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特色化初探
——以嘉应学院地理学院为例

2020-11-24 16:11刘丽玫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组织生活学生党员支部

文/刘丽玫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建工作提出一系列新举措,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响应号召,推动学生党建工作长足发展。高校是文化学术中心,各类思想文化相碰撞,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们,对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有些高校的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发展滞后,与时代发展和需要相脱节,不能满足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在规范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上,扎实完成“规定动作”,

结合时代特征和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形成高校自身党建工作特色,创新完成“自选动作”,使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更富有成效。

一、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特色化的意义

(一)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出现了新情况和新任务,有些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工作思路、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做法上。各基层党组织在管理、教育、服务党员,党内政治生活,“三会一课”等方面都大同小异,照搬照套,存在雷同性,缺乏个性化设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没有及时创新和发展,造成基层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够强,难以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在全面从严治党、大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背景下,应根据实际情况主动谋划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身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创新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形成工作特色和亮点,开创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新局面。

(二)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规定:高校中的党支部,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目前情况而言,大多高校普遍存在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严重脱节,基层党建工作不能与教学、科研等工作有效结合,务虚与务实没有紧密融合,众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党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组织力和政治保障作用[2]。积极发挥基层党建工作的带动作用,必须先做好基层党建自身的建设发展工作,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特色化建设。一方面,党的特色化建设有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党员参加基层党建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基层党建工作贡献力量,达到基层党建工作的专业性[3]。

(三)人才培养视角下发展学生党员的内在动力

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力量。目前,我国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的人数超过了全国发展党员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党组织输入了新鲜血液。当前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侵蚀,再加上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和渗透,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各种冲击和挑战。为此,基层党组织高度重视培养发展学生党员,结合工作实际和基层大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教育活动,不断凝练特色和亮点,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二、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特色

不同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发展轨迹,学生党建工作应结合二级学院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党员的个性特征,寻找创建属于基层学院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学院的党建工作特色,使学生党建工作更具针对性,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以嘉应学院地理学院为例,加强对学生党建工作的教育和管理,以党建促学风、院风,进行学生党建工作的改革和创新,积极调动学生党员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学生党员群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创建党建特色和品牌,推动学生党建工作特色化建设。

(一)优化支部设置,彰显支部特色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学生支部设置应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校园生活、日常管理、思想动态等方面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开展学生党建工作。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简单按照人数或年级直接划分设置,造成各支部间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雷同,支部组织生活缺乏特色。因此,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应该按照党员所在专业、兴趣爱好或专业特长等优化支部设置,打造支部特色和亮点,促使支部工作针对性强、凝聚力高,最大限度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学院按照四个不同的本科专业,设置四个学生党支部,支部工作活动的开展和支部党员的学习和生活都与专业紧密结合,体现专业特色,支部书记由分管该专业的辅导员兼任,指导更有针对性。按专业设置支部,学生党建工作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加强党员教育的同时强化了专业思想教育。

(二)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增强支部交流互动

党支部是相对独立基层组织,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开展大都在支部内部进行,造成在学院层面上不同支部之间的学习交流互动机会较少,不利于学院层面党建工作的管理和资源的整合。因此,学院从学生党建工作整体出发,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在各支部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了学生党建工作的专门机构——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党工委”)。党工委是在二级学院党委的指导和监督下学生党建工作的专门机构,同时也是学生党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工作平台。由党委书记担任党工委主任,各学生党支部书记担任副主任,由负责党务工作的辅导员担任常委,下设秘书部、组织部、宣传部、培训部。由学生党支部委员担任各部门部长,在努力贯彻培养、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党员这一工作主线的基础上,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创建党建工作新机制,全心全意为学生党员和学生党支部服务,充分发挥和彰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工委的设立,打通了各支部间的壁垒,在学院整体层面上对学生党建工作进行统一教育管理和服务,也为各支部委员会成员提供了新的锻炼发展平台。

(三)打造党员实践平台,提升党员素质能力

目前,不少高校缺乏大学生党员的实践锻炼平台,大学生党员除了参加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民主评议等党内活动外,没有其他专门的实践活动,与其他非党员同志一样进行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很好锻炼,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也未能凸显出来,支部功能弱化。学院应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中发挥党员的力量和作用,减轻学院管理压力,锻炼提高党员素质和能力。由此出发,学院打造创建了党员学长辅导员项目。该项目于2011年开始实施,已成为广东省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学院选拔优秀的学生党员学长担任新生班级的学长辅导员,助力新生扬帆起航,学生党员学长充分发挥朋辈“导学、导管、导助”的优势。在党建、自我教育和管理、专业学习等方面对新生给予引导,使新生缩短了适应期,深化了专业认识,明确了大学目标。同时,学生党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也得到提升。该制度助推学院各项新生工作顺利平稳地开展,有效地提高了党员培养质量,促进了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发展。

(四)创新支部组织生活,形成党建品牌

党支部组织生活是丰富党员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党员教育管理的必要手段。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仅是共产党员的权利,更是一项必须积极履行的义务。目前,不少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还停留在传统方式,不外乎是传达精神、文件学习、党员吸收转正、民主评议党员、专题讲座等,给大多数学生党员的印象就是党组织生活大致与开会、听报告可以画上等号。这种方式影响着党支部的功能的发挥,弱化了党组织生活的教育功能。学生党支部风采展示是党支部组织生活的一次创新,学院每年举办一次,让党员同志感受到组织生活的真正魅力和其带来的思想升华。现场分为三部分进行:一是对本年度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及“优秀学生党员”进行现场颁奖,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二是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对本学年各支部的概况、党员管理、支部生活、党员风采、主题教育开展情况等方面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汇报;三是以思想性、专业性、贴近生活为原则,以红色爱国为选题,以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为背景,各支部以合唱、舞蹈、情景剧、小品、朗诵等多元形式进行富有专业特色的支部党员风采展示。最后,现场全体师生党员一首经典的红歌大合唱,挥动手中的小红旗,将活动推向高潮现场完美谢幕。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既有工作总结,又有表彰先进,还有激情澎湃的演出,每一步都震撼人心,碰撞着思想的火花。实践证明,这种新的组织生活方式取得了较好成效,得到了党员的欢迎和认可,有力地加强了党支部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结语

高校是人才凝聚、知识聚集的中心,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任务。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应把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大学生中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嘉应学院地理学院充分利用学院的优势和特点,寻求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形成特色化党建工作模式,在支部设置、党员管理、党员实践锻炼、党员组织生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增强了学生党员管理,调动了党员积极性,发挥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锻炼提高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等,为学生党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特色化是激发党组织活力,确保党组织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以上几个特色化项目形成了学院的学生党建工作的品牌,推动了学院党建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给高校基层党组织进行学生党建特色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思路。

猜你喜欢
组织生活学生党员支部
支部联建润“甘泉”
强支部才能支部强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
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会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