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看江面平如镜 要看水底万丈深
——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的思考

2020-11-25 16:46朱科静
读与写 2020年15期
关键词:武亦姝平仄背景

朱科静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河阳小学 浙江 缙云 321400)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的积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缩影,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汉语热席卷全球,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愈加被重视。但在“江面平如镜”可喜的环境下,小学古诗词教学不得不面对“水底万丈深”之处所隐藏着忽视创作背景、阻塞学生想象、教学难度过大、积累过少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加以改善。

1.忽视背景,明“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古诗词创作时间久远,许多古汉语的含义及用法和现代汉语相距甚远,诸多因素容易成为学习古诗词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古诗词的欣赏离不开背景知识的铺垫。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发现在详细的词、句解释后,孩子们还是难以在朗读中感悟情感。古诗词是汉文化几千年的积淀,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与我们现代生活大不相同,这也增加了孩子们理解作者感受情感的难处。但如果能将诗歌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创作背景联系起来,将会使孩子们与作者感同身受,深刻准确的领悟诗中的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陆游诗《示儿》为例:孩子们曾经学过《游山西村》,故对陆游的诗印象往往停留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祥和乡村的美好中。便难以理解“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为何而“悲”。小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大多是通过成语故事,片段的历史事件难以在脑海中形成朝代更替的网状联系,因而造成了背景提取的困难,最终导致情感体会的不到位。当老师告知孩子诗人创作此诗的大背景为金兵南侵,占据黄河以北宋朝的大片领土,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的历史事件后。孩子们自然会明白“悲”的是领土被他国占领,国家不能统一。王师北定的是原本宋朝的土地。进而诗人的爱国之情便得以体会。

2.闭塞想象,愿“千树万树梨花开”

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切忌把全诗的意思展现给学生,这完全钳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古诗词的意境很美,最美的就是通过读者的想象能呈现“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告诉孩子老师去过西湖,能把古诗中的场景画出来(学生感觉奇异得不得了),接着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录音朗诵边想象诗中的画面,听完后把自己脑海里的画面与黑板上画的场景做对比。最终学生会得到千奇百怪的意境,而黑板上却什么也没有。

3.追求全面,知“顺其自然莫强要”

古诗词的专业性较强。在教学中教师容易对“韵律”“平仄”等专业术语有种顾虑。教授给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会显得课堂枯燥乏味,不教授相应的知识点,又怕学生没有接触而影响以后的学习。其实,让学生适当地接触专业的古诗词知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不宜过深,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未达到相应的程度,理解起来有困难,但可以先做浅层了解,不至于以后真正该掌握的时候茫然无措。

对于“韵律”“平仄”,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古诗词拥有独特的音韵美,宋词根据一定的曲还可以吟唱。但具体的平仄运用就不需要详细讲解。只需知道有平仄之分,而诗人在创作时的用词也要符合平仄规律。因而就能解释于谦《石灰吟》中用“粉骨碎身”而不是“粉身碎骨”;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用“春色满园”二不是“满园春色”;鲁迅的《自嘲》中用“冬夏与春秋”而不是“春夏与秋冬”。仅此足矣。

4.忽视积累,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的积累背诵是必要的。我们都希望当孩子们面对美好的意象时能触发诗情,由感而发。但没有一定的积累过程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面对高一女生武亦姝最终登顶,蒙曼如此叹道:“武亦姝不是天才而是人才”。我们喜欢她的气定神闲,她的宠辱不惊,她的那种“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脱口而出。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说,武亦姝的“才”来自于她丰厚的古诗词积累。没有“满腹诗书”,哪来场上的“脱口而出”。有专家估算,武亦姝的诗词储备量在2000首以上。反观现实,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入古诗词66首,再加上三个学段必背的古诗也就300多首。区区几百首的古诗词积累,怎么能让孩子脱口而出。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炎黄子孙都该保护的瑰宝。小学课堂是古诗词传承与发扬的重要媒介,而教师则是这一媒介的守护者和引导者。现如今“江面平如镜”般的大环境往往使教师误入“温柔富贵乡”从而故步自封。我们必须面对那“水底万丈深”之处所隐藏的众多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

猜你喜欢
武亦姝平仄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武亦姝:父母的教育方式独特
武亦姝:父母的教育方式独特
黑洞背景知识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武亦姝:腹有诗书气自华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