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明史热、明史文本书写及其互动关系

2020-11-25 06:39张映雪刘礼堂
写作 2020年6期
关键词:明史事儿书写

张映雪 刘礼堂

一、明史热现象

“明史热”作为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词汇,目前尚无正式的学术定义。 按照笔者的理解,明史热当指一定时期内关于明朝历史文化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书和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明朝历史成为舆论热议话题、对明史的热捧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力等一系列的大众文化现象。 根据这一解释,21 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无疑正经历着一场明史热。

(一)21 世纪明史热现象概况

讨论21 世纪明史热现象,绕不开的一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它堪称网络写作的经典案例,也是21 世纪明史热拉开大幕的标志。 2006 年3 月《明朝那些事儿》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版块首发;由于引发草根、精英之争,经历“倒版运动”①倒版运动:2006 年5 月,《明朝那些事儿》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块遭遇恶意攻击并得到版主默认,引发了“当年明月”粉丝推翻版主的运动。事件细节详见周苹:《虚拟社区对大众文化的建构——以“当年明月”为个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后,《明朝那些事儿》于5 月转战新浪博客,点击量从天涯的100 万上升到新浪的1.7 亿。

在《明朝那些事儿》掀起网络风暴的2006、2007 两年时间里,历史学者张宏杰出版了《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初版),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明史的学者毛佩琦出版了《明朝顶级文臣》和《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作家十年砍柴的《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晚明七十年》也相继出版。 也是在2007 年,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在当时刚刚捧红了“超级女声”的湖南卫视首播,尽管以低收视率黯然收场,但它的故事还远未结束。

令很多人讶异的是,当年的明史热现象并没有成为“一阵风”式的潮流,反而在十年间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 相比2006 和2007 年,十多年后明史热度有增无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明史话题拥有较高的网络关注度。截止2020 年11 月,百度明朝吧关注人数接近40 万人,累计发帖数量接近1200 万。横向上来看,同类朝代贴吧(如汉朝吧、唐朝吧、宋朝吧、清朝吧)关注人数均低于10 万,只有三国吧能够与明朝吧相提并论(三国吧关注人数达到46 万人,但累计发帖量少于1100 万)①在数百年来的通俗演义小说、戏曲以及数十年来的影视作品、游戏的影响下,三国文化几乎成了国内最流行的古代文化之一,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当下明史与三国文化受到的网民关注不相上下,足以说明它的影响力。。纵向上来看,百度明朝吧建于2004 年,2007 年人数达到1000 人,2010 年突破1 万人,2014 年突破10 万,2017 年突破30 万②数据来自百度明朝吧网址:https://tieba.baidu.com/f?kw=%C3%F7%B3%AF&fr=ala0&tpl=5。,可谓增长迅猛。 在2011 年开始兴起的网络问答社区知乎,明朝话题也在各朝代中名列前茅,其关注人数与问题总数都在其他朝代的两倍以上,同类话题中只有清朝话题与之不相伯仲。

二是明史相关作品的生产和消费均表现出良好态势。 图书方面,《明朝那些事儿》 销量超过2000 万册,其作者当年明月自2007 年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后年年入选,2019 年版税收入更是高达1400 万;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新版面世;《明朝出了个张居正》《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等其他明史通俗读物也纷纷出版。 电影方面,2011 年上映的《龙门飞甲》,2012 年的《柳如是》,2013 年的《大明劫》,以及分别于2014 年和2017 年上映的《绣春刀》第一、第二部,都是重点反映明朝历史侧面的作品。2017 年,随着《大明王朝1566》十年版权到期,这部被称为“国剧良心”的明史剧得以重播,不仅引起了全民追捧的热潮,其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6,堪称叫好又叫座。甚至在2017 年的全民热剧《人民的名义》中,明史也刷到了“存在感”:剧中的高育良喜爱明史,他的夫人是明史专家,作为贿赂品的年轻女性高小凤也是通过学习明史读物《万历十五年》与他攀上了关系。

毫无疑问,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正在经历新一轮明史热。 之所以说“新一轮”,是因为人们对明史的关注并非近年来独有的现象,20 世纪40 年代就曾出现过一次明史热。 那么,和前一次相比,本世纪的明史热又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呢?

(二)两次明史热现象的比较

为了更好地理解21 世纪以来的明史热现象,笔者决定选择20 世纪40 年代的明史热作为参照系。 在这一参照系下,当前的明史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持续时间长。 20 世纪40 年代的明史热出现在1943 年至1945 年间,其余波至晚持续到1948 年左右③靳成:《20 世纪40 年代明史热中的四本书》,《紫禁城》2007 年第8 期。;而21 世纪以来的明史热现象却并没有昙花一现,从2006 年算起,它已经持续14 年之久,并且至今尚未有衰退的趋势。

第二,社会影响广泛。 20 世纪40 年代的明史热主要表现在文人群体中间,尽管一些论著也曾通过大众传媒面向普通民众进行宣传(如《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纸对《甲申三百年祭》的刊发,然而考虑到当时的识字率,这种宣传能否到达社会下层值得怀疑),但创作主体无疑都属于知识阶层,涉及现实的论战也是在国共两大政治阵营之间展开。 21 世纪以来的明史热现象则得到了草根阶层的广泛参与。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例,在文化生产层面,当年明月属于民间写作者;在文化消费层面,新浪微博1.7 亿的点击量和迄今为止2000 多万册的总销量代表的也正是普通民众的力量。在天涯社区爆发倒版运动,尤其是在该书获得出版界乃至学术界认可后,草根阶层与精英阶层之间的界限甚至被打破,明史热成为了一种跨阶层文化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日渐发展,明史相关电影的影响力也水涨船高。 以《绣春刀》系列为例,2014 年的《绣春刀》第一部票房达到9000 多万,2017 年第二部达到了2.6 亿, 这说明明史文化已经可以被视为当下中国大众文化一个较为成熟的细分领域。

第三,明朝历史形象的正面化倾向。 40 年代的明史热中涌现了一批影响甚巨的论著,除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外,吴晗的《朱元璋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都是在借明朝历史的黑暗影射国民党当局①靳成:《20 世纪40 年代明史热中的四本书》,《紫禁城》2007 年第8 期。。21 世纪以来的明史热现象则有所不同。《明朝那些事儿》着力塑造有血有肉的明朝历史人物,全书对明朝的历史评价偏向正面;出身知识阶层的毛佩琦在百家讲坛主讲明史时也提出要“重新审视”明朝,肯定明朝在历史上的地位;《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的落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从爱好明史开始的,但借明史讽刺现实的意味毕竟弱了许多,正面人物侯亮平甚至还以明朝官员海瑞自比。

第四,与青年亚文化紧密结合。 与明史热“联姻”的青年亚文化,一是肇始于2002 年的汉服运动,二是在《寻秦记》(2001 年)、《穿越时空的爱恋》(2002 年)等热播剧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穿越小说。促使明史热与这二者结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民族主义的兴起。 正如百度明朝吧口号“复兴汉文化、修正被诋毁篡改的明朝历史”所反映的那样,明史热潮流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解读明史时怀有强烈的民族情感,这就注定了它与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汉服运动的旨趣相通。 同时,一部分明史追捧者并不满足于对历史“真相”的追究和论争,而将自己对明朝历史的热爱、惋惜等情绪诉诸超现实文本,在将近代民族危机归咎于“满清入关导致文明倒退”的预设前提下,杜撰出《回到明朝当王爷》《官居一品》《临高启明》等一系列由明朝(或明末取而代之的汉族政权)带领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的故事。

相比之下,20 世纪40 年代的明史热更多地指向现实政治的黑暗面,旨在借明史书写发出要求民主的呼声,体现的是主流文化倾向,当时既无亚文化一说,亦没有借用民族主义的思想资源。

总体来说,与上一次明史热相比,新世纪以来的明史热现象更持久,面貌更复杂,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

二、明史文本的书写特征

在21 世纪的明史热中涌现出来的一批文本,如《明朝那些事儿》《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明朝顶级文臣》《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等,拥有一些与以往的明史文本截然不同的特征。 对这些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明史书写在新世纪发生的变化,进而探讨不同的书写方式对明史热现象产生的影响。

(一)以往学者对新世纪以来明史文本的分析

此前已有一些学者对21 世纪的明史文本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成果,比如有学者将《明朝那些事儿》与孟森的《明史讲义》进行比较,认为二者在史料的选择与运用、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前者添加了许多时代元素,运用了心理分析方法,从而使历史内容细致化、明晰化、生动化①吴妮昭:《〈明朝那些事儿〉与〈明史讲义〉的比较研究》,《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5 期。。也有学者以《明朝那些事儿》与袁腾飞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言特色,认为相比传统史学作品凝练典雅、晦涩高深、朴实严谨的语言风格,当下的史学作品更富有幽默感,但也批评了以《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为代表的历史书写“幽默泛化”现象②吕雪菊、赵迎华:《从〈明朝那些事儿〉与〈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透视当下史学作品语言》,《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年第7 期。。除了与其他历史作品比较外,《明朝那些事儿》 及其所代表的一类明史文本也被置于网络文学或当代文学消费的整体环境下审视,被认为是历史事实与网络文学形式、文化消费市场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具有吸引当代大众读者的魅力③张建波:《网络时代的历史之核与文学之壳——评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菏泽学院学报》2011 年第6 期;赵勇《消费快感与娱乐经济——〈明朝那些事儿〉的“悦读笑果”》,《文艺争鸣》2010 年第21 期。。

但上述论著大多偏重于某一具体文本(尤其偏重《明朝那些事儿》)的分析,而对这一批明史文本的整体书写特征把握不足。另一个比较有启发性的研究对象是近年来作为一个作品类型的“大众历史书写”,明史文本书写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关注。一些学者认为,大众历史书写受到热捧的原因, 一方面源于客观原因, 即大众对历史书写多样性的需求和历史书写长期被垄断、正统史学叙事功能退化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充分发挥了“史学休闲功能”,迎合了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④王灿、张世保:《大众历史书写受热捧的成因及思考》,《学习与实践》2011 年第10 期;王灿、王佑江:《对大众历史书写热的思考》,《前沿》2012 年第3 期。。这些论述从研究大众历史书写的整体特征入手,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但对于明史文本书写来说,又未免过于空泛。

因此,在考察明史文本书写特征的过程中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同时注意到它们作为大众历史书写的一个亚型的独特性。

(二)明史文本作为一个大众历史书写亚型的特征

深入考察21 世纪以来与明史相关的通俗读物,会发现这些文本具有以下几个书写特征。

第一,幽默风趣的语言。 近年来的明史通俗读物语言往往比较幽默俏皮,比如《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中提及元末的局势时巧妙地利用了元顺帝的庙号:“元顺帝突然不顺了。”⑤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第1 部洪武大帝》,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 年版,第95 页。语言带来的幽默感是21 世纪明史文本吸引读者最直观的因素,因而论者已经颇多,这里不作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幽默风趣的语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幽默得当,会带来较好的阅读感受;但如果过度轻浮,也会适得其反。正如一些学者批评的那样,部分文本的语言确实存在幽默泛化的问题⑥吕雪菊、赵迎华:《从〈明朝那些事儿〉与〈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透视当下史学作品语言》,《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年第7 期。,不过以笔者的阅读经验来看,作为21 世纪明史文本的代表,《明朝那些事儿》《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明朝顶级文臣》四部作品中并没有出现过度幽默的现象,这对于大众化写作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第二,口语化的叙事风格。 在分析《明朝那些事儿》的过程中,一些论者将语言的幽默与叙事风格的口语化相提并论,或者干脆混为一谈,笔者以为不妥。口语化是一种客观的叙事倾向,尽管往往能制造笑点,但它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带来幽默效果。比如《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中的一句“那时候的政治账是什么呢? 就是大明朝的面子”⑦十年砍柴:《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167 页。,其实就是非常口语化的,但并不幽默。《明朝那些事儿》中的“在昌平的朱厚照等到花儿也谢了,没有等到开关的答复”①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163、106 页。使用了当时的流行语,但也没有幽默效果。因此,口语化的叙事风格与幽默的语言并不是同一种写作特征,二者吸引读者的内在机制也有所不同(这一点后文将展开论述),因而有必要单独进行分析。

第三,富有时代特征的类比。 这几乎是21 世纪明史通俗读物最鲜明的特征。 21 世纪明史文本往往用贴近当今时代的事物来类比明代历史中难以理解的事物,从而为大众读者扫清阅读障碍。比较典型的如十年砍柴对明太祖清洗功臣的描述,是“从合伙到独资的转变”②十年砍柴:《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6 页。;《明朝那些事儿》第五部的标题索性就叫作“内阁不相信眼泪”,借用了作者那一代人最熟悉的俄国电影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不过,这些富有时代特征的类比并非只有降低阅读难度这一种功能。从明史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类比运用得当,会获得巧妙的写作效果,甚至创造出深刻感来。 比如张宏杰在《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用“文革”来类比朱元璋晚年的“学《大诰》运动”③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87、131、167 页。,便颇有深意,并且上升到了史识的高度。 再如《明朝那些事儿》写到于谦保卫北京城,以22 万兵力对阵数万蒙古骑兵,却只是“勉强够用”,作者指出这是因为北京城门众多导致兵力分散,之后便用一句话作小结:“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一平均就会原形毕露。”④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163、106 页。结合写作时间来看,当年的中国还处在经济总量尚可、人均产值低下的年代,在人们的意识里,那些落后的平均值几乎就是落后的中国的一个缩影,当年明月写下的这段文字应当具有深刻的现实意味。

第四,平民化、日常化的人物塑造。 平民化和日常化的人物塑造带来的效果就是将历史人物的标签化面具撕下来,还原为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 最典型的是《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写到清官海瑞,书中将其称为“偏执症患者”⑤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87、131、167 页。,表现出“典型的强迫—强制型心理障碍症状”⑥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87、131、167 页。。 作者首先抛开了海瑞作为清官典范、带有些许神化色彩的形象,然后运用心理分析法对其内心状态进行探讨,把原本高高在上的海瑞塑造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从而让读者了解到:原来海瑞像我们一样,也会得心理疾病,也会在与现实的斗争中变得灰心丧气,原来海瑞并不像他的号那样坚强(海瑞号“刚峰”)。 历史人物被拉下神坛的同时,也与读者拉近了距离。 除了《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外,《明朝那些事儿》也塑造了爱闹爱玩的明武宗朱厚照、改革者与贪官的矛盾体张居正、追随内心的探险家徐霞客等各具特色的形象,《明朝顶级文臣》则塑造了李善长、杨嗣昌等文臣形象,总体来说都是塑造了比较贴近日常生活、相对真实可感的人物。

第五,跨文体的写作方式。 21 世纪明史通俗读物的性质往往很难定义,它们既非虚构的文学作品,又不是严肃的史学著作。 当年明月就曾在天涯网上自言,他写的文字不是文学作品也不是史学作品;在中文图书分类中,《明朝那些事儿》被归入历史类,但网络排行榜又将其列为文学。 《明朝顶级文臣》(哪怕其作者是学者出身)等作品也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这与20 世纪40 年代的四本明史著作截然不同:《朱元璋传》《张居正大传》属于传记,《甲申三百年祭》属于政论,《明代特务政治》虽有讥讽现实的意味,但亦属于学术著作。 可以说,在21 世纪,明史文本的写作者已经突破了传统写作中人为划定的文体界限,体现出民间写作的独特性。 写作文体的跨界不仅体现在宏观上,还体现在细节上。《明朝那些事儿》开头就抛出一份朱元璋的“个人档案”⑦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第1 部洪武大帝》,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 年版,第2-3 页。,几乎令读者误以为是公文写作,细看内容才会心一笑。 在这里,跨文体成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一个亮点。

第六,鲜明的情感倾向与隐含的民族主义情绪。 本文列举的明史文本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明朝的好感非常强烈。这种好感并非简单的个人喜好因素造成的,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民族主义情绪。 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在写到左良玉追击张献忠时说“局势大好”①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 年版,第282、192 页。;在写曹文诏包围农民军结果被皇太极搅局时,说道:

皇太极这次进攻,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是那个包围圈的彻底失败。

其实在崇祯十七年的统治中,有很多次,他(笔者按:指曹文诏)都有机会将民军彻底抹杀。②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 年版,第282、192 页。

这些文字实际上抛弃了当代关于明末历史的官方叙事,对屡次剿“匪”失利的明末朝廷报以同情,本质上是以民族矛盾(明清战争)压倒阶级矛盾(明末农民战争),因为明朝是由于无法平定内乱而灭亡,最终导致满清入关取而代之。 持同样态度的还有毛佩琦的《明朝顶级文臣》。 作者的情绪相对来说比较克制,但仍流露出了一些感情色彩,该书在说到杨嗣昌向皇帝献策时甚至使用了“攘外必先安内”③毛佩琦、刘利平:《明朝顶级文臣》,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 年版,第247 页。这样一个带有特定历史背景的用语。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前文所说的民国与明朝被人们捆绑认知的特点,不过,至于这一特点产生的内在机制,需要另行探讨,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就此展开。

以上这些特征一方面是21 世纪明史文本之间共有的;另一方面,它们又使明史文本书写作为一个亚型在大众历史书写这一更广阔的范畴内部保持一定的独特性。尤其是跨文体写作方式,以及鲜明的情感倾向与隐含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明史文本中表现得比较强烈,而在其他大众历史书写中却相对罕见。

纵向上来看,这些明史文本的特征与20 世纪40 年代那一批明史文本完全不同,甚至与曾经一度带动阅读热潮、被视为21 世纪明史热先声的《万历十五年》都风格迥异,无论是在语言、结构、叙事还是人物塑造、情感倾向上,后者仍旧停留在传统精英写作的层面。这更加说明了21 世纪明史文本的独特性。

三、明史书写特征与明史热现象之间的关系

(一)明史书写特征对明史热现象的影响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21 世纪以来的明史文本既然具有了上文所述的书写特征, 它们就不难获得大众读者的青睐,进而推动明史热现象的产生和不断发展。

明史文本吸引读者的内在逻辑也是比较清晰的。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明史文本吸引读者的先决条件,它决定了明史文本拥有海量读者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没有幽默感,这些文本很难在众多的历史书写中脱颖而出。口语化的叙事风格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阅读过程如同聊天一样轻松愉悦。 富有时代特征的类比则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破除了现代读者理解古代事物的障碍,降低了阅读门槛。 平民化、日常化的人物塑造则使读者对明朝人物产生亲切感,甚至对这个朝代本身产生归属感。 跨文体的写作方式使读者能够放下心理负担,也是21 世纪明史文本能够迎合大众读者“前结构”①陈晨:《从〈明朝那些事儿〉看当下通俗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 年第4 期。 该文作者认为,“在当今传媒数字化的读图时代,人们的阅读能力普遍下降”,而通俗历史读物正是“暗合了网络读者的前结构”。 笔者认为,跨文体写作方式之所以是迎合大众读者前结构的重要因素,是因为这种跨文体写作消解了人们对各种文体阅读程式的规定,“没有文体”反而使读者感到轻松,不用像对待文学文本或史学文本那样去刻意追求审美感受或思维训练。的重要因素。 鲜明的情感倾向与隐含的民族主义情绪则是明史文本与时代潮流相结合的产物,21 世纪初民族主义的再次抬头②关于本世纪初的民族主义复兴现象,由于已成学界共识,论著众多,这里选取几篇较为典型的论文作为参考。叶江:《全球化退潮及民粹民族主义兴起对现代世界体系的影响》,《国际观察》2017 年第3 期,第50—64 页。,使得明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地位得到空前抬升。 在这种形势下,明史文本暗含的民族主义情绪无疑有助于其传播。

吸引了大量读者的明史文本对于明史热现象的推动作用又是全方位的。

在舆论层面,明史文本的书写首先启发大众对明朝历史的重新审视,进而引起了“明朝的历史地位”“明史是否被篡改”“怎样看待明清易代”一系列争议问题,使得明史的“热度”在舆论场中不断上升。 这种热度上升的结果就是明朝作为一个朝代整体形象的提升,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被神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上评价明朝的一句“名言”:“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③资料来源: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23969912.html。 其中被标注为“最佳答案”的百度回答截止2020 年11月共获得超过300 个赞赏,而这只是这条名言的影响力在网络社区中的冰山一角。答主称该名言为明代“祖训”和“国策”,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现代构建,明人并未说过这句话。该名言的出处不可考,与之相关的仅有一句明人奏疏中的评议“汉唐之和亲,宋之献纳”,见于《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六十三《请发帑金以充抚赏疏》。

在大众传媒作品方面,受到明史书写影响而成为“明粉”(指网络社区中明朝的崇拜者)的大众,往往会对明史相关图书和影视作品加以议论(比如网友对电影《绣春刀2》的热议),从而进一步推动明史热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方面,由于明朝地位的上升,以及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特殊属性,加上时代晚近便于复现,“明制汉服”在汉服亚文化圈内的影响力也比较大④资料来源:https://tieba.baidu.com/p/5323359733?pn=1。 百度汉服吧此类案例众多,这里仅举其一,系网友上传其本人及妻(原文称“娘子”)的明制汉服婚照。。 无论该圈子的汉服形制是否真的符合所谓“明制”要求,但至少能够反映出明史热对现实生活的间接影响。

(二)明史热现象对明史书写特征的影响

相比明史书写特征对明史热现象显而易见的积极影响, 明史热现象对明史书写特征的反作用就显得相对内隐了。 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网络穿越小说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述,《窃明》《伐清》《官居一品》《临高启明》《龙啸大明》《回到明朝当王爷》《明末边军一小兵》等一系列明代穿越小说(其中尤以明末穿越小说居多)在本世纪以来的网络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是明史热与穿越亚文化结合的产物。

二是对历史专业论著写作的影响。 相比尊重史实的明史通俗读物,明代穿越小说在文化上处于更低的层次,因此受到明史文本书写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方方面面的,但就笔者所知,至少很多穿越小说对明朝历史人物的塑造基本遵从《明朝那些事儿》等文本的书写,其中尤以正德皇帝、严嵩等人物为甚)也就不足为奇。 但是,一些历史专业著作也受到了明史热的影响,开始向平民化、现代化的语言风格和叙事特征转变,比如一些学者所做的关于明代“问题皇帝”的研究⑤吴琦、赵秀丽:《明代“问题皇帝”研究:一项基于社会类群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年版。便是如此。

四、结语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某个历史时段超乎寻常的关注、赞扬乃至吹捧,与真实的历史事实并无太大关联,反而会更多地反映出当下人们的思想动向。 人们怎样看待历史、怎样评价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个历史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社会问题。

通过以上梳理,笔者认为,明史热现象反映了新世纪明史文本书写的新特点,进而折射出当今大众对多样化的历史书写的追求、对轻松浅白的现代文化的追捧以及对民族主义的重新呼唤等一系列趣味变化和思想动向。在明史热现象的发展过程中,掌握了大量大众文化写作技巧的明史文本书写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该文化现象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同时,这种影响也是相互的,明史热现象同样在规定着明史文本书写的特征。

由于明史热现象到目前为止只走过了不到15 年的时间,并且尚处在继续发酵的过程中,因此,对于作为大众文化现象的明史热,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才能作出更加客观的评价。

猜你喜欢
明史事儿书写
关于睡眠那些事儿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圈里事儿
《明史·志第三十七片段浅析》
书写春天的“草”
论明史、明史研究及点校本《明史》修订
《明史》辨误二则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
孕吐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