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制度下体育社团活动对提升学生能力的路径探索*

2020-11-24 04:08彭文刚吕在艳曾志海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社团育人

彭文刚,吕在艳,曾志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

1 高校学生能力培养新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和部署,深刻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还提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这对第二课堂在高校学生能力培养提出新的要求[1]。

2 “第二课堂”制度下的体育社团功能

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教学时间以外,组织开展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进行各类活动[2]。它不仅能满足学生对其他教育的需求还能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是实现对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等功能,是实现对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一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

2.1 体育社团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课堂教学向第二课堂延伸

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日趋激烈,依托第二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第二课堂建立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导向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体育社团作为各高校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学生的喜爱和追逐,在高校服务青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发挥专业特色破除传统思维对体育的认识,在教学改革中适应了新时代学生能力发展要求,体育社团相对其它专业类社团更能坚持问题导向,调整的速度快,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突出价值导向,构建课堂与课外的培训体系,在第二课堂的体育社团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

2.2 新时代下的体育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从技能型向德育相结合转变

高校第二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塑造将从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拓展、社会观察、创新发展等方面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多样性、灵活性为体育在学校推广起到一定推动力。学生能力的聚焦将是体育社团最大限度的发挥服务学生功能的关键结合点,是检验体育社团育人的关键指标,在社团的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去提升自我,亦可做到避免唯技能第一的思想,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协调和统筹能力帮助建设和管理社团实现体育社团实践育人新亮点,为学生自主拓展拓宽渠道。

3 “第二课堂”下的体育社团活动在提升学生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3.1 责权利不清晰问题

体育社团相比课堂教学在制度的保障上相对弱化,社团的活动开展相对随意性、科学规范不足,缺乏顶层设计,管理主要依靠高年级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经验主义。学校对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更注重的是安全,对学生在参与社团建设没有进行有效的量化,对社团的考核评价以在校外获奖多少作为唯一标准,存在隐性评价多显性的数据支撑少,忽视了社团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制度的建设既要遵循学生一般发展规律,也要抓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第二课堂的制度建设重点要固化参与活动的主体、运行机制、结果的应用,还要明确校——社团——学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目前,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也没有全面铺开,虽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只是想获得素质教育学分的积累,偏离社团建设的初衷。

3.2 缺乏动态的体育社团活动评价机制

现阶段对学生体育考核评价来自课堂教学的考试结果,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心理上差异性,这对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目前有不少高校在推行体育俱乐部式教学,但这种设置也不能保证让所有的学生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学生缺乏课堂练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教学效果也难以得到发挥。体育社团虽能避免课堂教学的差异性,但对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过程很难起到动态的监控作用,目前还没有高校能做到对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全过程监管,这对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创建动态的评价机制存在一定难度,体育活动不光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整体行为能力。

3.3 体育社团育人功能不清晰

高校体育发展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体育社团应坚持学生需求为导向,在满足学校体育发展需要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目前,高校体育承担的竞技功能较多,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而第二课堂聚焦的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对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适应性、创新性、抗压性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不能从体育社团活动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这需要各高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明确体育社团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有的放矢的开展活动才能解决体育社团在育人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4 “ 第二课堂”下的体育社团活动对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路径

4.1 深化制度创新,构建主体责任清晰的育人模式

体育社团要实现育人的内涵发展,需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的相互衔接、深度融合。体育教学不单是教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要在教学中加入对学生“德育”“美育”的培养。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时要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通,整合体育课堂与社团指导的教学设计,构建完整的学校体育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

4.1.1 优化学校顶层设计,建立良性的体育社团成立与退出机制

目前,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团委指导下开展活动;另一种是由团委和通识教育学院(系)共同管理。但在制度的制定上存在一定的分歧,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多数由校团委制定,缺乏一定的协调机制。社团的管理不应该只局限于团委和二级院系,应上升到学校党委层面加强对社团的指导与协调,学校还要根据自身发展做好顶层规划,强化对社团的统一管理与监督,从制度上对社团的成立与退出做到细化,建立一定高质量的学生社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4.1.2 创新保障机制,激励育人功效

体育社团在高校的社团发展拥有一定的学生基础也深受学生喜爱,要其发挥育人功效学校应从制度上规范体育社团活动,加大人财物的支持,做好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场地的使用效率,明确要求体育教师参与社团指导并给予一定的补贴,将指导社团的工作量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时的总课时量。体育教师参与社团指导还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定期组织学生探讨教学和课外指导经验分享会,提升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构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协调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

4.1.3 构建体育社团活动的品牌化,增强体育社团活动在第二课堂育人中的地位

体育活动充满着激情与挑战,构建体育社团活动的品牌化建设能有效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高校在制定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坚持需求为导向,在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就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的指导原则[3]。高校的体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和竞技体育,要围绕学生成才需求开展社团活动,建立起育人体系、让学生在体育的改革中提升自我。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制定培养方案,积极引导体育社团活动品牌化建设,一方面要结合学生能力提升需要,从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向体育技能、MOCO、实践创新等方面出发;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内涵建设,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以体育研讨会、辩论会、体验会的形式开展特色活动,若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表现突出且育人效果好的体育社团,要把它纳入到课程化给予学分认定,把体育品牌建设向第二课堂推进。

4.2 构建可测量化的“第二课堂”成绩的评价体系实现体育社团育人功能

“第二课堂”制度下的体育社团育人更关注的是对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培养,为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长平台,它跟体育考试成绩最大的区别是能衡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全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他不会根据课堂教学的标准去做每次活动,加强对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可测量化可借鉴课堂教学成绩绩点标准,对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量”用制度化进行计量,切实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可测量化是利用参与体育社团项目活动来计量和评价,要做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成绩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将“第二课堂”成绩与毕业学分相联系,让每一位学生要自觉参与到社团活动;二是树立教育评价观;引导学校、体育社团、学生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体育社团的育人功能不以运动技能作为唯一标准,应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寻找到“自我”,充分发挥社团的教育评价功能,因为运动技能不同社团的发展也会产生差异性,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多元化,在评价的程序上注重差异化,避免结果导向化。三是建立社团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机制;体育社团的发展是一个自我长期完善的过程,引用外部评价调动社团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团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达到体育社团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目的,因为社团之间经常性的互动与交流,他们对各自的社团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发言权,正确引导社团成员参与评价对育人氛围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四是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育人评价方式创新;学生课外时间参与社团活动人次较多,大数据能为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提供一个记录功能,对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充分考虑体育社团的特点,可以通过频率、时长、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对无法量化的体育活动可以考虑学生对社团建设所做出的贡献进行计量赋予相应的选修学分。

4.3 更新观念构建全新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的人才培养就是构建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不能只把育人的工作定为第一课堂,简单地认为第二课堂是活跃校园文化建设,更不能把体育社团的活动视作为“打打球”“跑跑步”。高校的管理者要摒弃这种思维,要把第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支撑点,把学生能力的提升从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构建完整的育人体系。体育课的设置要把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所取得第二课堂成绩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建设,把体育社团作为一个项目去开发课程、设定培养目标和过程管理,还要探讨认定标准实现体育在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和价值[4]。学校要在信息化方面给予支持,重点要把体育社团作为一门课程去开发,进行系统的管理与规划为第二课堂的育人做好顶层设计和理论指导。

5 结束语

虽然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体育却一直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为构建新时代体育的育人与育才观念,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实现自我,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不断转变观念、探索创新,实现课堂教学与社团一体化发展,提升体育社团在学生成长中的影响力,为深化高校的育人机制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社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