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2020-11-26 01:39关雪梅张春立张新华林永馥孙新锋
消费导刊 2020年43期
关键词:旅游农业发展

关雪梅 张春立 张新华 林永馥 孙新锋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乡村要振兴,首先要发展乡村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通过将农业、农村资源与休闲旅游紧密结合,不断推进北京农村产业提质增效,势必加快农业现代化,助力北京乡村振兴。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新业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源于欧洲。在我国,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其概念最早来源于台湾[1]。2010年7月28日,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农企发[2010]2 号),把休闲农业定义为:“休闲农业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要目标,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2015 年8月18日,农业部等11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关于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发端于欧洲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西班牙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时代[2]。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3]。《意见》对乡村旅游定义如下:“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乡村观光、度假和休闲等需求的旅游产业形态。”2019年6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指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由此看出,国家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必将引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振兴。

(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概念很容易混淆,实际上,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地点相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生的地点都在郊区或农村,这些地方因拥有独特或有利的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而成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主要区域[4];其次,资源相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本依托乡村区域内的各类资源,如农业生产、田园景观、生态环境、农家生活、农耕文化等;再次,功能相同。休闲农业涵盖了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农家住宿、农产品购买等。同样,乡村旅游也可以满足人们观光、娱乐、体验、购物等需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不同。休闲农业一般以现有农业条件为基础,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高级形态。乡村旅游则以农村的风土人情、自然遗存、农耕文化等为基础,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二是目的不同。休闲农业强调三产融合,目的是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乡村旅游强调地域性,目标客户是城市人群,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

二、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北京为六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口众多,地域广博,留下了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充足的发展空间。本世纪初,北京正式将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方向。二十年来,北京形成了以农业景观资源为依托,以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为主体的农业新形态[5]。

(一)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点

1.北京市高度重视,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出台了多项推进政策措施,取得了不俗的成效。2009年11月,实施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标志着北京乡村旅游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2017年9月,北京市印发了《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促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截止2018年12月末,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分别实现收入272657.4万元和130361.7万元,比2011年分别上升了25.56%和50.15%,尤其民俗旅游呈现了强劲的增长态势。

2.部门发挥优势,形成共建合力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必须汇聚各方力量,发挥协同优势,才能取得理想成效。北京市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统筹推进农村道路建设、电网架设、厕所改造、清洁能源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普及,为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提供了硬件支撑。同时,教育、科技、文化、医养等部门或企业挖掘资源优势,共同助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如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把培育农民与促进增收相结合,以“宴”为媒,带动有基础、有需求的村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休闲旅游产品,策划品牌推广。先后助力门头沟区炭厂村、房山区黑龙关村、密云区石塘路村,分别开发了“泉饼宴”、“五古宴”、“三石鱼宴”等,产生了较好的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产业发展。

3.旅游产品丰富,彰显时代特色

北京旅游产品丰富,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著名景点型。利用古代建筑遗迹,开发乡村旅游,如红螺寺、司马台长城等。景区附近的村庄借助得天独厚的景点优势,可以开发相关旅游或服务产品;二是历史文化型。是指村落在岁月更替中保存的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文化性的民俗产品,如怀柔喇叭沟门村的满族风情园,房山区南窖村的银音会、狮子会等;三是田园采摘型。以蔬果种植、销售为主,并为游客提供耕种、品尝、采摘等体验服务,如顺义区北小营镇硕丰磊白山药产销专业合作社、密云区瓮溪镇金叵罗村农业观光园等;四是特色餐饮型。依托独有资源,开发特色餐饮服务,如柳沟村豆腐宴、炭厂村的泉饼宴等;五是自然养生型。是指此处自然环境优美,或有山水相依,溪流淙淙,如雁栖湖、龙庆峡等;这五种类型或单独或交互存在,将农业与科技、文化、教育、信息、康养等现代创意元素融合,为北京和外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度假之所。

(二)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北京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虽然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也应该看到,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1.吸引力不足

北京市统计局官网数据表明,自2011年以来,以农业观光园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和以民俗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呈波动态势(见图1-图4)。如农业观光园收入在总体趋势上涨情况下,经历了两次下跌,在2017年攀升至高点299171.5万元,2018年则向下逆行至272657.4万元,同比下降了8.86%(见图1)。2013-2015年,农业观光园的接待人次呈下跌趋势,至2016年升至顶点,达到2250.5万人次,其后持续下跌,至2018年跌至1897.6万认次,两年跌去15.68%(见图2);从2011年至2016,民俗旅游的总收入(见图3)和接待人次(见图4)呈递增态势,在2016年达到峰值,分别为143540.6万元和2297.4万人次,六年总计增加37.66%和65.33%。从2017年开始回调,至2018年,分别降至130361.7万元和2042.3万人次,同比下降了8.5%和8.2%。综上所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呈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 北京市统计局

2.产品规划不够

北京市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力地促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同时,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最近几年,乡村休闲旅游的总收入和接待人次均呈下滑趋势。究其原因,与旅游产品的规划不无关联。在开发旅游产品时,有的缺乏高屋建瓴,忽略了全域性、整体性、长远性,导致产品没有生命力;有的脱离实际,照搬城市规划,忘记了乡村的生产、生活、文化价值,失去了乡村的原生态之美;有的各自为政,忽视协调发展,造成了同质化严重,产品不具竞争力。因此,乡村旅游应该按照规划先行、区域统筹的原则,在科学编制全市经济发展规划基础上,各区根据乡村自身特色,谋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布局。并且,要将旅游发展规划融入乡村整体规划中,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旅游开发协同共进。

3.服务品质不高

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北京乡村不仅为北京市民提供休闲度假场所,也是京外居民所向往的地方。但北京有些乡村旅游景区服务品质与其首都地位不相匹配。首先,交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解决。虽然北京市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但是,在近距离交通服务方面,仍存在制约瓶颈。在一些偏远景区,无直达公交或等待时间超长;其次,餐饮服务意识不强。就餐场所有的距离景区很远,有的虽然在景区内,但提供的菜品单一,无选择性,比如许多景区只提供泡面、火腿肠、瓶装水等。有的餐饮质量欠佳,过期霉变、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最后,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乡村旅游呈现给游客的不仅是完善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服务品质,它直接影响游客的感官体验。

三、对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2019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北京市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品内容更加丰富,产品质量更加凸显,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更上层楼。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产业扶持政策

近年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从资金、土地、制度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但是,这些政策内容并没有细化到操作层面,因此,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尤其融资瓶颈和用地政策,依然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当前面临提质升级的关口,政府应该承担主体责任,制定出台更加行之有效的落地政策,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通过行政手段督查落实,支持产业产品培强做精。

2.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和人类繁衍生息[6]。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应该看到,绿水、青山、蓝天保卫战仍在继续,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必须制定并实行更加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保证乡村开发旅游产品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底线,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根植于旅游产品设计中,使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相依相进,相得益彰,让绿水青山蓝天成为大自然不变的底色。

(二)加强统筹规划

1.与北京城市定位相一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明确提出北京未来建设目标,并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宏观布局。规划门头沟区为京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平谷区为特色休闲及绿色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怀柔区为服务国家对外交往的生态发展示范区,密云为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及创新发展示范区,延庆为国际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名区,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为较高品质的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因此,北京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应基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由北京市统一组织专家根据各区功能定位、经济发展、农业基础条件等实际情况谋篇布局,制定各区重点旅游发展规划,各区依照这个规划打造专属的旅游精品。

2.与村庄现实条件相匹配

乡村旅游应以村庄现有条件为基础,在保持原生态前提下谋划发展。村庄的资源禀赋、农业基础等都制约着旅游布局,必须把旅游规划同村庄实际协同考量,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引领乡村旅游发展的牛鼻子,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全面考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村庄的规划既不能简单照搬城镇规划,也不能千篇一律。要凸显自身特色,因村制宜,精准施策,谋划乡村旅游开发,推动乡村经济振兴。

3.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兼顾保护生态环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利用自然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壮大旅游产业,充分挖掘生态的经济功能,提升良好生态的附加值。反过来,乡村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也会促进生态环境价值的进一步提升,使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实现螺旋式上升,促进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同步优化,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农民收入。

(三)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1.开展村支部书记培训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都离不开乡村这片沃土,而村支部书记是乡村发展振兴的第一责任人和领航者,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就必须关注村支部书记,抓好他们的素质培养,提升村支部书记的领导能力和治理水平,有效地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振兴。近年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发挥组织、教学、师资等资源优势,开展多期村级负责人培训班。2018年,对全市低收入村约300名两委负责人进行了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2.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培训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地点主要在农村,乡村旅游人才相对缺乏,应该培养一批懂政策、善管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提高乡村休闲旅游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对中高层领导者,重点开展企业运营、管理、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实用知识培训;对工作人员,主要进行景区景点情况、接待礼仪、现场解说等专业能力培训;对民宿、餐饮等服务人员,进行安全、卫生、职业道德等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推进乡村旅游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提升旅游运营能力。

3.提升农民技能培训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收入,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样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因此,要结合农民实际,根据农民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农广校体系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北京市农广校发挥体系的主阵地作用,采取“订单式+配送式”培训方式,组织了休闲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电商、创新创业等培训班。2018年,共举办培训班650个,培训学员58785人次。为乡村休闲旅游和产业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

(四)加急构建一体化服务系统

北京市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线上、微信端、APP等现代化通信手段,尽快建立人机交互的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根据不同季节,发布全市乡村旅游、交通出行、餐饮服务、住宿休闲等与旅游相关的信息,便于游客能快速全面掌握乡村旅游景点情况,并挑选自己喜爱的旅游产品,合理安排出行计划。此外,系统还应具备调查、统计功能,即时采集游客的旅游消费信息,为经营者提供现实参考,为决策者提供管理依据。

四、结束语

北京市农业发展定位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都市农业现代化,构建兴旺发达的乡村产业体系,有效地加快农民增收,势必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最终实现乡村富美的目标。

猜你喜欢
旅游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