众传媒塑造和修饰人的身体和感知,人们在生动形象的图像、影视和广告中陶醉着,但在商业化的最大诱惑下使得大众传媒呈异化发展趋势,其背后所揭示的是资本和文化的聚集。这恰好验证了让·鲍德里亚的观点,他认为:“现代社会中人类生产能力和技术的加速增值,同人类本身无止境欲望的倍增直接的互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遏止的恶性循环”。[26]大众传媒把身体作为消费文化塑造的对象,消费文化宣称身体是享受并快乐的载体,通过一系列的视觉暴力的驱使下,诸如广告利用明星效应过分夸大产品的功效,迷恋暴力影视剧等,这无形中强化了青少年对刻板印象的条件反射,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世界中对他人产生歧视,逐渐使青少年滋生身体欺凌的倾向。学校体育可借助大众传媒树立青少年身体消费意识形态,力求让青少年的身体欺凌遏制于萌芽状态中,具体体现在:第一,青少年的身体消费意识具有从众性和消费时尚性,大众传媒应该站在青少年身体需要的视角和体育的社会属性考虑,要树立体育商业品牌,品牌不仅作为符号表达了体育商品的质量、信誉、档次,而且也是一种心理标签,代表着青少年的身份地位、荣耀。第二,大众传媒要对体育促进健康理念、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适应多种环境等方面进行传播,潜移默化地深入到青少年的体育生活中,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学会体育促进健康知识的运用,能够自如地调控自己的情绪。第三,青少年的自我认同通过大众传媒获取消费新潮体育商品,这种自我认同是在规范的消费文化中建立,并内化为个人自我行为的约束力,使“他律”变为“自律”,形成正确的身体消费习惯。第四,青少年迫切需要参照群体作为认同模仿,体育明星或体育偶像易成为他们现在或者是未来消费意识形态的模仿和消费倾向。第五,大众传媒可以利用体育赛事、体育用品、体育明星效应进行宣传和广告的方式传递体育消费意识正能量,使青少年真正地领悟到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所在,体育明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并逐渐使体育运动成为青少年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形成正确的身体消费意识形态。

4 结语

近年来,青少年越轨亚文化和失范行为致使校园欺凌事件屡见不鲜,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从身体哲学视角引发对体育防控校园欺凌现象的思考,为防控校园欺凌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体育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是防控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有效地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心理干预。但势必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体育的功能是有限的,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控绝不是体育能独自解决的,需要整合法律、规章制度、校园日常管理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控,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将校园建成为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

猜你喜欢
规训青少年身体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我de身体
摄影表征、权力与规训
康德《论教育学》自由与规训的关系解读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