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2020-11-23 01:51邵烨
山西农经 2020年19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管理会计

邵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不断进步,财政与经济体系都得到革新与发展。管理会计被广泛运用于行政事业单位,通过预测经济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等完善经济体系。与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依旧处于初级阶段。应根据我国国情,通过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管理会计;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9-009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234.3        文献标志码:A

近年來,全球经济及信息科技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竞争成为企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合理运用管理会计,有效提升经济管理能力及创新水平[1]。

管理会计是一种新型的会计管理模式。在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下,我国用工成本低的优势越来越弱,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巨大,从而导致我国传统经济发展弱势化。企业应积极转变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的发展

管理会计是会计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应用时间较短。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企业的生产计划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产品售价明确,成本及质量由国家监管。这种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管理经济体系在当时得到了广泛应用,起到了降低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的效果[2]。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企业开始独立生产、自主定价,国有企业开始注重市场发展及内部管理,使得管理会计也从最开始的执行工作转变成决策工作。

20世纪70年代,企业在不断建设、完善与深化经济责任制的同时,深入研究内部经济核算制度,形成了以内部责任制为基础的责任会计体系。到20世纪80年代,很多企业开始实施责任会计,将经济发展与责任会计进行了有效融合。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管理会计被广泛运用,为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打下基础[3]。

2  我国特色管理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各行各业开始运用管理会计,但是与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管理会计体系仍然存在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整体的理论建设不到位。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制定还存在理论建设不到位的问题,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及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初期的理论已经不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导致企业发展效率低下。因此要加强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根据我国国情,将管理会计理论与经济管理学相互融合,全面推动经济建设与发展。

其次,管理会计工作一直处于无序发展阶段。以前,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很多企业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及体系,没有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随着我国经济模式不断升级,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经济制度无法融合,久而久之就使得我国的管理会计一直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中,导致管理会计无法合理推进经济的转型及升级[4]。

再次,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相对匮乏,精通会计准则的人才较少。我国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也不到位,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一直在记账、报账方面,会计人员不能将财务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无法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限制了管理会计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最后,信息化支撑力度不足。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手段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很多企业只应用会计软件的核算及报账等基本功能,对于企业内部投资、绩效、价值等功能使用较少。同时,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情况也不同,加上管理会计系统建设难度大、建设成本高等原因,导致企业建设管理会计系统的主动性不强[5-6]。

3  发展特色管理会计助推经济转型的策略

3.1  深入理解,精准把握特色管理会计内涵与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相关部门明确了管理会计体系发展的目标,需要在5年以内,培养一批适合我国特色经济体系的管理会计人才,并通过10年的发展,全方位构建出属于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模式,进一步推动管理会计及我国特色经济的转型与发展[7]。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的经济体系结构。各级财政部门应将重点放在行业职能管理方面,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经济组织结构与协调体系。

其次,重点推进创新发展大目标。各基层单位应务实发展,促进管理会计的使用与推广,加强经济体系的构建,融入特色管理会计模式,为我国经济转型打下基础。

再次,加大对全面参与的重视度,创新务实机制。相关经济院校及研究院所要根据实际,合理开展管理会计的理论应用与研究,进一步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奠定基础[8]。

最后,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创新工作模式,组建专业的管理会计团队,促进行业发展,发挥管理会计的纽带及桥梁作用。

3.2  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发展

3.2.1  加强财政与其他部门的合作联系

应积极构建管理会计强化绩效及价值创建的功能,在各部门之间掀起学习与应用管理会计的潮流。各级财政部门应合理强化指导,充分构建信息交流空间,全面构建适合我国的特色管理会计模式,使管理会计工作不断改革与发展[9-10]。

同时,推动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培训及资格认证,将教学板块与管理会计指导方针相结合。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建设管理会计工作咨询市场,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3.2.2  充分发挥我国会计协会的作用

采用网络推广、杂志专栏及会员沟通等方式,促进管理会计体系发展。我国会计协会是高级会计人才的集中地,应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实践与研究,构建管理会计经验交流模式,全方位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

同时,要制定属于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模式,积极开展人才培训、资格认证以及服务咨询,为促进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发展与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同时,也要使管理会计工作朝着理财核算、管理决策方向迈进,将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从传统的记账者逐步转向理财者、经济管理者、预算决策者等,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3.2.3  加强企业与事业单位的经济基础建设

各企业及事业单位应积极将管理会计融入到单位发展与管理中,加大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与发展管理会计系统的力度。结合实际工作,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断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积极构建有效的经济业务一体化平台,将人员、经济与产品在平台上公开,为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经济管理信息。

3.3  相关专家应积极针对案例进行分析

相关专家应针对国内外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将国外优秀的实例与我国经济情况相结合,形成我国特有的管理会计体系。各大院校也要根据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加强对管理会计专业课程及教师团队的建设,为进一步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打下基础。将一些企业作为会计实践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手段,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11]。

3.4  加强专业会计人员的培训与学习

各單位、部门应积极强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拓宽经济管理视野,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企业管理者应为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员工提供学习和进修机会,有针对性地安排他们进行理论及实践学习,为企业培养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管理会计人才。

3.5  强化与国外企业的沟通及合作

企业应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拓宽管理会计的交流体系,不断学习发达国家会计管理模式与国际经济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与话语权[12]。

4  结束语

合理应用管理会计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应深入了解管理会计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意义,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制定适合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宁.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J].财经界(学术版),2017(5):77-78.

[2]毛洪涛.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J].财务与会计,2015(2):12-13.

[3]余蔚平.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加快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J].国际商务财会,2014(12):5-7.

[4]楼继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J].财务与会计,2014(5):3-11.

[5]郭恒溪.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J].财会学习,2018(2):126.

[6]折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J].时代金融,2017(6):172.

[7]李秀杰.浅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J].新财经,2019(9):60-61.

[8]唐惠钦.关于新时代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思考[J].经济师,2020(2):77-78.

[9]冯巧根.经济新常态下的管理会计发展思路[J].会计之友,2015(19):133-136.

[10]胡雨驰,王璇.转型升级期的管理会计创新与发展[J].市场论坛,2015(2):52-53.

[11]曲天任.精益管理视角下的管理会计探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版),2017(20):15-17.

[12]李新旭.构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探讨[J].当代会计,2016(3):7-8.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管理会计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我国知识资本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
实务工作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结合的途径研究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浅谈中国制造2025与管理会计改革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