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儿童创造一片蓝天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解决办法

2020-11-25 16:46殷红梅
读与写 2020年15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子女心理

殷红梅

(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凤桥小学 重庆 云阳 404500)

1.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每个人都产生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身处偏远农村的人们,由于家乡地势条件不好,没有吸引来投资商,政府也没有解决当地如此多农民发家致富的办法,因此农村青壮年开始向城市转移。因为各种原因,农民工没有办法在解决自己进程工作的同时解决孩子在外地就读的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留守儿童”就此产生。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母一方,其他监护人或者儿童自己看护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

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现在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发展,那么以后可能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心理学家指出:太早离开父母的孩子,没有在婴儿时期没有得到母亲或者他们足够的触摸,心理常感到不安,缺乏对人基本的信任感,怕冒险、怕探索、怕他们身体之外的世界、乃至自己等。“留守儿童”正因为父母在外或者母亲生下他后,便离家出走对孩子不管不问,使其无法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2.1 缺少有营养的爱。小学阶段的孩子本该是天真的、活泼的,可是多数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没得到过来自父母发自内心的鼓励、表扬、安慰,得到的是来自祖辈的溺爱。在家里的行为习惯和得到的教育放到学校来行不通。导致孩子在班上各个方面都赶不上别人,这样的孩子就很难树立起信心,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对教师或他人的期许采取消极态度。

2.2 性情乖张孤僻怪异。留守儿童因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缺乏情感沟通的渠道,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性格产生重大影响,如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可见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必会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

2.3 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学中发现,祖辈对孩子学习没有任何期待。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孩子更多在意的是吃的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在学校有没有受欺负。平日里,他们还要忙活地里的农活,根本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偶尔碰到问老师,也是说我们没有读过书,不认字,不会教;更有甚者觉得那是教师的事。在这样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孩子自然对学习没有兴趣。

2.4 消极心理严重。农村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寡言、悲观、孤僻;任性、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神经过敏等消极心理体验。有的还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怨恨!这种心理上不正常的现象,陈广云将之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症”。[3]

3.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

3.1 家庭层面。

(1)改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对幼儿陪伴认识的重要性。现如今,很多农村的父母生完孩子后不愿在家孩子,选择将孩子交给老人,自己外出务工,却不知这样选择背后的代价有多重。因此,要加强对年轻父母认知的改观,让他们明白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特别是六岁以前;应主动的坚强的承担起照顾孩子,关爱孩子的责任是多么重要,让青年父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认识到孩子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心和鼓励,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经常和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因此,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2)选择合适的抚养人,转变教养方式。有些特殊的留守儿童,因为父亲或者母亲必须外出务工,而采取祖辈抚养的家庭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要经常沟通方式方法。祖辈对孩子采取民主教育方式而不是纵容溺爱。父母要在各方面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多与教师沟通交流孩子在校表现,但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还要经常关注子女的思想与生活的变化与成长。

(3)父母尽可能留在孩子身边。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每个孩子的性格、品德、人格形成的时期只有几个关键期,这个关键期如果家长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益。留守儿童家长应经常回家探望或者用电话、书信等方式实施亲情教育。总而言之,家长要密切关注子女的成长变化,使子女感受到,虽然他们无奈留守在家不能时刻与家长在一起,但是来自家庭的关爱却时刻与他们在一起任何的关心都抵不过父母给孩子的爱,父母不要错误的认为,外出务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其实最大的财富是对孩子的陪伴。

3.2 学校层面。

(1)重视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在家里因为和长辈年龄代沟太大,无法愉快的沟通。心理长期的想法没有找到一个出口。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第一点,在学校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学生,在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采取适当合适的帮助,慢慢走近留守儿童心里。第二点,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要采取恰当措施。不可伤害其自尊心。应面对全班同学做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第三点,留守儿童自控能力差。在校时,教师帮助留守儿童规范自己的言行,设立一套奖惩制度。让其从心里感知到不同的行为带来的不同感受,以及周围人对待态度的变化。

3.3 政府及社会层面。

(1)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若长期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在不久的将来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积极组织自治教育,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应在各年级设置农村留守儿童自治班;正确引导家长,改善家庭教育!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偏远地区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开发当地的特色经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留守儿童家长能在家乡就业。其次,经济发达地区政府也应重视这些为这个城市建设做出贡献农民工孩子读书问题。让这些孩子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权。仪式,出资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二是,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三是,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不提不合理要求。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里,每个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是平等的,不会自卑,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政府加大关注力度。留守儿童在父母走后,接触的最多的人就是教师和左邻右舍。要帮助他们,政府要加大学校的师资力量,让学校有更多的教师和时间投入到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工作当中去;联合社会力量完善留守儿童帮扶机制,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让全社会都来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3)扩展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力量。建立农村社区与留守家庭的互动机制,首先要在社区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主要职责是帮助留守家庭教育、管理留守孩子。这种服务站由社区和留守家庭共同出资建立,聘请社区里有爱心、热心的人来统一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5]并给予这些人一定的培训。让他们切实帮助留守儿童度过生命中孤独的、灰暗的、找不到意义的时刻。用发自内心的爱温暖他们,给他们带去阳光,彩虹,雨露。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成为一个为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爱国家的好孩子。

4.总结

总之,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要解决这个经过复杂过程出现的问题需要各方力量长期的坚持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留守儿童将会拥有一个美好的同年,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社会将拥有一批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少年!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子女心理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互联网+”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心理小测试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