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非虚构文学创作理念比较
——以赵瑜和李·古特金德为例

2020-11-25 06:39刘金龙
写作 2020年6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虚构作家

刘金龙

关注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领域, 甚或是新闻领域的人们应当早已注意到了:2010 年以来在中国发展最快、最流行的写作体裁当属广义上的“非虚构文学”。 这股非虚构创作的大潮无处不在:它打入了传统“高端”文学殿堂,席卷了畅销书出版市场,成为新闻界转型发展的救生衣,吸引了资本关注,也攻占了移动传播渠道,在读者与社会层面屡屡引起巨大反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股热潮虽然发生在中国,然而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大量受到美国非虚构文学的影响。以何伟(Peter Hessler)、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梅英东(Michael Meyer)等为代表的一批美国作家的“创意非虚构”作品被引进到中国,迅速成为畅销书并引起文化圈的广泛热议。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书评与报道中,提及美国20 世纪60 年代后的“新新闻主义”或“创意非虚构”的发展,然而这些报道大多还只是浅尝辄止地纠缠在美国非虚构文学的历史源流与概念辨析上。诚然,由于非虚构文学本身混杂不清的状态,导致它的概念问题不管在国内外都是问题的焦点,各种重点不同的称谓莫衷一是——创意/文学/叙事非虚构 (creative/literary/narrative nonfiction), 新新闻写作(new journalism),文学新闻学(literary journalism),特稿写作 (feature writing),非虚构小说 (the nonfiction novel),报告文学 (literary reportage)等,甚至还有人称它是戏剧,诗歌和小说之后的“第四种体裁”①See Prentiss, Sean and Joe Wilkins eds., The far edges of the fourth genre: an anthology of explorations in creative nonfic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4.——展示了这一领域的巨大张力与活力。 很多“创意非虚构”作品的中国爱好者在纠缠概念之余还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一体裁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创作方法体系,非常值得我们参照中国的相关情况进行一次比较探讨。

中国关于非虚构文学具体写作手法的出版物并不多,而且多以结集为主②参见周奎编著:《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即多位作家各自讲述自己的写作经历, 其中较为全面地以专著形式对自己的创作理念和经历进行过细致剖析的有当代报告文学作家赵瑜。 他著有中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三十余部,作品多次引起轰动,获得过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多个奖项。而目前美国关于非虚构写作的指导书目数量虽多,也多是数个作家的个人写作经验总结③See Gerard, Philip e.d.,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 Instruction and insights from the teachers of the Associated Writing Program. Story Press, 2001; Prentiss, Sean and Joe Wilkins e.d., The far edges of the fourth genre: an anthology of explorations in creative nonfic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4; Gutkind, Lee e.d., In Fact:The Best of Creative Nonfiction. W. W. Norton & Company: 2004.,其中影响最大且最具教科书性质的系统性的创作指导,来自被称为“创意非虚构教父”的,创立了Creative Nonfiction(创意非虚构)这一杂志的李·古特金德(Lee Gutkind)④See Gutkind Lee: Keep It Real: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Researching and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 W. W. Norton & Co., 2009; Gutkind Lee: The Art of Creative Nonfiction: Writing and Selling the Literature of Reality. John Wiley & Song Inc. 1997; Gutkind Lee: You Can’t Make This Stuff 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from Memoir to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2012.。 两国非虚构写作的传统拥有截然不同的两股源流,一个是报告文学,一个是新新闻写作;一个主要依托作家协会与调查报道记者,另一个依托大学写作系及文学类杂志的记者;创作环境与社会现实更是千差万别。 但我们会发现,这两位写作经验都极其丰富且都对非虚构文学本身深具思辨精神的作家,有非常多极为相似的创作理念,并都从各自位置出发,对这一体裁从宏观方面进行了大量思考。因此,本文拟对两位作家的非虚构创作观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对照梳理。

一、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性

顾名思义,非虚构文学最本质的要素就是“非虚构”,它的存在基于事实,它不是小说,也不是诗歌或者戏剧。非虚构以否定的形式下定义,本身就标明了它在概念问题上可能令人困惑的略为尴尬的现状。古特金德认为不必纠缠于概念辨析,他对创意非虚构的定义简单明了,那就是“把真实的故事讲好”(true stories well told)⑤Gutkind Lee: You Can’t Make This Stuff 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from Memoir to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2, p.6,6.。 也就是说,真实性和叙述性是该体裁的根本要素,而对这种“真实性”的探究也伴随着非虚构文学的发展本身。

首先,完全的“真实”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新闻写作也必然会受到写作者主观视角以及当事人对事件回忆程度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尽可能客观描述主观经历是创意非虚构的应有之义。因此,古特金德认为这个真实可以被看作是“灵活, 自由与追求‘更大的真实’”(flexibility, freedom and the seek of “larger truths”)⑥Gutkind Lee: You Can’t Make This Stuff 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from Memoir to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2, p.6,6.,指的是非虚构作家们被鼓励借鉴吸收各类文学甚至电影创作手法,写自己、写他人、写那些真实的人和他们的生活。创意非虚构鼓励作家们自己成为故事的一部分。除了非虚构本就来源于现实,这还可以减缓作家写作过程中的焦虑,给他们提供满足感与自我发现的机会。

为了得到真实的故事,写作者需要进入故事发生地观察、搜集材料、进行采访,即所谓的“浸入式”采访(immersion),它是非虚构调研最基本的技巧。 作为一种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写作,创意非虚构虽然已经摆脱了新闻对时效性的要求,然而相对于纯文学来说仍然以获得更多读者为导向,因而选择浸入的题目最好是个人与公共题材的结合,用古特金德的话来说就是要“思考全球问题,然后本地化行动”(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①Gutkind Lee: You Can’t Make This Stuff 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from Memoir to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2, p.79.。 落实采访的地方要经常能去到,这样事情发生时作家才可能在场,而且还可以节省浸入式采访的成本。一些想要采访某个议题的作家甚至会把家搬到故事发生地,这样会得到这个城市日常生活的信息以及故事背后的大量细节,这是坐车去采访看不到的。

和古特金德类似,赵瑜也不认为非虚构与虚构之间存在一个“求真”的壁垒,在某种程度上,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是统一的,非虚构和虚构都在“求真”:“‘求真’的基本要求和审美价值取向覆盖文学创作全领域,‘求真’自觉首先要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报告文学讲‘求真’,小说、诗歌、散文本质上都讲‘求真’,只不过文体上有虚构与非虚构之分。”②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9、10、10、11、101 页。

为了尽可能地求得这种真实,赵瑜也认为非虚构文学的选材最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与行业,这基于他多年的写作经验:“我的写作,基本上与我生活的土地——山西晋东南,与我的生命情感息息相关,这些题材不隔膜,不陌生。很少为了完成任务或者刻意找一个不相干的题材写。”③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9、10、10、11、101 页。赵瑜从未提到过“浸入”这个概念,然而他的采访手段显然与古特金德的看法不谋而合:因为常年开车而且出远门喜欢坐火车,所以写了《火车头震荡》。 他的早期引起轰动的“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还有后来的《篮球的秘密》之所以材料丰富详尽,就是因为“熟悉这个行业,从小就在山西晋东南当游泳队员、篮球队员,还干过公路自行车,在体委大院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里里外外熟悉透了,采访时讲的都是行话,容易掌握真实情况,写起来顺手”④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9、10、10、11、101 页。。 2014 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野人山淘金记》,这一次,“这伙闯荡缅甸的‘国际个体户’,是我从小一块长大的发小儿。 …如果没有这层关系,情况不熟悉,情感有隔膜,人家会让你去吗? 会让你到处拍摄,问东问西吗? ”⑤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9、10、10、11、101 页。

古特金德提出的非虚构具有“更大的真实”,针对的是美国发展较为完善的新闻业。而鉴于中国长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读者往往习惯并期待优秀长篇小说重现时代洪流,赵瑜认为非虚构在中国的大有可为,首先乃是立足于新闻与纯文学在把握这个大时代时的同时弱势的现状。于他而言,“现实生活中不是缺少故事,而是缺少发现。令人震惊的是,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故事,往往比小说家的虚构还要精彩”⑥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9、10、10、11、101 页。。从后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特金德和赵瑜都有着很高的纯文学素养,因此他们一方面非常强调非虚构文学的独特特色与功用,但又都非常强调从纯文学中吸收一切有用的元素,从而赋予非虚构文学以包容且独立的文学姿态。

二、非虚构文学的文学性

前文提到了古特金德对创意非虚构的定义:讲好真实的故事。当作家通过浸入式采访获得了真实的故事,下一步还要把故事“讲好”,由此可见叙述技巧的重要性。他将创意非虚构比作爵士乐,因为“它融合了各种风格,想法和技巧,其中一些是新发明的,而另外一些与写作本身一样古老。 ”因此,“创意非虚构可以是散文、期刊报道、研究论文、回忆录或诗歌;它可以是私人的,也可以不是,或者是二者皆有”①Gutkind Lee: You Can’t Make This Stuff 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from Memoir to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2, p.6,6,127-128,138-139.。 古特金德强调,只要满足真实性与叙述性这两个要求,创意非虚构并没有其他的限制,这也是“创意”的部分意涵之所在:

“创意”指的是文学手法的运用,使用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们采用的技巧,以令人信服, 生动与戏剧化的方式呈现非虚构——这种关于真实人物和事件的事实准确的叙述文体。 目的是使非虚构的故事读起来像虚构作品,使读者对事实产生和对幻想同样的迷恋。在这种情况下,“创意” 一词曾受到过批评, 因为有人坚持认为有创造力意味着你可以假装、夸大、虚构事实并修饰细节。这是完全错误的。同时做到诚实,直率,精彩和有创造力是可能的。②Gutkind Lee: You Can’t Make This Stuff 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from Memoir to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2, p.6,6,127-128,138-139.

赵瑜同样强调从纯文学中吸收一切有用的技巧:“纪实写作可不可以讲一点小说的伏笔、悬念,甚至侦探小说的惊悚?当然是可以的。至于从其他体裁中进行借鉴,我想:纪实文学在整体结构和人物命运上,借助长篇小说多;在语言上,借助优秀散文多;在主题思想上,借助社科理论多;在人物刻画、人的形态上,借助短篇小说多。”③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89、22 页。“把诗歌的凝练、韵律,小说的技巧、手法,散文的语言、抒情,戏剧的对话、结构,都调动起来,使干巴巴的报告文学长脚,走进读者。 ”④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89、22 页。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赵瑜本人创作技巧的题眼,下文还将对照古特金德的观点对它进行分点论述。 简要总结的话就是:诗歌的凝练与韵律,就是美国创意写作教学中强调的简练(Clarity)以及选词用词的讲究;小说的技巧与手法,被创意非虚构格外重视的是故事性与人物塑造;散文的语言与抒情,在创意非虚构中是不避讳作者的个人感情与主观评论;戏剧的对话和结构,反映在创意非虚构对场景描写与悬念设置的极致追求。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非虚构文学(在中美主要体现在报告文学与创意非虚构)的自我定位,它在一开始就以服务读者——为读者提供深度信息与畅快的阅读体验为面向。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就能理解它的许多文学要素。

关于结构:

由于必须在限定题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意,创意非虚构极为追求在结构上让内容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而这个结构是由重现一个又一个场景组成的。 书写场景有很多好处:不仅使内容精彩刺激,能够推动情节的进展,而且在其中又能很方便地插入很多细节,顺便就告诉了读者在场人物的信息。英语俗谚云:一画胜千言。通过场景展现出的人物性格是要更多的文字才可以描述出来的。但只是堆积信息也是不够的,还要展现出故事冲突的悬而未决性,这样读者就必须猜测在场人物的下一步动作是什么,他们的行动会让矛盾平稳解决,还是会让场面往更冲突的方向发展。

如果说故事由场景组成,那么场景就由对话与信息组成。还原对话也是作者需要“浸入”很多场合的原因之一,这样才可以记录下人们不刻意的真实表达。而观察对话中人们的互动还能够抓住当时或轻蔑或恐惧等等的情绪。信息的提供不是依赖形容词,而是那些具有私密性的或特殊的在现场才能获得的信息。通过细节信息,读者可以知道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生活习惯等等。因而可以说,读好的非虚构作品就像在看一部真实而生动的“非虚构电影”⑤Gutkind Lee: You Can’t Make This Stuff 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from Memoir to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2, p.6,6,127-128,138-139.。

总结而言,一个故事的结构应该是无缝连接的:先以场景引入,之后加入信息,在读者不耐烦之前引入新的场景,同时场景中也要带入信息⑥Gutkind Lee: You Can’t Make This Stuff 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from Memoir to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2, p.6,6,127-128,138-139.。读者从而可以在一部作品里获得海量的信息。非虚构的出发点就是提供信息,但是要以文学的优美的方式。于是,同样是介绍一件故事的经过,非虚构不会像新闻报道一样一开始就泄露全部细节,而是尽可能地吊起读者的胃口,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陆续给出信息,从而让读者读到最后。 古特金德引用了一个案例,一位作家在讲座中向学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您必须在叙述之中给读者提供美味的炸鸡块,而且必须是有规律的。 这可以是一个轶事、一个笑话、一个描述,总之要像一个活生生的人那样去说话。您必须保持这种节奏和势头,否则就会失去读者。”①Gutkind Lee: You Can’t Make This Stuff 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from Memoir to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2, p.103,103,222.这位作家曾遇到过一个负责任的编辑,她对文本不做修改,只是在自己失去注意力的地方做出标记,这让作家感到受益匪浅②Gutkind Lee: You Can’t Make This Stuff 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from Memoir to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2, p.103,103,222.。

古特金德的写作教程来源于美国作家们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在赵瑜对自己写作技巧的总结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与古特金德虽然从未有交集,然而殊途同归地得到了很多同样的经验。首先是以读者为面向的写作初衷:“诗人进行诗歌探索,可以面对三五人圈子和阅读小众;现代小说,似乎也可以为部分读者而存在;但报告文学的一切探索都不能离开大众阅读这一基本要求,唯有面向公众坚实地展开胸膛,然后才能向更高层次飞跃。”③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80-81、91、92、89、89.在赵瑜的认识里,这种读者面向绝不是庸俗的“讨好读者”,而更多意味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就是在作品中必须力求做到“信达雅”。

这种读者面向的结果,当然首先也是对读者阅读体验,也就是对结构的重视。 在被问及书写时是否会特别考虑读者的阅读趣味时,赵瑜表示:“当然会考虑,而且是认真考虑。所谓写作要讲究,首先要讲究结构,尽力精巧。这也是尊重读者。写作时主干要求明朗壮实,遇到旁支、穿插、节奏、分寸,不能离题万里。”④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80-81、91、92、89、89.他也讲究信息要逐步放出来:“第一行字想抢眼,并不很难,但一开头抢眼之后,后边难以为继,故事高峰很难推上去。 写长篇,作品越往后边越要讲力度。 ”赵瑜喜欢“用一种瓮式结构,就是口小,写这个口子没费多大劲,但肚子大,里头非常饱满。 ”⑤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80-81、91、92、89、89.“我喜欢向山西戏剧学习。 你去剖析三台山西大戏,就会明白,这些戏的艺术手段是何等高超。 哪些地方该详,哪些地方该略,都拿捏得非常好。在一部作品确立结构和趣味方面,我希望能够借重于戏剧。戏剧要求幕幕有戏,哪一幕没戏,观众就跑了。”⑥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80-81、91、92、89、89.而这正是上文古特金德提到的,一定要做到结构流畅,务必要防止中途失去读者。

不过这种基于场景与信息的结构不是机械的,可以有“平行叙述”,比如穿插讲述其他人的故事与作者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先介绍过往,然后再说现在发生了什么等等。 古特金德认为有两个故事激烈竞争也是好事,因为有更多的悬疑与紧张⑦Gutkind Lee: You Can’t Make This Stuff 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from Memoir to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2, p.103,103,222.。赵瑜也强调结构无定法:“比如说,纪实文学一个独立章节,既有上下联系,又相对独立成章,这就是向戏剧学习的结果。 戏剧有时候还上折子戏。 ”⑧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80-81、91、92、89、89.也就是说,在中美非虚构文学的创作中,故事和场景都是相对独立的,读者可以通过某个章节这样的“折子戏”对故事发展“惊鸿一瞥”,亦可以把整本书读完,看一出“连本大戏”。

当然,非虚构的文学性远远不止于结构上的悬念迭出,两位作家对文学性的很多维度都有着相似的观点,比如他们对语言和人物塑造的看法。

关于语言:

谈及自己对语言的把握时,赵瑜说:“我只能先重视一条,就是语言起码要干净,如果说全篇更精湛了、更优美了,那是很难做到的。如果做不到,宁肯干净写。…如果说,当代纪实文学要真正确立它的历史地位,我看首先要学习语言。 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都是文学的报告,语言是自己的,一定不能使用新华体、报章语言,也就是公共语言。”①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98、22、155、92 页。

古特金德没有特别针对报章语言的看法, 但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位非虚构写作的教父级人物那里看到美式非虚构对语言的要求。威廉·津瑟(William Zinsser)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写作教师,他的《非虚构写作圣经(On Writing Well)》已畅销了40 多年。津瑟强调非虚构写作必须要避免新闻笔调(journalese):“有一种写作可以被称为新闻笔调,它可以让任何人的风格都丧失鲜活,它是报纸和《人物》一类杂志的通用货币——廉价词汇,虚构词汇与陈词滥调的混合。它已经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作家几乎无法避免不使用它们。…什么是新闻体?新闻体就像满是补丁的花被,形容词被用作名词,名词被用作动词,或者短语被加加减减变成动词。”②Zinsser William: On Writing Well: The Classic Guide to Writing Nonfiction. Seventh Edition. Harper Perennial,2016, p.32.

可以想见,由于中英语言的不同,“报章体”的具体指涉也有所不同。 然而这种笔调对非虚构文学可能造成或已然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显然易见的,并且,显然是独立于具体创作环境的,中美皆然。

关于人物塑造:

古特金德指出,所有这些结构方面的考量与对故事性的强调还要以人物为核心载体展现出来。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不围绕具体人物,而只写足球或者环保等话题的话,读者群就只会是对这些话题感兴趣的人。 而如果写出人物的故事,重点就从某一主题变成了人物本身,兴趣各自不同的读者也能通过阅读获得极大的愉悦感。 赵瑜也看到了人物塑造的重要性:“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这里说了不少了,而文学性,必须体现在以人为轴心,围绕人物,写出有血有肉的典型。 刻画人物要按文学创作的艺术共性规律办事。”③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98、22、155、92 页。

鉴于非虚构作者对故事的深入参与,这里的人物也包括了作者即第一人称叙述者。两位作家都重视叙述者的声音:古特金德强调,与新闻报道不同,除了提供信息,非虚构作家也可以时不时地插入自己的观点与感受,就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面对听众时询问他们是否听懂了,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④Gutkind Lee: You Can’t Make This Stuff 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from Memoir to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2, p.184,217.。赵瑜认为:“纪实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因素,是感动读者的重要源泉。拨动读者心灵琴弦的良方,便是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互动,也是读者阅读全书的亲切指引。”⑤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98、22、155、92 页。

从我们对创意非虚构文学性的要点总结可见,作为一个开放又严谨的体裁,它确实难得地实现了既鼓励个人创造又严格遵循真实、优美的原则二者之间的平衡。 古特金德自信地指出,有些人以为给一些充满了大量数据的稿件润色一下,加些轶事就成了非虚构作品,能成为畅销书,当然是不可能的。⑥Gutkind Lee: You Can’t Make This Stuff 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from Memoir to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2, p.184,217.中文世界里以赵瑜等为代表的非虚构创作显然也是技术含量十足且充满诚意的。 赵瑜对此亦不无感慨:“在创作中,除了生活底子要厚,除了学识、语言、立场观点以外,确实有个技巧问题。…能不能找出最佳方案来? 这个冥思苦想的过程,又是个愉快的过程。 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段数根须’。”⑦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98、22、155、92 页。

三、中美非虚构文学之异

上文考察了中美非虚构创作理念上若干的“殊途同归”。值得指出的是,非虚构的热潮往往起于社会剧烈变迁、故事层出不穷的大时代,这包含了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还有当下的中国社会,因而非虚构的土壤必然是包含了本地化特征的。 仔细研读两位作者观点的话,我们亦不难辨识中美非虚构文学之异,比如“真实性”的创作原则在现实中受到的挑战。

美国非虚构文学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一些创作丑闻,有些作品后来被发现虚构成分太多,事实不可考,于是这些作家或出版机构被牵涉进官司,声誉扫地。 这些丑闻带来的是非虚构文学自身标准的不断完善,比如《纽约客》等杂志的“事实核查”程序即是基于这些事件的后续举措——这种核查不让当事人看到稿件,因为他们可能会对作者的描述不满,而只是向被采访人核查具体细节以及他是否表达过如此观点。这样作者们既可以减少顾虑,更加放心地从事创作,又不敢纯然捏造事实。如果说欧美作家更多是为了博人眼球和出名而造假,那中国作家则往往是受限于自身对“真实”的认知与外部条件。赵瑜认为:“‘求真’的真谛,很简单,就是要独立思考,说真话,讲心里话,表达大善立场,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 坚持真理,勇于直面真相。”①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6、59、59 页。

两相对照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作家既面临广大的市场和充沛的写作资源,也不免要在仍处于转型中的社会与创作环境中学会磨练自己的心智。赵瑜一再强调坚守良知,承受压力与困苦对于一个(即使是成名的)报告文学作家有多么重要:“鉴于报告文学的现实性和批判性,报告文学作家在人格建造上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他一定要能承受孤独,能够忍受苦闷、压抑,甚至灰暗绝望。 其次,他还需要有独立精神,懂得独立思考,具有大胆质疑的精神,能够锲而不舍寻求事件的真相。…要敢于讲真话,敢于揭示真相,这是一种不能随意改变的生活方式。”②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6、59、59 页。古特金德也提醒新手作家们出版困难的问题,不过问题通常与资历而非与选题有关。

四、非虚构文学的宏观定位

两位作家的视野没有局限在技术层面,还从更高的审美层面探讨了非虚构作为文学门类一员所具有的价值。由于在非虚构创作的讨论中总是涉及到文学与虚构、文学与媒介等文学学科的本质与前沿问题,两位作者都强调一方面要推进关于非虚构文学的理论探讨,另一方面也不必纠结于理论问题,实践的脚步不妨领先于理论建构。 赵瑜这么想:

在这里,我想顺便谈谈纪实写作潮流中的名词问题。 你看,报告文学、非虚构文学、纪实文学、史志文学、传记文学等等,相当混乱。我认为,文体标签固然是个问题,而从作家角度去看,一部纪实作品有多少社会价值,能否从现实抵达精神领域,如何完成作品的完满构想,才是根本追求,作家不必死记硬套,不必过多忧虑文体标签。 至于最终的文体判定,那是理论家的职责,作家对于文体的自觉在于创新,因循守旧的文体必然缺乏生命力。③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6、59、59 页。

古特金德认为创意非虚构实际上在多年的实践后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拥有独立创作美学的体裁了,而绝不只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本身。 美国传媒学者哈索克(John C. Hartsock)是世界上首位深入研究文学新闻学的专家,他在自己最近的文献中更进一步,认为文学新闻学领域的创作不只是一种体裁,相关研究更要被当作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来对待④Hartsock, John C.: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the Aesthetics of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 2016, p.18.。

地位的提升源于非虚构文学的社会价值,读者可以通过作品了解社会改变社会,而用心经营的写作经历对作者本身也意味着丰厚的回报。 赵瑜观察到,作家如果是从写小说改写报告文学,往往生活圈子会变大,写作本身更有意义,经济状况也不会次于原来,但得到的读者反馈、专家反馈和社会承认都比过去要强得多,尤其是读者反馈:“报告文学作家这种孤独生活,承载了公众理想和民本深情,很可能给你换来无穷的精神财富,饱满你的人生。 …你越为公众着想,公众就会回报的越多。”①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84、31 页。

在古特金德看来,创意非虚构即意味着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②Gutkind Lee: You Can’t Make This Stuff 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from Memoir to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2, p.69-70、74.。 被书写的虽是他人的故事,但写作过程也直接参与塑造了作者本人的人生。 他描绘了写作可以带给作者的回报:“了解其他人的生活,观察他们的痛苦、抉择与胜利,这些都有不可思议的非凡价值,而且具有推动力量——这种亲密的信息给作家提供了一次拥有人生目标的机会, 这个目标远不止是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能够触及宏大主题的,拥有杰出创意的创意非虚构的作者可以唤醒世界,也可以改变世界。 ”③Gutkind Lee: You Can’t Make This Stuff Up: 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from Memoir to Literary Journalism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2, p.69-70、74.

最后,非虚构文学由于本身具备了某种跨媒介的潜力——比如它的侧重场景描写、悬念设置、底层关怀、人物塑造等等——读者特别容易在阅读时获得身临其境的视觉感,所以适合于电影改编等跨媒介输出。我们还可以看到两位作家都对非虚构文学的未来保持着期待与开放的态度,古特金德自己就是《创意非虚构》杂志的主编,对这一领域的变化算是洞若观火。值得赞誉的还有赵瑜业已开始的尝试:2014 年,他的《野人山淘金记》出版,被评论界定义为长篇摄影报告文学,因为在形成文本的过程中实际上有文字、摄影与图文融合的三重创作,摄影是这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传统作品里常见的仅是外在于文字的插图。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对这一尝试的评价颇高:“这些年,因为互联网与影像的冲击,报告文学出现了危机,影片直接侵入到你的眼前了,报告文学还有多少前途?光靠文字,怎么和生动影像竞争?赵瑜提供了一个榜样,报告文学同样可以吸收摄影样式为我所用。 《野人山淘金记》给报告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④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84、31 页。

与两位作者对非虚构特征认识的殊途同归相似, 当下中国非虚构书写中媒介的融合与转向也(无意地)深深植根于当代世界媒介发展的进程之中。在当前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里,文学(以及非虚构文学)也都必然要做出回应,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层面,比如2012 年《纽约时报》的多媒体融合报道《雪崩》(Snow Fall)⑤Branch John: “Snow Fall: 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 The New York Times, 网址:http://www.nytimes.com/projects/2012/snow-fall/index.html#/? part=tunnel-creek.Accessed 20 December,2020.就已斩获了当年度的普利策新闻特稿奖。 这篇报道融合了文字、音频、视频、3D 模型、卫星地图等诸多媒体形式,讲述了一群滑雪者遭遇雪崩的故事,是专为互联网度身定做的可视化融媒体作品。 在中国这片科技发展的沃土上非虚构作家们也显然大有形式创新的空间。 显而易见的是,如何让新媒介在丰富故事外在形式的同时也不降低文学的品质,是非虚构作家们未来可以长期努力的方向。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照以赵瑜和古特金德为代表的中美非虚构文学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技巧, 展现了非虚构的创作实践在两国积累的大量共同经验。 这包括了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必须基于作者亲历现场获得的真实故事,必须以读者的良好阅读体验为导向,必须借鉴纯文学的写作手法,重视情节、语言的精致等等。 或许两人有如此多相似的理念,正好说明了好的(非虚构的)文学作品都是相似的,用古特金德的话说就是要“把真实的故事讲得精彩”,而用赵瑜的话说就是文学要追求真、善、美:“无论文学怎么发展变幻,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悬念、伏笔、高潮、线索。这些东西能变了吗?语言好不好能变了吗? 再变,语言优劣都是一目了然的。 所以,就得下笨功夫。 读者看作品时的心态,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永远不变的。”①赵瑜:《真相调查:赵瑜非虚构写作论坛》,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年版,第90 页。

以这两位作家为例,本文的结论似还可以论证中国非虚构研究者刘蒙之的敏锐观点,那就是,虽然中国(新闻界)的非虚构作者们深受普利策特稿影响的判断基本面没有错误,但也一定不能忽视本土记者自主创新的贡献②刘蒙之:《殊相与共相:创意性非虚构写作的多元面向与文体共识》,《写作》2020 年第2 期。。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虚构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虚构
京东商城图书销售排行榜
虚构的钥匙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从陈克勤作品看海南建省以来报告文学的发展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