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新闻传播中的情感叙事与价值传达

2020-11-23 01:49蒋琳
今传媒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党媒

蒋琳

摘 要:移动网络社会,党媒新闻报道注重情感表达和传播。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党媒融合新闻情感叙事表现在议题框架、故事构建、叙事结构、叙事逻辑等几个方面,同时情感叙事是构成媒介集体行为的一个关键要素,传达出创造情感能量、构建社会共识、联结个人话语和国家话语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党媒;情感叙事;价值传达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0-0030-03

新闻是一种叙事的媒介存在物,注重对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一个或多个事件组合叙述。与其他叙事类型不同,新闻的情感叙事有着自身内在的逻辑,尤其是媒介融合后党媒新闻中的情感叙事迎合了移动网络发展的社交特性,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独特的传播策略。本文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力图结合党媒新闻传播的话语背景,探求微端新闻情感叙事的融合制作方法和价值意义。

一、语境:后情感社会与新闻叙事

1997年美国社会学家梅斯特罗维奇将“后情感主义”纳入研究视野,提出后情感社会的时代特征,认为情感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见证了情感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膨胀,“后情感是一种新的被智识化、机械化、大众媒体生产的情感”[1]。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主义基点是将“后情感”当成是被理性化控制的情感体验,强调情感与理智的共谋,而非二元对立,尤其重视大众传媒情感构建与传播的重要性。时过境迁,移动网络媒介驱动下后情感消费渐趋盛行,情感网络专栏、情感网络电台、情感微博、情感微信公众号等情感类信息生产端口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情感”被视为媒体娱乐和信息生产的中心,将网络化后情感社会中的情感传播向专业化、成熟化推进。

叙事学研究先驱罗兰·巴特曾言: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作为最基本的人性冲动,叙事的范围伸向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且随着叙事介质的变迁,叙事的类型与形态也在不断地进化。叙事是一种语言行为,是先验的感性形式,是构建传播文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不管媒介技术和传播载体如何变化,有情感的叙事比冷漠、乏味的内容更有吸引力、冲击力。故而,网络化后情感社会中的情感实践,迎合了受众的精神需求,重塑了社会关系。对于党媒而言,新闻报道唯有创造性地融合技术手段编制新闻叙事,才能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求稳求变。融合意味着“再造”,不仅包含“整治、修复、补救、调和”等基本含义,还包括了改革、重塑和重建的意义[2]。得益于社交媒体微内容、微形式的碎片性传播和交友式信息互动,党媒在后情感语境下注入新闻作品情感叙事,是媒介化生存的有效路径。

二、党媒微平台新闻传播中的情感叙事——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

传统媒体时期,党媒的情感叙事主要体现在单一媒介的通讯、特稿与主题性宣传报道中。如今党媒社交媒体新闻中的情感叙事趋于常态,且把新闻融合功能发挥得恰如其分。

(一)议题融合框架中的情感渗透

传统媒介环境下媒体可以形成人们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观点,“通过重复性新闻报道来提高某一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3]。社交网络公共传播中,媒体议题框架建立在受众使用与满足基点上,因此,新闻议题不但需要将不同内容类型的新闻纳入报道视野,展现社会活动的全貌,还要能从受众公共利益焦点话题中寻找突破口,使受众议题转化为公共议题。语言学中新闻叙事往往会在标题、导语、段落组织等新闻叙述中通过用词和用句搭建议题框架为受众理解和判断新闻事件提供理解思路。作为一种相对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固化模式的表意系统,新闻语言起着关联客观事物与受众内心的作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情感表达词汇的使用,注重挑选较为直触人心的情感性词汇表示语法意义,如标题类表达:泪目!当他与她相约在零点37分……;正文类表达:无特效!很完美!好震撼!为中国空军点个骄傲的赞等。

(二)微叙事与宏大叙事呼应下的故事化建构

迈克尔·舒德森指出新闻业并存的两种模式“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且质疑“是否应该视信息模式‘优于故事模式”,认为即使坚守信息模式的报道原则,也未必会达到所谓的公平和客观。其实,新闻客观性只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叙述和诠释,纯客观本就是一个虚妄的“神话”。美国的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则看重“故事模式”,“对报纸上大多数新闻而言,‘欣赏性或‘消费价值更为重要”。《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闻的视角将故事化的微叙事蕴含个人命运的斗争与思考,亦探讨人情世故中的冷暖人心,立意高远,注重从时代精神把握国家、社会、民族的重大主题宣传。如《意味深长!习近平今年两会到团组的5个小故事》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与代表团互动交流的五个温馨瞬间,从普通百姓到国民英雄再到领导人物,《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你”“我们”“找到啦!”等口语化的故事内隐性叙述者表达和新闻事件精选情节的铺陈直叙,打造了亲切而贴近生活的故事化风格。

(三)叙事结构的多元组合

一般而言,文章的内结构如何设置取决于“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的组合,也就是重要事件与意义较小的事件组合。《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内结构设置主要表现为:第一,“核心”+“卫星”,即按照事件重要程度组织内容,如《王毅徒步巡边》开头交代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王毅徒步踏勘中缅边界”“新中国第一块界碑”等关键事实点构成“核心”,而界碑的背景介绍和随行人员构成了“卫星”事件;第二,细化“核心”事件,特点为按照事件来龙去脉较为详尽地叙述事件,具体有两种类型,一是采用“卫星”+“核心”+“卫星”的组合模式组织结构,即开头总结,中间叙述,结尾点评的模式,如《命真大!乘客在飞机上突然发病,幸好遇到这三个人》中,开头采用倒叙介绍乘客突发癲痫,三位医生救活乘客的总述,随后对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进行了顺序报道,结尾是正面评论。二是推文开头直接讲述核心事件,文末点明主题;第三,“核心” 并列,就是并列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核心” 事件,每个核心事件自成一个故事,形成集纳效应。

(四)时空并置的可视化叙事逻辑

新闻叙事中叙事的语言是线性的、时间性的,然而新闻呈现又是空间性的,不论是报纸的版面空间,还是广播、电视的声画空间,“空间和时间在应用时总是一道出现,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由空间坐标XYZ和时间坐标T来确定”[4]。如果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的时空受文字与视听影响独立成体的话,那么移动网络时代叙事则将文字与视听时空并置于狭小的“界面”中,实现屏幕外与屏幕内共时共景的思想交流。《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作为党媒的先锋队,新闻报道特别重视新闻的可视化。如根据信息重要程度改变文本字体、字号、字色和行间距,还可利用数据图形、图表、图像的视觉演绎。技术融合下的新闻生产将新闻加工成全媒体形态,在满足视觉审美的基础上,扩展新闻信息。这种“在场”式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事件——媒体——受众间的“黏合度”。

三、新闻传播中情感叙事的价值传达

(一)互动仪式中创造情感能量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将互动议程视为互动者通过资本和情感交换而进行的日常程序化活动。尽管他认为电子邮件与互联网没有相互吸引的辅助语言背景信号,然而,社交媒体却极容易使人们在互动中增强情感,产生鼓动效果。党媒情感传播是政治资本在社会治理功能的展现。当前社会出现的颓废倾向、奢靡化的消费主义及一些舆论热点中折射出的社会冷漠正离散人世间的真情、亲情,网络中围观嘲笑、戏仿调侃、二元对立、反智诋毁及民粹主义、泛娱乐主义等社会思潮正加速网民“囚徒困境”,社会健康发展亟需一种力量凝聚人心,唤醒情感依扶。通过长期的情感叙事,党媒可在多角度播撒生活中的美好,创造情感能量。从社会的角度而言,传播主客体间的通感打破情感断联,实现感官间的相互渗透,可以生成新意义。

(二)构建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和社会共识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中的新闻总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又具有质疑的精神内涵。对于情感共享的传播生态,新闻内容与个体的生活方式、自我认同、群体认同与社会共识联系起来。个体认同考察的是个人对自我的描述,群体认同把群体的目标、规范、行为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行为标准,进而在集体行为中达成社会共识。新闻报道融情于事,以情融理,用“好人”“温暖”“泪目”等高频词衍生积极的社会心态,鼓舞人们提升战胜困难的勇气。党的媒体无时无刻“都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5]。壮大党媒影响力,靠的是温度、热度、先进的新闻制作理念和新型融合编辑手法,把有图有真相的情感作为卖点的叙事方法传递出党媒对正义、对公平、对人间大爱、对理想社群治理和文明大同的强烈期盼。

(三)联结个人话语和国家话语

以往党媒宣传报道经常采用三种形式:一种是告知模式的信息呈现,指令式的口吻成为标配;一种是直接解读国家话语,议论多描述少,将媒体话语和国家话语合为一體;一种是饱含着国家话语的“高大”典型,叙事语言中表现出英雄崇拜般地高山仰止。这些形式因缺少“人气”和过度渲染拔高脱离现实。因此,现代传播话语体系建立时,一套与民众表达语气、口吻、心意相通的叙事方式顺势而生。《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上到国家政策、领导人活动轨迹,下到普通人的生活点滴,均纳入情感传播范畴,不但为我们塑造了亲切可近的国家形象,还把个体生活与国家变迁相联结,有助于打造平民化叙事风格,助燃受众的参与热情,提升宣传效果。

四、结 语

后情感社会党媒身处被其他“情感”挑逗和情感媚俗信息充斥的场域中,要能把握情感表达的“时”与“度”,不能以消解党媒的“公共善”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眼球效应。同时,特别注意防止受众产生“脱敏”效应,因为长期沉浸在情感池中,受众难免会产生司空见惯的印象,进而引发情绪上的厌烦。必须认清的是,党媒情感叙事做到不为流量和滥情所左右,坚守新闻媒体的职业规范,不忘初心是党媒永久获得民众尊敬和信赖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沈宏芬.后情感主义理论:梅斯特罗维奇的社会情感批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22-128.

[2]党东耀.媒介再造——媒介融合的本质探析[J].新闻大学,2015(4):100-108.

[3](美)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J.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第5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89.

[4]龙迪勇.空间叙事学: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4-60.

[5]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http://www.cac.gov.cn/2018-08/22/c_1123311137.htm.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党媒
新媒体环境下党媒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党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打造有传播力的地方移动党媒的思考与实践
新舆论环境下重构党媒影响力的路径
争夺党媒话语权的现象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报道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报道创新
浅析党媒姓党的依托点建设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浅谈互联网“党媒”新闻队伍建设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