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机长》的冷思考

2020-11-23 01:49张靖悦
今传媒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性空间

张靖悦

摘 要:《中国机长》作为祖国70华诞献礼片,在创下票房奇迹的同时,也为中国现实主义影片增添了新的血肉。影片未播先火,频登热搜榜单,演员精湛的演技也值得赞叹。但作为灾难商业类型影片,其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也仍有不足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思考。本文从英雄的塑造、封闭的空间、人性的思考等方面对影片进行剖析与反思,希望对此类影片的创作提供更多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中国机长》;空间;人性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0-0073-03

刘伟强导演的《中国机长》作为祖国70华诞献礼片,在2019年国庆黄金档又创票房奇迹,紧追《我和我的祖国》。这部影片以真实航空事故为原型进行改编,不仅唤起了民航业内人士的共鸣,而且震憾了亿万观众的心,又为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增添了新的血肉。

《中国机长》可以说是一部未播先火的影片,这首先得益于真实事件的现实基础。随着马航、埃航等世界重大航空事故的发生,空难事件似乎成为人们格外关注的焦点。先有美国根据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改编的《萨利机长》,后有中国根据2018年川航3U8633紧急迫降事件改编的《中国机长》,《中国机长》的原型人物刘传健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萨利机长”[1]。3U8633事件发生在距离电影上映的前一年,由此展现出的中国文艺创作速度之快也是值得我们惊叹的。2018年5月14日,机长刘传健带领机组工作人员执行由重庆飞往拉萨的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破裂,在机舱失压的极端险境下,机长刘传健临危不乱,利用自己娴熟的驾驶技能,在机组全体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成功将飞机安全着陆,机上119名乘客无一人受伤。此事件一发生,便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可以说是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英雄机长刘传健更是被评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这次刘伟强导演将这一本身就引人瞩目的新闻事件艺术化、影视化、戏剧化,毋庸置疑会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对原新闻事件进行二次传播的同时,以艺术作品独特的优势引发人性的思考。其次,这部影片的宣发做的也非常到位,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榜单,这也是其未播先火的原因所在。

这部影片最大的优势除依据真实事件改编以外,各位主演精湛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的。张涵予、袁泉等实力派演员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将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举手投足间都体现出一位专业的民航工作者该有的形象。新生代花旦李沁、张天爱等,更是为了走进角色提前几个月就进行了专业的空乘服务培训和学习,她们给观众展现出的不仅仅是空姐优雅的气质形象,更是作为一名民航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一、英雄的塑造

从影片名称来看,这部影片无疑是一部侧重于英雄人物塑造的影片。导演选择了在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事件来凸显主要英雄人物。从灾难片的角度出发,整部影片最核心的情节就是飞机风挡破裂时,机舱失压,与地面失去联系,此时舱内的乘客在万米高空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的渴望。在那样极端危险的情境下,每一位乘客所表现出的无助和失态,牵动着所有观众的心,让观众跟着一起惊恐一起害怕,感觉像是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其中,让观众最直观地感受到惊险和灾难来临的片段就是欧豪扮演的副驾驶被强气压吸出窗外,这样的视觉冲击更能直接牵动观众的神经,给观众营造一种身处灾难的梦境,让观众在漆黑的影院中沉浸于灾难事件,真切地体会到灾难来临时内心的绝望和害怕。在这样无助的情况下,只能将生的希望寄托在机长身上,此时,机长的重要性便自觉地被凸显出来,这也是片名定为“中国机长”的关键所在。环境描绘的越是危险极端,人物的重要性越是突出。导演通过多次对机长的表情进行特写,充分展示了他责任的重大以及极为专业的心理素养,将这一人物刻画的非常鲜活,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但是影片对于机长这个人物的表现力度仍有些许不足。影片更多倾向于故事的叙述,而不是传记式的塑造机长这一角色。为了增加人物的厚度,导演塑造了两条线索,一条是机长要执行飞行任务的常规工作,另一条是他答应了女儿一定按时回家陪她过生日。所以灾难来临时生死未卜的情况和安全回家就构成了矛盾点。在亲情的支撑下,机长用坚强意志克服危难,最终成功落地。但是要想切合主题塑造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这些情节似乎略显单薄,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起“英雄”这一概念,对观众的说服力也不够强大。相比之下,影片其他人物的背后也都有各自的故事,比如李沁扮演的乘务员,年轻的她沉浸在即将迎来婚礼的喜悦中,对于将要来临的危险毫无心理准备。还有袁泉扮演的乘务长,在影片开头就暗示她的婚姻状况可能因工作原因并不美满。甚至还包括飞机上的每一位乘客,他们此去拉萨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为了信仰,有的为了怀悼,总之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形象[2]。这样看来,机长这一原本应该突出刻画的角色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饱满状态,能够体现其英雄行为的戏份略显不足。与之相反,整部影片对于机组工作人员的群像刻画却显得比较到位。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危难时刻以乘客为重,用专业素养沉着应对,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就是各司其职、全力配合机长将飞机开回地面。例如,乘务长这一角色,她尽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一边吸氧,一边广播,指导乘客带上氧气面罩,在恐惧的压迫下,她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职责,在这一精神的支撑下,她同样能够和机长这一角色相抗衡,只是职责分工不同罢了。还有欧豪扮演的副驾驶,在受伤严重的情况下,忍着剧痛完成了操作,这对于飞机成功降落也是功不可没的。总之,机组的每个人都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而且从戏剧情节上来看,占比均衡,并没有着重突出机长,这样看来,影片的名称是否应该改名为“中国机组”呢?

二、封闭的空间

这部影片的故事空间设置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这个狭窄而又封闭的空间为故事的叙述和演员的表演都设置了无形的障碍。要想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将故事演绎得有血有肉,确实是对导演以及演员能力的考验。风挡破裂到飞机平安落地,这一部分内容是最为核心的故事高潮所在,也是整部影片的看点所在。由于空间的特殊性,关于灾难场面的表达受到一定限制。导演通过无休止的晃动和强气流的冲击为观众打造出了一个非常真实的失事机舱,再加上机上乘客惊恐的尖叫和呐喊,使得影片的环境塑造非常真实到位。但作为一部商业灾难类型片,如果能增加一些更为创新的表达手法,或许会收到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认为导演的表现手法中规中矩,是一提起空难事件时,观众就能够想到的场景,的确缺乏一些创新点来吸引观众眼球。2000年由张建亚执导的《紧急迫降》也曾采用类似的表现手法,相比之下,《中国机长》缺乏一些新的突破,再加上近些年关于空难事件的新闻报道频频出现,这样的画风似乎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戳中观众,所以给观众留下的回忆和体验难免单调,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推敲的[3]。经典西部片《关山飞渡》讲述的也是在一个狭小封闭空间的故事,一辆飞驰的马车上坐着身份各異的人,通过眼神和对话,将这些人之间的情感矛盾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在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本片中尽管袁泉等演员的演技已经堪称精湛,将危难时刻的感受真实地体现了出来,但是反观这一片段,故事性与情感性却显得有些单一。所以,关于封闭空间的演绎,这里还有许多挖掘的余地。其次,其与同样是灾难片的《流浪地球》等影片相比,在视觉冲击和宏观体验上也略显逊色。此外,影片开头还用了不少篇幅呈现乘客登机前的百态,这些内容对于观众来讲应该是特别熟悉的常规操作,所以显得似乎有些冗余,笔者认为应该将更多的篇幅用来挖掘情感与人性,以此来增加影片的重量与厚度。

三、人性的思考

《中国机长》作为由真实空难事件改编的现实题材电影,相对真实贴切地还原了3U8633航班的险情,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角色的情感挖掘与引发的人性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导演在这一点上也着墨不少。关于主角刘传健,表现了略多的个人家庭生活部分,以此来突出他作为父亲和机长两个身份所肩负的责任与两者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点自觉牵扯出了真实的人性和人性的选择。作为机长,他有责任有义务保证机上乘客的安全,拥有多年飞行经验的他面对危机沉着应对,这是其极高的专业素养的体现。但是,真正支撑其精神的却是给女儿的一个小小承诺和对家庭的责任。再刚强的人背后也都有柔软的一面,或许牵动这根神经的永远都是最真挚的感情。在这里,导演没有将机长塑造为一个大义凛然的英雄,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有做好饭等着他回家的妻子与女儿。导演通过表现机长在最艰险时刻的心中所想,很好地诠释了平凡亦伟大、伟大亦平凡[4]。

但笔者认为,这部影片的一些细节处理依然存在推敲的空间。例如袁泉扮演的乘务长,作为机长之外的另一个主要角色,在整个灾难过程中承担着安抚乘客情绪,稳定后舱秩序的重要责任。这一角色在整部作品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关于她的生活和情感,影片开头用非常少的片段进行了暗示,观众稍有不注意就会错过这些细小的信息。但如果在影片结尾处对其个人婚姻再次进行一些透露或暗示,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将会大不一样。一部优秀的影片,除了生动精彩的故事情节外,能够唤起观众共鸣、引发观众思考的是其背后的思想性。这部影片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民航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对这份职业多了一份敬畏,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有温度的人性。但如果在细节处理上更加深刻一些,就会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四、结 语

《中国机长》的热映,在满足观众视觉感官冲击的同时,更是对2018年发生的真实新闻事件进行了覆盖面更广的二次传播,让原本错过新闻报道的人通过更加生动的艺术作品走近真实事件,了解事件、了解人物。艺术作品与新闻事件之间形成了互助的传播效果,让事件本身的影响和意义更加深远和深刻。笔者认为这部影片的记录性较强,戏剧性略弱,这对于我国未来类似的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作品应该引发一些思考,我们应该努力在纪实性、戏剧性、艺术性以及思想性方面同步用力,争取能够做出兼容并蓄的优秀作品,使观众接受艺术作品熏陶的同时,也能更加关注原本新闻事件所引发的思考,甚至能够对社会文明起到推动作用,这是我们共同期许的目标,也是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作品始终肩负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申云贵.中国的“萨利机长”刘传健[J].思维与智慧,2018(17):26.

[2]马薪蕊. 《中国机长》:这部灾难片的人文关怀更强烈[N].文艺报,2019-10-09(004).

[3]蔡东亮.《中国机长》:新主流電影话语下的灾难片演绎[J].中国电影市场,2019(11):50-54.

[4]范倍.《中国机长》:实况再现与险情体验[J].电影艺术,2019(6):48-50.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人性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创享空间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创享空间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