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云
(黑龙江省桦南县土龙山镇庆发学校 黑龙江 桦南 154400)
人常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曾经读过的书。人厚重与否,与阅读有关,与底蕴有关。认同这样一句话:读书是这个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行为,在阅读上花的每一秒钟,都不会白费。
我作为一名校长,可谓教师的“教师”。如果说教育是一棵大树,校长就应该是根,扎根大地,深入下去,汲取营养,再不断把这些营养传输给老师、学生、家长。用阅读滋养生命,用实践创造价值,不断拓展教育生命的宽度,自觉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争做读书、学习的典范。我深信:一所爱读书的学校必然有一个爱读书的校长,一个爱读书的校长必将造就一所书香校园。
“学校要有读书风,教师要有书卷气”。一本好书,就会让人荡气回肠,不轻不浮,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而国学经典诗文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国学中的思想以及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直接会对人身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备教材。我校确定了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根韵”文化,开展以《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为内容的经典诵读活动。《三字经》用词简练,内容丰富,以三言韵语的形式,介绍了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囊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哲学、伦理道德等内容,被誉为“蒙学之冠”。《弟子规》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从居家、出外、待人、接物、学习五个方面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是对儿童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修养教育的启蒙读物。诵读经典,净化灵魂,感悟人生,特别是小学启蒙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等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学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我校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正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在与国家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展开的,是根据本地的课程资源状况,发挥本校办学优势和特色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的。现在,学生通过早读《弟子规》,午诵《三字经》,使国学从书架走向心灵,从神坛走向常态,俨然已经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广泛开展,让书声朗朗的校园更加营造出了浓郁的书香氛围。作为校长,我深刻认识到,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古代优秀文化传授给师生,让师生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从而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根培育现代社会和谐发展之人,实现植根劲节,叶茂花香。
中华古诗文,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源远流长,意义深刻隽永。春秋儒学、秦汉文章、唐诗宋词,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传承着中华儿女正能量的优秀基因。其中许多经典国学语言之丰富,文字之精炼,思想之博大,意境之深远,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辉。经典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为人之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人格塑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处事告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图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高尚品德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师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了班级的班训;“温故而知新”是学生学习的座右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让学生当作了做人追求的目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为了师生的人生态度。诗词曲赋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浩浩江水承载的是文人情怀,巍峨山川描绘的是文人的才智。即使朝代更迭,但不变的是文人对所见所闻的慨叹抑或歌颂,这些文字是历史的见证,成为不可或缺的经典。诵读这些经典,如同在与最优秀的哲学大师和智者对话,如同耳濡目染这些文化、思想、艺术大师的谆谆教诲。从经典中,我们领略到的不只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引领着师生向更深处思考探索,思考人性,探索人生。使师生在阅读的同时,通过与伟人的对话来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一步步走向智慧之巅。或许,对学校而言,通过古诗文诵读营造一种适应生命成长的“书香”只是一个点的突破。它正像宣纸上的一个灵动的墨点,只有通过师生反复濡染,才会让我们闻到书墨飘香,听到生命律动,进而看到满园春色。
我总在想,为了让教师和孩子读书,我能做些什么,我做了些什么,我还应该做些什么?一所学校可能具有一切设施,但是,如果没有书,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书,或者,大家都不爱书,或者学校图书馆只是一个应付检查的摆设,那么这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就是要给人以知识的丰富,精神的陶冶,智慧的启迪,就是要给人带来终身发展的幸福。除了读书,我们别无选择。我相信:与经典相伴的人生,一定有质量有生机;书香飘逸的校园,一定有内涵有发展。阅读,让我们与经典同行,让人类瑰丽的文化遗产永久闪耀师生的碧海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