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挑战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20-11-24 08:17冯宇楠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文/冯宇楠

近年来,国内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尽管对于解决社会人才紧缺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但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校就业指导等环节还存在各类问题,造成部分地区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1]。大学生就业已经逐步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要面对的主要挑战

(一)劳动力供给结构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的趋势是劳动适龄人口减少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受到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我国16 岁~59 岁的劳动适龄人口逐年减少,独生子女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尽管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会对就业压力有缓解作用,但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就业特殊性,即吃苦少、压力小、受教育水平提升,对应的就业渠道就相对狭小。再加上高校扩招、企业岗位要求提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就业总量仍处于中高压状态,专家预计2030 年前中国劳动适龄人口仍会维持在8 亿人之上。

(二)科技进步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带动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创业领域的发展热潮。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批具备自主技术研发能力的创业企业诞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自主创业机会。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双向的,用人单位的技术岗位对于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求更加苛刻,技术工人呈现了“招工难”的状况。

(三)就业竞争压力的挑战

在毕业生总量不断扩大和岗位技能水平需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个人岗位需求与用人单位的技术要求。现在的大学生找份工作并不难,但要找到一个符合自身条件和薪资要求的心仪工作就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实现。优质毕业生对于就业环境、待遇和企业文化的要求较高,但抗压能力不足、心浮气躁、攀比心态也比较常见,导致毕业生的岗位更换频率较高。部分能力水平一般的毕业生则因为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岗位技能要求而失去了就业机会,这就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的岗位招不到人,招到人又无法长期稳定培养,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岗位数量的减少,就业竞争压力变得更大。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形势发展的不平衡。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前瞻性,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师资队伍等环节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脱节,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存在与岗位不匹配的现象。部分毕业生为了尽快就业只能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关联性较低的企业工作,容易在短期内因工作不适应而选择离职,企业也会因此面临“招不到、留不住”的用人困境。

(二)用人单位设置门槛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目前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部分热门用人单位设置相对较高的学历、学校、性别及资质等招聘要求,使得名校效应和重点专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部分用人单位甚至对求职者的性别等条件进行暗示要求,不利于求职者的公平竞争。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本就处于弱势地位,在经历就业歧视后就会承受更多的压力,导致就业困难。

(三)综合素质储备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目前高校毕业生大都为“90 后”,家庭条件相对优越,部分家长疏于管教,使得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不高。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职业规划和学习目标,对未来的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漠不关心。部分学生受应试教育体系影响,纯粹为了考试而学习,不注重职业技能的积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这些学习状态不好的大学生在就业中都会因为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四处碰壁。

(四)就业心态失衡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目前,大学生在就业活动中存在自卑、自负、盲从、攀比、依赖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有效规划,缺乏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过度依赖父母和学校,认为短期内不就业并不会对自己有太大影响,缺乏上进心和主动性。部分学生过度自信,盲目追求和攀比工作环境优越的岗位,如果薪资条件达不到心理预期就会果断选择放弃就业,这也是导致目前就业率偏低的原因之一。

三、新挑战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策略和措施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挑战时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破传统的就业理念。职业选择与规划是一个长期过程,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制定职业规划,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达到用人单位的岗位技能需求。要避免攀比、盲从心理,就业初期对薪资、工作环境等要求不要过高。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外,大学生还要利用在校期间进行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深入学习,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保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辅导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阶段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悲观、不自信等心理问题。学校应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心理健康相关内容,建立心理咨询室供毕业生去访问咨询。心理咨询服务人员要由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辅导师和心理教师担任,对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把握和引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出现。学生也要进行自我审视,认清自身的优缺点,树立正确的职业选择和规划目标。

(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我国的就业服务体系包含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四项主要内容,目前全国各地高校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就业指导中心体系,专门为毕业生提供技能训练、岗位介绍等服务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体系的辐射面和服务水平,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企业加入共同建设就业指导平台,能精准定位市场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做就业指导体系,实现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的目标。除了提供就业训练和岗位介绍外,就业服务体系还要做好反馈跟踪工作,在毕业生离校后的1年~2 年要保持联络,在学生需要时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毕业生的反馈来持续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方式。

(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提升毕业生技能水平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高校积极落实国家促就业战略和政策,广泛开展技能培训为主,创新创业教育为辅的就业指导活动。对大学生来说创业也是一种有效就业途径,而在校期间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关键环节。高校要在场地、设备、人员和服务等为学生提供良好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和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公司孵化器,为学生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当地政府也要给予创新创业事业足够政策支持,营造宽松便捷市场准入环境、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完善创业融资机制、大力发展创业担保贷款、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鼓励和支持网络创业、鼓励大学生在当地创新创业。

(五)规范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实训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和实习实践等。其中,实习是学生真正认识社会、接触生产实际、获取和掌握市场动态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将实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产教融合等举措来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实习的场地由企业合作方提供,实习期间的指导也由企业安排工作人员来完成,部分学校认为只要把学生派到企业进行学习就万事大吉了,对实习工作的组织协调、资金投入、跟踪反馈都不够及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提升,也会对学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学生只有进入市场认可的企业和岗位进行实习,才能真正接触到前沿技术,因此学校要完善实习基地的准入机制,与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要做好实习期间的跟踪、走访和反馈工作,实时掌握学生在企业期间的表现和就业动向。

(六)拓宽灵活就业渠道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拓宽灵活就业渠道。高校要打造多角度、全方位、多维度的特色就业指导平台,利用微信、微博、QQ、快手等即时通信软件和自媒体平台来发布就业信息,与专业招聘网站合作为学生提供简历培训、企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的流动性特征来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推送、心理辅导、就业追踪等服务,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就业信息,还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状态。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有了较大变化,传统经济和行业的人才招聘紧缩,新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高校必须认清市场用人标准的变化,努力打造更加多元化、更加有效、更加实际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建设、质量监控提供目标指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释放一定的就业压力,解决就业矛盾和困难。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