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内部控制管理研究

2020-11-26 16:40李娜
大众投资指南 2020年28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制度

李娜

(荆州市古城国有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荆州 434000)

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很多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剥离了非经营性资产,轻装上阵,在自有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宽眼界,将富足的资金投放在与自身业务不相关的项目上以期获得一些高额的投资收益。而往往在投资过程中,并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工作,更没有对投资项目投前、投中以及投后进行风险控制,最终导致投资项目的失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为了控制国有企业在项目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改善策略。

一、内部控制的历史发展进程

1936年AICPA在《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保护现金和其他资产,检查账簿的准确性,这是内部控制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近几十年来,随着对内部控制理论认识的不断发展,其概念及内涵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认为,内部控制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期的内部牵制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内部控制的萌芽期--内部牵制时期,内部牵制是指一件事情或者工作需要两个人加以控制才能完成,这两个人员的工作内容必须是互相弥补、互相牵制的,即在岗位职责划分时必须能够交叉检查控制,这就是内部控制的雏形。时至今日,人们也认为在当今的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现代理论中的职能分离的雏形也来源于内部牵制。

(二)发展期的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内部控制的发展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在《内部控制-调整组织各种要素及对管理当局和独立职业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做出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涵盖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的目的是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策略”,此报告将提高经营效率纳入了内部控制的目标中。1973年审计程序委员会又在55号公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又包括管理控制,首次将内部控制的目标设定于会计范围之外,与企业经营管理直接相关。

(三)形成期的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属于内部控制的形成期,这时候出现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标志性事件是1988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在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程序控制三大要素组成。

与之前的理论相比,内部控制将控制环境加入了内部控制的范畴,指出控制环境是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基础,这属于内部控制理论的一大突破。

(四)成熟期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20世纪90年代起,内部控制进入了成熟期--内部控制整体结构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堪称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该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了实现经营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适用性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五大要素,这五个要素内容全面而广泛、相互关联,形成了动态控制框架。

(五)拓展期的风险管理框架阶段

21世纪进入了内部控制的拓展期--风险管理框架阶段,标志性事件是2004年COSO委员会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在这份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包括四类目标和八大要素。这个时期的观念认为内部控制属于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内部控制结构相比,风险管理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的范围,强调对企业风险管理予以更广泛的关注。

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项目投资风险识别与防范机制

国有企业中,许多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制度层面,认为公司只要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规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而没有对每个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以及对于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和防范,等到很久以后投资出现问题才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这种想法导致在项目投资中,识别项目风险的能力较为滞后,因为缺乏风险分析和管理机制,企业也不能连续地识别、计量、评估与监督项目风险,最终导致忽略了对项目风险的预警预防,给公司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危害。

(二)缺乏专业人士

国有企业中换岗和轮岗的现象不足为奇,很多领导认为风险控制工作也具有可替代性,经常出现非专业人士从事风险控制工作,对于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与专业性认识严重不足,导致这个岗位形同虚设,在项目投资投前、投中、投后风险控制工作不到位,无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收集有效消息,及时识别项目风险,将项目风险控制在公司可承受范围之内。

(三)制度执行力度不足,监督力量薄弱

对于很多国有企业而言,资本金的主要来源于国家资本金,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实质上的职责是代表人民参与经营管理,这本身就会存在目标不一致的风险,所以监督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但实际上,为了更好地监督管理者,很多国企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认为这样就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然而事实是虽然制定了很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管理不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质,使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经常出现违规操作行为,这样的控制环境导致了制度执行的严重缺失;另外,要保证内部控制被有效执行,恰当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在很多企业中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由于人员的专业素养及独立性低下,管理层无法掌握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导致出现一系列问题。

(四)缺乏科学完善的预算核算体系

实务中很多国有企业为了获得超额的投资收益,急于将外界很热的投资项目揽入怀中,并没有考虑到自己企业的财务实力以及融资能力,盲目投资,最终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投资失败。由于对于项目投资预算缺乏全局观,投资前无法掌握或者了解公司的融资能力,投资中没有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投后也没有对投资项目运行数据分析,导致项目投资资金不足,或者无法控制项目成本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内部控制管理问题的改善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项目投资风险制约机制

在国有企业项目投资中,投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决策失败可能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甚至会危及企业的存亡。所以,在项目投资前,我们需要对项目有完整的投前尽职调查制度,必要时需要聘请专业的机构完成;在项目投资中,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风险控制制度,及时识别与投资相关的风险,建立长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投资后,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投资跟踪制度与监管制度,将投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二)建立专业人才的引入机制

由于内部控制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独立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公司管理层应当意识到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将这项工作交予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来完成,这样才能有效整理项目投资的相关信息数据,为管理层提供强有用的项目投资决策依据。

(三)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在项目投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建立及时全面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使公司的制度落地。所以企业应当建立独立专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审查内部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还要分析内部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及管理上的漏洞,为经营者在投资过程中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

(四)建立完善的预算核算体系

会计预算核算控制在项目投资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内部控制的执行离不开精准的会计控制,所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项目投资,公司有必要建立完的预算核算体系。以前的会计控制更倾向于反映投资的结果,并没有从源头开始编制项目预算,分解项目成本构成,造成了信息反映滞后,对于决策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在投资之前,有必要对每个投资项目的总成本进行精准预算,细分到每一个环节的成本构成,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同时在资金使用过程中通过会计核算,将每一环节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一一对比,实时控制,避免投资资金的不明流失,定期做出预算执行表,分析项目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超预算或者资金浪费的情况,从而能够不断地修正计划以达到投资目标。

四、总结

综上,为了控制国有企业项目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本文首先通过了解内部控制的历史发展轨迹,对内部控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次对投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了总结,认为内部控制之所以失控,无非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者设计不合理,主观原因是执行制度或者监督制度执行效果的人员专业素养低下,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流于形式;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作者认为公司不但要设置周密的风险控制体系,预算核算体系,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更重要的是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持续学习,这样才能确保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推进“科改示范行动”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
制度严格 温柔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