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与促进研究

2020-11-25 12:16梁法泽聂瑞莲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2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育锻炼体质

梁法泽,聂瑞莲

(阳光学院基础教研部,福建福州350015)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表明国家和社会对人民健康水平的关注度上升到了新高度。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少年作为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群体,其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还关系到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在此背景下,需要了解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基本状况、发展趋势和阻碍因素分析,以通过系统化、针对性的措施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进行精准的促进与提升,也就成为“健康中国”发展目标下的核心事项。

1 青少年体质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1.1 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基础的日益富足,过去20年,我国7~19岁儿童青少年在身高、体重、BMI等体格指标上节节攀升,甚至在大部分年龄段上已经处于东亚区域的先进水平。但也必须看到,我国青少年在50 m 跑、立定跳、握力等运动素质的测试中,不仅远远落后于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呈现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不断下滑的趋势,尤其在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和上肢力量等方面的体质健康指标令人担忧。诸如在男生1 000 m跑的测试中,与20年前相比,慢了14~15s,女生800m 跑慢了约12s;引体向上测试也不如人意,上海某知名高中进行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抽查,及格的不到1/3。除此之外,面对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青少年遭受肥胖、近视、脊柱侧弯、身体协调机能失衡、身体耐力缺失上问题越来越严重和普遍,从而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进步带来了严重影响。

1.2 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和有效样本数据综合分析而完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显示:(1)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总体指数为60.2分,基本处于及格水平。这说明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现状不容乐观的同时,更表明通过体育锻炼来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水平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环境指数为74.8分,城乡之间的体育健身环境都得到了同步提升,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学校成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的主体场所。社区环境支持力度不足,社区便成了青少年体质锻炼延伸的短板。(3)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行为指数为40.0分,而体育健身效果指数却反常的为80.1分。一方面表明青少年体育锻炼强度、结构、时间的缺乏,难以带来青少年体质的稳步提升;另一方面说明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多处于被动状态,虽然在短期内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缺乏主动性,进一步提升锻炼效果变得艰难,因此增强青少年健身行为的主动性和有效参与性,就成了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发展趋势。

2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各层面教育观念的误导与教育体制的束缚

在我国传统的人才培育发展理念中,体育锻炼一直从属于知识的学习,加上社会舆论导向错误而导致体育地位被打压,不受重视甚至认为其可有可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青少年通常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学校、家长及教师普遍更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和学习情况,重视其智育的发展而忽略了体育,无法全面跳脱出升学压力的集中束缚,也就不愿更不敢将青少年的更多时间用于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诸多事项中来,进而无法就青少年体育健康水平的提升进行有效的推进与发展。

2.2 教育投入结构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对高精人才需求的大幅度提升,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中国教育经费连年增长,增幅甚至超过同年GDP的增幅,连续6年占据GDP超过4% 。但是在这些经费的投入上,对体育场馆设施、人才、环境上的投入比重严重不足,造成学校人均的体育活动面积、人均体育器材数量、人均专业体育教师配备数量与体育教学的需求不成正比;此外,社会资源在体育领域的涉及状况更是堪忧,家庭的教育投资多集中于课外辅导班、学区房等教育手段与资源,社区的体育设施配备单一而专业场地不足,尚且不能满足社区其他居民的锻炼需求,更无法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连续性和系统性的体育服务。

2.3 体育课在提高青少年体质上作用的缺失

学校体育课和集中的体能培训是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最关键渠道,但是当前学校体育课在学生体能锻炼、素质强化与体质提升上的作用明显弱化;在校期间体育教育得不到有效的实施,体育课程,经常被其他文化课占用,即便是上体育课,运动强度和体能训练量存在不足;不仅课时短缺,活动场地和器材的数量和专业性不足,而且体育课程的组织设计不具系统性和全面性,难以对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调动。此外,在体育课程的组织中,锻炼与安全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也让体育课程的充分开展面临巨大压力。

2.4 生活与学习不良习惯的影响

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让学生坐着就能实现多种活动的立体参与:坐车上下学、上辅导班、坐着用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娱乐和学习等。在这种状态下,不仅让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迅速下降,近视、超重肥胖等健康问题也更加普遍和程度深化;此外还会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心理情感的积极化建立与调节形成严重的影响,进而带来青少年健康成长与社会和谐进步的阻碍。

2.5 体质健康测评机制的缺乏

当下对学生体能的测验和考评的多只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而对学生的生活习惯、体育行为、体质综合指标等没有过多涉及,而且测评没有形成定期化、常态化,缺乏对测试结果的有效分析和目标性的措施优化,甚至存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流于形式,数据难以反映学生实际体质的情况。

3 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策略

3.1 以制度促进观念转变,以成果带动全员发展体育积极性

我国要逐步加大教育体制的现代化转变,一方面将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育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发展内容,将综合体质指标和体育素质能力评估作为学生每学期学习成果和升学测评的重要内容,引起家庭、学校、教师及学生本人对身体素质的重视。另一方面,应从国家、社会、社区、学校等各个层面发挥体育锻炼与体育教育的独特魅力与价值,通过良好体育文化与实施系统的建立与发展,结合如田径、球类、体操等体育社团和体育交流小组的成立与合作,配合校内一体化体育课程与培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与价值,让学校、家庭全面感受到体育发展的多维度成果,从而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科学化、常态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提升环境。

3.2 优化教育资源特别是体育教育资源的配置

首先,应调整教育资源及资金的配置结构,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加大资金对体育教育事业的倾斜力度,满足体育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层面的多项优化。其次,要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体育设施管理与优化、安全保障系统的有机构建与发展性提升、学生综合体质指标的阶段化测验与解读分析、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等方面进行统筹,进而为学校、社会体育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资金与资源基础。

3.3 制定完善的体质健康促进计划

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制订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包括制订适合地区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统一教学大纲,并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以保证体育课程能够遵循青少年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及不同项目的技术风格进行科学化的指导。配合阶段化的体育教学效果考评与测验,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学生的升学关联,发挥体育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上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和增加校内比赛内容和次数,体育课程必须关注“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大关键要素。此外,学校、家庭和社区还应进行有效配合,通过开展各种项目的课余锻炼,达到对学校体育锻炼的有机延伸,有效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青少年的体质水平与运动素质。

3.4 多层级一体配合,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活习惯

家庭是培养青少年健康生活习惯的主要阵地,学校、社区和社会组织要不断强化对青少年及其家长健康生活知识的普及,通过科普课堂、趣味知识竞赛、文化展板与宣传页、体育App软件、亲子运动会等方式,让家长和学生树立合理膳食的意识与能力、绿色出行的意识与习惯,挖掘学生与家长的运动兴趣与潜能,通过多样化的运动交流、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家长对体育活动和健康生活的全面重视,并给予其有效的体育锻炼精准指导,家长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5 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考评机制,发挥监督与责任机制

青少年的体质测试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考评机制,以此来对学生体质的状况、运动能力、运动行为、生活习惯等进行动态的追踪和定期的评价与分析;此外,加强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能力,逐步实现责任之知向责任执行转变,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发挥学校、教师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还应强化对青少年体质测评的监管,并完善青少年体质状况的责任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滑或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学校,要对责任人进行问责,以督促其针对性地整改与提升。

4 结语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系到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否合格的重要体现,其需要通过体制的适应性优化、观念的现代化转变、体育事业的多层化发展、学生健康生活的多维度保障,以及体质测试与考核的科学化提升,不断实现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全面进步与持续提升。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体育锻炼体质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