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电学实验复习策略探究

2020-11-25 16:46欧旺林
读与写 2020年15期
关键词:电功率电学灯泡

欧旺林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平乐县榕津中学 广西 平乐 542404)

对于中考电学而言,要想让学生对这一物理知识有一个充分的掌握与运用“电是什么?”便是认知的基础,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变阻器、欧姆定律、伏安法、电磁等知识进行探究分析,在电学实验中,我们要学会从三个角度进行入手掌握,一,选择仪器;二,仪器的使用规则;三,仪器、仪表的记录、分析。通过对比、合作、问题引导等方法找出异同点得到记忆的加深,从而熟悉各个实验原理。

1.巧用分层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其教学设计也要针对全体学生,依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展开不同方案的设定,既要做到立足于基础,也要做到层层递进,在拓展提高的过程中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进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这一电学实验内容时,为提高学生对电压表的使用能力,夯实学生对欧姆定律这一物理知识的掌握,在进行这一电学实验知识讲解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以下层次性任务进行设置,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物理电学实验的自信心。首先,在图纸上绘画串联、并联电路图,并且回顾串并联之间的电路知识;其次,思考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最后,设计方案,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灯泡、电压表,同时测量每只灯泡的电压,结果进行比对。并且在进行此项实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提醒学生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连线,通过原始数据的记录进行实验分析探索,让学生知道在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各个支路电压相等。通过分层引导以及层次性学习任务的设置使得学生在电学实验中得到自主探索能力的提升,在层层递进的实验环节中进行知识的内化实现共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2.开展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对于中学电学实验而言,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在合作互助中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使得学生明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毕竟中学生有着强烈的竞争心,那么我们在进行电学实验这一教学的时候,便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身心发展特性,通过小组合作竞争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使得学生在电学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技能、品质等共同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探究灯泡的电功率》这一电学实验内容时,在小组合作之前我们可以先用问题进行实验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验质量。第一,想一想什么是电功率?第二,灯泡的多少瓦是什么意思?第三,找一找电功和电功率的区别与联系?在问题的引导中让学生对电功率有一个基础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通过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导线等工具进行小灯泡电功率的测量,利用公式P=IU测出电压和电流,计算出电功率。我们可以结合以下内容展开实验探究:第一,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测出其功率观察小灯泡的亮度;第二,使小灯泡两端电压是额定电压的1.2倍,测出其功率观察小灯泡的亮度;第三,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测出其功率观察小灯泡的亮度。通过小组合作以及学习任务的引导使得学生对这一电学实验内容有一个深入的掌握,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优化学生的物理素养,为学生的中考提供质性保证。

3.深化题型探析,深化学生的电学认知

对于中考而言,要想让学生在电学实验这一阶段中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得到物理能力的提升,对其考点内容便要有一个基础的了解,通过对实验内容的深层探析优化学生的思维建设。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聚焦考点,在资源整合中为学生进行电学实验复习大纲,让学生在科学化的引导中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一,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要注意连接电路时电流表正负接线柱不能接反,为得出精准的结论,我们要使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多次试验。

第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可求平均值,因为灯丝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以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五种变式方法。

第三,探究磁铁的磁性,要注意在探究匝数对电磁铁的磁性影响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排除电流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电学实验内容的总结分析,以及点拨使得学生得到学习自信心的激发,在主动学习的态势下进行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对于中考电学实验复习而言,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还要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手段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总结分析,使得学生对初中物理电学实验内容有一个充分的掌握,为学生中考电学实验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

猜你喜欢
电功率电学灯泡
基于PCC-CNN-GRU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初中电学可能值问题分析
灯泡创意秀
18.2电功率(教学设计)
点亮小灯泡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二)——自主招生怎么考电学和磁学
手工课堂之小灯泡饰品制作
第11讲 电能与电功率专题复习
“串烧”式电学实验复习法お
解读电学实验中“三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