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孤岛效应: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

2020-11-26 14:31宋俊楷
思想战线 2020年6期
关键词:旅游区孤岛利益

田 里,宋俊楷

引 言

长期的旅游实践已经表明,旅游业发展离不开各种形态的旅游区。无论是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还是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均是旅游区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具体存在,蕴含在旅游区中的共同特征就在于其与周围区域存在明显差异,学术界将这一特殊的旅游现象抽象为“旅游孤岛”,以描述旅游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隔离状态。反映这种现象的典型事件层出不穷,海南省三亚市旅游经济的强势聚集而使周边地区发展趋弱,是旅游经济孤岛的体现,在隔离程度上可判断为差异状态;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外来商业文化、消遣文化等逐渐兴起而使原生文化逐渐弱化,则是旅游文化孤岛的体现,在隔离程度上可判断为阻滞状态;云南省丘北县普者黑旅游区实行封闭管理而排除周边社区的经营发展,则是旅游管理孤岛的体现,在隔离程度上可判断为对立状态,等等。由此可以发现,旅游孤岛现象广泛存在于旅游发展实践中,旅游孤岛效应总体上可归属于一种负外部性,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管理均有着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初步来看,旅游孤岛效应对旅游区与周边社区隔离状态的描述,实质上反映的是旅游地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但从当前文献看,少有研究者将旅游孤岛效应这一理论工具应用到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分析中。在现有文献中,旅游孤岛效应在经济(1)章锦河,李佳佳等:《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的孤岛效应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6期。(2)田 里,钟 晖等:《旅游经济孤岛效应测度及调控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第S1期。、生态(3)钟 晖,田 里:《旅游孤岛生态效应测度及调控研究》,《生态经济》2017年第6期。(4)王云才,韩丽莹:《基于景观孤岛化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以江苏苏州市甪直镇为例》,《地理研究》2014年第1期。等方面的表现是当前学界主要关注的领域,也有部分研究从景区的维度对旅游孤岛效应的内涵、类型、特征等进行分析。(5)田 里,钟 晖等:《旅游景区孤岛效应理论研究》,《思想战线》2016年第4期。(6)王旭科,宋 健:《城市景区的孤岛现象及其治理》,《城市问题》2010年第3期。尽管尚未有理论研究对旅游孤岛效应与旅游地利益相关者博弈关系进行系统关注,但已有诸多文献表明,旅游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正是旅游孤岛效应所表达的理论内涵,旅游度假区开发带来的“经济孤岛”“社会孤岛”等,反映出度假区管理者与当地社区居民的矛盾,(7)刘爱利,刘家明等:《国内外旅游度假区孤岛效应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6期。旅游景区发展中的孤岛现象,也是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在旅游分权中的权力不平等造成的。(8)虞 虎,陈 田等:《分权化对旅游地空间不均衡发展的影响》,《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9期。综上可以发现,旅游孤岛效应在解释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不仅反映出空间维度的隔离状态,也体现了潜藏在深处的利益博弈关系。因此,本研究将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相关利益主体以及相互间的利益博弈关系作为分析对象,引入旅游孤岛效应理论工具,构建包含类型、特征、成因、演化、状态、调控在内的系统分析框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

一、理论引入

旅游孤岛理论是国内学界使用的术语,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对旅游飞地(tourist enclave)、旅游罩(tourist bubble)的关注与研究,三大理论概念均是属于对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现象的描述。经过近半个世纪发展后,旅游飞地、旅游罩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实背景下,旅游孤岛理论在现象分析、内涵解释等方面更具适用性。虽然其在国内的研究历程不过数十年,但已经成为了解释旅游区孤立发展现象的有效理论工具,尤其在分析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利益博弈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辨析

旅游孤岛是国内学界使用的术语,章锦河等人于2007年首次对这一理论概念进行了系统关注。(9)章锦河,李佳佳等:《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的孤岛效应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6期。从概念上来看,国内对旅游孤岛的解释,多基于某种特定空间开展,如章锦河等基于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空间,认为旅游经济孤岛效应表现为旅游经济与周边地区缺乏联系与互动,进而使得旅游区独立发展成为特定区域内的经济高地。(10)章锦河,李佳佳等:《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的孤岛效应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6期。田里等则认为,旅游景区孤岛是旅游景区与周边社区存在显著差异并缺少相互联系,形成孤立发展的旅游现象,旅游景区孤岛效应则是指旅游景区孤岛所产生的种种影响。(11)田 里,钟 晖等:《旅游景区孤岛效应理论研究》,《思想战线》2016年第4期.在国内旅游孤岛文献中,虽然对旅游孤岛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其基本内涵较为稳定,是指旅游区与周边社区隔离而独立发展的现象。

旅游孤岛的空间形态多表现为封闭型的旅游区,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发展模式以旅游驱动的独立发展为特征,隔离状态包括有形的地理边界隔离,无形的经济、社会隔离,影响效应集中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管理五大领域,具体表现为差异化发展、阻滞化隔离和对立化冲突三种状态。

本文借鉴田里等人的研究,将旅游孤岛界定为因旅游发展所引发的,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相隔离而孤立发展的特定区域,将旅游孤岛效应界定为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相隔离而孤立发展所产生的影响。(12)Tian L.,P.Wei,L.Liang,“Tourism Islanding Effect:A Conceptual Framework”,In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in China,Asian and European Countries,Springer,Singapore,2020,pp.235-251.

(二)分析框架

旅游孤岛效应分析框架是研究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利益博弈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虽然旅游孤岛在国内的研究历程仅十余年,但目前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田里等人构建起了一套旅游孤岛效应概念框架,从概念、类型、特征、成因和调控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这对于研究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利益博弈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对田里等人构建的静态框架进行优化调整,加入演化发展、表现状态两大动态维度,构建一个包含类型、特征、成因、演化、状态、调控在内的六位一体分析框架,并应用这一框架研究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利益博弈关系的静态表现与动态演化。

图1:旅游孤岛效应分析框架

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二、研究对象

应用旅游孤岛理论分析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研究对象。正如旅游孤岛效应的概念“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相隔离而孤立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所指明,这一理论本身即涉及到“旅游区、周边社区”两大主体和“相隔离而孤立发展”的相互关系,具体包括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三大核心利益相关者。因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利益相关者以及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

(一)核心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旅游研究中之后,(13)李正欢,郑向敏:《国外旅游研究领域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6年第10期。在旅游规划、旅游开发、旅游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应用。一般而言,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构成主体十分复杂,涉及围绕旅游活动的各类主体,如政府、当地社区、旅游企业、旅游者、非政府组织、学术界及相关机构、媒体等。(14)宋 瑞:《我国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期。但在分析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时,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是核心的主体,其在旅游发展中产生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因而本文主要分析对这三大主体及其关系进行分析。

1.政府

在我国旅游区的发展实践中,地方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职能因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而有所差异。对于非国有性质的旅游区,地方政府往往不直接参与旅游区的经营与发展,而是通过将使用权、经营权转让给有实力的旅游投资开发商,进而获得转让资金、企业税收以及旅游开发带来的其它收益。(15)郑世卿:《相关者利益博弈:另一种视角看旅游与民生》,《旅游学刊》2010年第8期。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扮演间接管理者和协调者角色,通过开展营销宣传、规范市场秩序、提供配套服务等为旅游企业提供各类服务支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我国诸多保护地类型的旅游区,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其经营与管理活动通常由地方政府派出的景区管理局、景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来主导,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旅游区的直接管理者,拥有公共资源的管辖、处置、收益等权利。(16)钟 洁,杨桂华:《旅游社会冲突的特征、主体与类型——基于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考察》,《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其管理活动围绕获得旅游收入而展开,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旅游服务、开展旅游经营来吸引旅游者。总体而言,地方政府在旅游发展中是一个多利益主体,既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使命,也有稳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社会责任。

2.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在旅游开发中承担着直接的开发、运营、管理等功能,同时也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对于我国大部分区域而言,地方政府、当地社区一般缺乏雄厚的资金实力、专业的运营水平、先进的管理模式,难以独自进行旅游开发和运营管理,发展旅游的迫切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使地方政府多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将旅游区的整体或局部转让给专业性旅游投资企业、旅游运营团队,以实现当地旅游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外部进入的旅游企业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利益诉求:一是期望享受政府政策支持,获得优质发展环境;二是期望快速回笼资金,提升企业资本收益;三是期望实行场所封闭管理,垄断旅游市场发展。(17)张海燕:《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利益冲突及协调博弈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期。为了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利益诉求,旅游企业通常会应用自身的资本权力与地方政府、社区居民进行博弈,以更低的价格进行寻租、挤出其他旅游企业、侵占社区居民利益等,进而引发旅游利益冲突。

3.社区居民

在我国诸多旅游区的规划、开发、运营、管理等过程中,社区居民多是处于未充分参与或未参与的状态,并且还面临着基本权益受损的风险,主要原因在于社区居民薄弱的权利意识和不平衡的旅游权力。在我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中,社区居民习惯于跟随权威,民主意识较为淡薄,倾向于被动服从而非主动参与,(18)张海燕,李岚林:《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协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6期。在旅游开发中则体现为对生存发展条件的关注、利益争取方式的单一等,这反映出社区居民权利意识不足。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也得到增加,近年来屡有发生的旅游冲突事件也侧面证明了这一事实。权利意识的增强使社区居民期望深度参与旅游发展,获得旅游收益,但相对于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而言,社区居民由于缺乏能够开展平等对话协商的旅游权力,在利益博弈中也总是处于下风。因而可以发现,权利意识薄弱与权力结构失衡使得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此背景下,若旅游企业与地方政府采取激进发展策略,使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收益被剥夺、旅游参与途径被挤占、基本生活空间被压缩、传统文化景观被改变,那便可能诱发社区居民与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的对抗性矛盾冲突。

(二)利益博弈关系

在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是核心的利益相关者,这三大主体在旅游开发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职能、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因而三方围绕各自的利益目标形成了博弈关系,具体包括政府与旅游企业、政府与社区居民、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三种形式。

1.政府与旅游企业

政府与旅游企业既有追求经济效益的一致性诉求,也有围绕旅游资源转让、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利益分配的利益博弈冲突。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联合组建投资运营企业等进行旅游开发,其目的是最大化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这一诉求与旅游企业提高资本收益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因而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协调性。但是,地方政府的多角色主体、多利益诉求特征与旅游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博弈冲突。在旅游资源转让方面,政府对转让方式、转让价格的要求与旅游企业存在冲突,政府的目标是增加资源转让收益,旅游企业的目标则是降低投资成本;在旅游行业管理方面,集中于旅游开发限制、利好政策保障、旅游市场管理、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政府的制度安排未能与旅游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在旅游利益分配方面,双方对旅游利益分配比例、分配方式以及应承担的责任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要求,政府的过分要求、企业的自利倾向(19)左 冰:《分配正义: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博弈与均衡》,《旅游学刊》2016年第1期。使得双方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围绕以上三大领域,政府与旅游企业分别运用各自的行政权力、资本权力进行利益博弈,尽管存在多方面的利益冲突焦点,但双方之间的矛盾以非对抗性冲突为主,表现为旅游企业的不满情绪、旅游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双方沟通交谈消极等,并且可以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进行解决。

2.政府与社区居民

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主要集中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开发利益补偿等领域,博弈冲突表现以竞争冲突为主。在旅游参与领域,社区居民因综合素质不高、基本技能缺乏等原因容易被排除在旅游开发之外,而地方政府未能发挥其职能来维护居民利益、满足参与愿望、构建参与机制,使得社区居民在旅游参与中处于弱势地位;在行业管理方面,由于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出现双方联合垄断市场,政府旅游政策偏向于旅游企业,市场管理混乱无序等现象,侵占了社区居民利益、干扰了其生活环境;在利益补偿方面,旅游开发避免不了征收土地、流转田地、征用房屋,政府作为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协调者介入到旅游开发中,为降低开发成本而未能给予社区居民合理的经济、住房和就业补偿。围绕以上三大领域,政府与社区居民应用自身权力进行利益博弈,而社区居民的弱势地位使其在博弈过程中难以进行平等的对话、沟通,而博弈结果则表现为竞争性冲突,如集体抗议、上诉等,应对这类矛盾冲突需要政府将社区居民视为旅游开发、运营、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赋予其足够的发展权利。

3.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

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是旅游开发中的核心表现,其矛盾冲突主要围绕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旅游利益分配、旅游开发负面影响三个方面,表现形式以激烈的对抗性冲突为主。旅游企业是旅游发展中的核心主体之一,发挥着着提供标准服务、吸引客源市场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利趋向性,因而也是旅游发展中最容易爆发冲突的环节。在旅游参与方面,旅游企业作为旅游区的运营和管理者,为了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增加资本收益,往往会采取景区封闭的管理方式来垄断旅游市场、挤出其它产业,使得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机会、途径被剥夺;在利益分配方面,旅游区收益的分配格局失衡、分配机制缺乏、分配方式单一使社区居民难以享受旅游发展成果或仅有少部分的旅游收益,引发社区居民的不满与敌视;在负面影响方面,旅游开发具有较强的负外部性,表现为区域物价上升、社会文化变异、生态环境受损、阶层结构变化等,而社区居民作为负面影响的主要承受者,会对旅游企业产生抵触、排斥等消极情绪。围绕以上三大领域,由于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权力格局处于失衡状态,社区居民往往会采取堵路、砸东西等暴力手段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和利益诉求,这类矛盾冲突具有较强的行为对抗性,而解决这类冲突既需要具有权威性的第三方主体介入进行协调,也需要构建长效的参与机制。

三、理论应用

应用旅游孤岛效应分析框架来解释旅游区与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重点关注政府与旅游企业、政府与社区居民、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三组关系,聚焦利益博弈关系的静态表现与动态演化。

(一)主要类型

旅游孤岛效应在不同的维度下有不同的表现类型,反映出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利益博弈焦点的多样性,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管理五大领域。

旅游经济孤岛是指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在经济方面的隔离现象。由于旅游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经济关系被割裂,旅游区成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系统,(20)卞显红:《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基于协同发展视角》,《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第4期。产生明显的极化效应,导致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出现显著的发展差异。在旅游经济孤岛效应的作用下,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围绕旅游发展机会、旅游利益分配进行利益博弈,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也因旅游经济利益而产生冲突,其中政府与社区居民、旅游企业与地方居民最易因旅游经济发展爆发矛盾,政府与旅游企业则更多表现出行为的一致性。

旅游社会孤岛是指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在社会方面的隔离现象。旅游发展在使旅游区成为经济孤岛的同时,以居民态度漠然化、社区参与被阻断、阶层结构变化为特征的社会隔离开始出现,旅游区成为一个以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为主体的充满着各种外来资本力量的社会孤岛。在旅游社会孤岛效应的作用下,社区居民会为了争取更多的、更好的就业机会与旅游企业、政府进行博弈,而政府与旅游企业或是使用行政权力侵占社区居民发展空间,或是回应社区居民的要求进行共享发展,前者会导致激化的对抗性冲突,后者则会进入共同发展的融合阶段。

旅游文化孤岛是指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在文化方面的隔离现象。旅游活动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进行交流、碰撞的过程,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势必会导致外来文化的进入,促进消遣文化的兴起;同时,为了迎合大众旅游者的需求,旅游区在住宿、餐饮、娱乐等设施的设计上会优先考虑国际通用标准,融入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经过改造处理后的呈现,最终使旅游区成为文化孤岛。在旅游文化孤岛效应的作用下,因为文化方面的变异往往难以察觉,并不会严重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存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社区居民多采取漠然态度、迁离生活地的方式进行回应。

旅游生态孤岛是指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在生态方面的隔离现象。旅游区因与周边社区的生态廊道被破坏而形成单一的生态系统,导致大量外来物种的移入、生态系统的自然联系中断、生态系统景观的破碎化、生态网络格局遭到破坏等。旅游生态孤岛对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使其对旅游生态孤岛的影响十分关注,地方政府会应用其行政权力与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进行博弈,并致力于完善各类环保设施、制定各种环保制度,博弈结果多是政府占据上风。

旅游管理孤岛是指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在管理方面的隔离现象。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不同管理模式使双方在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政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旅游管理孤岛效应的作用下,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占据主导,政府的社区管理导向是维护居民利益,旅游企业的景区管理导向则是增加旅游收益,不同的管理导向会使双方采取对话协商的方式进行博弈。

(二)本质特征

旅游孤岛效应的本质特征是对不同类型孤岛现象的共性进行抽象概括后的表达,是旅游孤岛区别于其它旅游现象的核心所在,对于解释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旅游孤岛效应的外在表现进行抽象,可以概括出四个本质特征,即资源垄断性、空间封闭性、自我循环性、排斥挤出性。

旅游孤岛效应的资源垄断性主要体现在旅游区对环境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客源等方面的高度垄断。首先,在有形隔离与无形隔离的共同作用下,旅游区逐渐控制优质资源而形成垄断,独占区域内开发潜力大的优质资源。其次,旅游区因发展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等而成为开发投资者的热点投资区,生产要素流向旅游区而形成垄断。再次,由于旅游活动组织形式的特殊性以及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等因素,旅游区在需求方形成市场客源方面的垄断。对于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而言,资源垄断是双方进行利益博弈后呈现的结果,旅游企业通过自身的资本权力控制了优质旅游资源,进而吸引生产要素流入,垄断客源市场。在资源垄断的基础上,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也开始围绕旅游客源开展利益博弈,表现为社区居民在旅游区外围开展各种经营活动争夺旅游者,当旅游企业采取极端的做法加强资源垄断时,对抗性冲突便会爆发。可以说,资源垄断是旅游区与周围社区利益博弈关系的初始特征。

旅游孤岛效应的空间封闭性主要体现在旅游区的管理封闭、消费封闭、收益封闭和场景封闭等方面。首先,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管理存在二元化格局,在管理目标、管理模式、管理职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管理方面的封闭。其次,旅游区因设施档次较高、服务水平较优、业态类型较丰富等因素而成为高消费区,形成消费方面的封闭。再次,旅游区凭借对资源的垄断而逐渐形成在收益方面的封闭,收益流向旅游产业聚集的旅游区,而周边社区被排斥在旅游发展利益之外。另外,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在组织形式、系统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了景观、设施等方面的场景封闭。(21)Saarinen J.,“Enclavic tourism spaces:territorialization and bordering in tourism destination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Tourism Geographies,vol.19,no.3,2017,pp.425~437.空间封闭特征在政府与旅游企业、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两大利益博弈关系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其中管理封闭反映了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消费、收益和场景封闭则是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之间进行利益博弈的表现。总体来看,空间封闭特征是旅游企业依托旅游区进行利益博弈后呈现的空间状态,是基于资源垄断的发展特征,助推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的聚集叠加。

旅游孤岛效应的自我循环性主要体现在旅游区的供给自立、需求自足和运营自行等方面。首先,旅游区由于相关业态聚集、全产业链式发展,基本实现供给自立,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正常需求。其次,旅游区在旅游发展中已经实现需求自足,在原料、技术、人才等要素方面有稳定渠道,不需要依赖周边社区。(22)林瑶云,李 山:《旅游圈空间演化的嵌套模型与效用分析》,《旅游学刊》2015年第6期。再次,在旅游孤岛效应的作用下,旅游区因扩散效应受阻而在运营管理上形成自我循环的系统,旅游区内外没有结构性、体系性的其他子系统与之相互作用。自我循环特征是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进行博弈后旅游企业占据上风的表现,尽管周边社区为争夺旅游者而在外围布局了住宿、餐饮等业态,但旅游区通过线路组织、活动垄断使旅游者聚集在旅游区内,社区的发展机会被进一步剥夺。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资本收益,社区被完全排斥在旅游发展之外,旅游区成为独立于社区而存在的孤岛。因而,自我循环特征是继资源垄断、空间封闭后的更为深层的特征,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的矛盾也因这一特征而得到激化。

旅游孤岛效应的排斥挤出性主要体现在旅游区的利益排斥、产业挤出和用工单一等方面。首先,在二元管理的结构下,周边社区无法正常地通过参与住宿、餐饮、娱乐等业态的经营而获利,在利益上受到排斥。其次,旅游区内旅游产业在资本和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增长极而引发虹吸效应,旅游业异常繁荣抑制、挤出其他产业。再次,旅游区以单一的产业结构会影响其人力资源的组织形式,在劳动力的选聘、培训、录用等方面具有单一的特点。排斥挤出特征是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进行利益博弈后的最终状态,政府与旅游企业的利益联合体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者,社区居民的利益进一步被侵占,参与机会被剥夺、就业岗位被挤压,各类对抗性冲突也因此而爆发。所以,资源垄断、空间封闭、自我循环都是旅游区与社区关系演变中的过程性特征,其最终呈现状态是排斥挤出特征。这一特征的出现与强化,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群体性冲突事件发生。

(三)形成机制

旅游孤岛效应形成机制是对其产生原因的规律性认识,能够解释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是如何由协调走向竞争、冲突。通过对旅游孤岛效应的各种表现进行逻辑推理,可以概括出旅游孤岛效应的三大形成机制,即极化效应形成内外差异,封闭效应导致扩散阻滞,虹吸效应引发矛盾对立。

极化效应使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呈现出差异的发展状态。旅游极化是指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的非均质性和历史机遇的偶然性会导致旅游经济的差异化发展,某些区域率先吸附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要素迅速形成旅游增长极,发达的旅游增长极与周边落后区域形成旅游经济发展的两个极端,从而出现旅游发展的极化效应。(23)赵 磊:《极化理论视角下我国旅游发展差异实证研究》,《旅游科学》2011年第6期。旅游极化是旅游孤岛效应形成的基础性机制,正因为旅游吸引形成了旅游增长极,才促使旅游区率先发展而与周边地区形成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旅游孤岛效应的初级状态。因而可以发现,在旅游区成长为区域增长极的过程中,旅游企业自身的实力不断增长,资本收益不断增加,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旅游企业在博弈过程中也处于优势地位。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旅游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状态以差异为主,利益矛盾以协调型冲突为主。

封闭效应使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呈现出阻滞的发展状态。在旅游区内,旅游资源所产生的稳定收益驱动旅游企业以边界封闭的形式垄断旅游经营、旅游消费,从而使旅游区成为一处封闭的利益场所。通过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到旅游区内开展活动这种消费性非生产性模式,使旅游区的经济发展在内部实现了自我循环,导致发展阻滞。可以说,封闭效应使得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强化,是旅游孤岛效应的催化性机制,使旅游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受阻。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旅游企业成为旅游经济收益的占有者,社区居民为获取旅游发展利益而与采取各种措施与旅游企业进行博弈,如在旅游区自行修建旅游接待设施、打造旅游小景点等,试图打破旅游企业的资源垄断和收益垄断,博弈结果多以竞争型冲突为主。

虹吸效应使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呈现对立的发展状态。在旅游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虹吸效应,即各种要素由周边社区向旅游区单向转移,周边社区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被资源转移效应所“剥夺”,引发利益争夺与利益排斥。因此,虹吸效应的存在是旅游区与周边社区从差异、阻滞走向对立的核心环节,是旅游孤岛效应的激化性机制。在虹吸效应的作用下,旅游企业进一步侵占周边社区的居民利益,通过垄断旅游业态、旅游经营来挤占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实现旅游收益的垄断,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得到激化,大规模的对抗性冲突事件也可能因此而爆发。总体来看,虹吸效应使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利益博弈的焦点由社区参与转向利益分配、权利增加,利益博弈关系由协调、竞争转向冲突、对抗。

(四)演化发展

旅游孤岛效应的演化是一个“初化→兴化→孤化→融化或激化”的过程,也是其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层向深层演进、从核心向边缘不断扩展的过程。相对应地,旅游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关系也经历了“独立阶段→观望阶段→摩擦阶段→磨合阶段→和谐、难以调和阶段”的演化过程。(24)杨春宇,黄震方等:《旅游地利益主体博弈关系变迁的演进论解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1期。

图2:旅游孤岛效应演化过程图 图3:旅游地利益主体博弈关系演化图

旅游孤岛效应的初化阶段对应着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利益博弈关系的独立阶段。在初化阶段里,旅游区处于旅游开发初期,政府、旅游企业尚未完全介入旅游开发中,旅游区空间边界未形成、旅游者数量较少、基础设施不完善。但由于旅游资源的潜在开发价值,各类生产要素开始流向旅游区内,旅游孤岛雏形开始形成,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开始产生初步的积极影响,旅游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差异开始显现。

旅游孤岛效应的兴化阶段对应着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利益博弈关系的观望阶段。在兴化阶段,旅游区处于不断成长时期,表现为旅游者数量稳步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业态开始聚集;同时在外来开发商的介入下,旅游区的空间边界开始形成,资源垄断、排斥挤出等现象也相应出现,旅游区的极化效应不断增强,与周边社区的差异进一步加大,矛盾冲突处于酝酿潜藏状态,社区居民、地方政府等各自利益诉求的差异性又使得矛盾冲突开始累积。

旅游孤岛效应的孤化阶段对应着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利益博弈关系的摩擦阶段。在孤化阶段里,旅游区的发展开始成熟,表现为旅游者数量接近甚至超过区域最佳容量,对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加;在旅游企业的强势主导下,空间边界不断固化、运营模式逐渐成熟,开始垄断旅游市场、资本收益,扩散效应消失,经济发展受阻,最终导致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呈现出对立的发展状态。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政府之间酝酿已久的矛盾冲突则会转化为行为对抗。

旅游孤岛效应再演化最终会进入融合阶段或激化阶段,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则也会转入磨合、和谐或是难以调和阶段。旅游孤岛效应演化的结果反映出了利益博弈关系的结局,当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隔离程度不断加深,最终导致各类矛盾冲突爆发,并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此时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开始反思自身的行为,最终会选择制定约束性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从而使旅游区与周边社区进入共享发展阶段。但是,政府和旅游企业也可能采取临时性措施解决矛盾冲突,实质上未改变旅游区与社区隔离发展的基本格局,导致双方的矛盾冲突进一步激化,进入难以调和的状态。可以说,不同的演化结果会导致旅游区面临繁荣复苏或是衰落凋谢的最终结局。

(五)表现状态

旅游孤岛效应的表现状态是其演化过程和隔离程度的统一,反映的是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利益博弈关系在不同阶段的冲突表现。在旅游发展实践中,旅游孤岛效应总是以不同的状态存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体上包括差异型、阻滞型和对立型三种状态,对应着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利益博弈关系中的协调型、竞争型、对抗型三种冲突。

差异型旅游孤岛效应属于低对抗程度的表现状态,发生于旅游孤岛初化、兴化的早期阶段,集中体现在景观、设施、消费等方面的差异。在景观方面,旅游区因垄断优质旅游资源而与周边社区表现出明显的景观差异,有形边界的划定、隔离障碍的设置则进一步凸显、放大了这种差异。在设施方面,旅游区为满足旅游者需求而修建了具有游憩、消费、观赏功能的旅游设施,而这与周边社区的设施存在形态、功能上的差异。在消费方面,旅游区为便于组织旅游活动,在内部配套了食、住、行、游、购、娱的全产业链消费场所,使得旅游区控制了旅游者的消费选择,使其与周边社区在消费场所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差异型旅游孤岛效应的作用下,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表现为协调型冲突,即由旅游发展所引起的不协调、不平衡的冲突,表现为发展滞后的一方阻碍另一方的发展。(25)韦复生:《旅游社区居民与利益相关者博弈关系分析——以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如当旅游企业介入到旅游区开发过程中时,会因为社区居民的基本素质、技能水平等因素而将其排除在旅游发展之外,在景观、设施、消费等方面挤出社区居民,导致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围绕各自的利益诉求产生协调型冲突。

阻滞型旅游孤岛效应属于中等对抗程度的表现状态,发生于旅游孤岛孤化的中期阶段,集中体现在空间、管理、扩散等方面的阻滞。在空间方面,旅游区为加强对内部资源、旅游活动、旅游收益的管理而人为设置有形的的空间边界,使旅游区在空间上独立于周围社区而存在,形成空间上的阻滞型状态。在管理方面,旅游区的经营管理目标为管理资源、垄断收益等,因而其管理组织在权限、职能、性质等方面与周围社区存在明显差异,形成管理上的阻滞型状态。在扩散方面,旅游区在空间封闭隔离的基础上构建自我循环的运营模式,使其挤出其他产业并独立地自行发展,并难以在空间、产业层面上发生扩散带动作用,最终形成扩散型阻滞。在阻滞型旅游孤岛效应的作用下,旅游区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于周边社区结构而存在的经济系统,其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表现为竞争型冲突,即社区居民为了争取自身参与旅游发展的途径、机会而与旅游企业、政府争夺旅游资源、旅游者和旅游项目,如低价带领旅游者走小路进入景区、在旅游区打造小景区、修建农家乐等。

对立型旅游孤岛效应属于高对抗程度的表现状态,发生于旅游孤岛激化的晚期阶段,集中体现在产业对立、收益相斥和行为对抗等方面。在产业方面,旅游区内旅游业的繁荣会抑制、挤出区域内其他产业,形成单一的产业结构格局,导致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在产业功能、布局上形成对立。在收益方面,周边社区居民因知识水平不高、工作技能不足等因素处于弱势地位而被排斥在旅游收益之外,旅游区垄断旅游发展收益,使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在利益上处于对立状态。在行为方面,由于旅游区产业、收益等方面将周边社区排除在外,社区居民的发展机会被剥夺,双方之间的发展差距愈加显著,最终引发行为上的冲突与对抗。在对立型旅游孤岛效应的作用下,旅游企业垄断旅游资源的资本收益,进而引发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政府之间的对抗型冲突。同时,在协调冲突、竞争冲突的不断累积影响下,社区居民的不满情绪、敌对态度最终会转化为行为冲突,以堵路、泼粪、砸东西等暴力手段争取自身权益。

(六)调控机制

在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中,其核心焦点在于旅游要素聚集于旅游区、旅游区的边界封闭和社区居民的弱势地位,也因此,旅游孤岛效应才呈现出差异、阻滞和对立三种状态。所以,调控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冲突,可以采取聚集非中心发展、去边界化发展、社区赋权发展三大机制。

以聚集非中心发展弱化极化效应。“聚集的非中心化”发展理论是指通过在促进区域原有增长极发展的同时,在边缘区创造新的核心区形成新的发达区域或经济增长中心,(26)施薇薇:《欠发达地区如何走出贫困的循环积累——兼评缪尔达尔“循环积累因果理论”》,《乡镇经济》2008年第2期。形成多增长极共同发展的格局。应用这一机制,可以在区域内打造其他旅游区,减弱单一旅游区孤化发展产生的不平衡。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社区内打造新的旅游吸引物,将社区建设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区,实现“景社一体化”发展,使居民能够通过社区旅游的形式参与旅游发展。

以去边界化发展弱化封闭效应。空间封闭是旅游孤岛效应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走向竞争、冲突的核心环节,因此,为了促进和谐利益关系的建成,需要去除有形、无形旅游区边界的限制,打破门票经济主导旅游发展的模式,推动旅游者在全域范围内的流动与消费,通过在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旅游业态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促进旅游者的二次消费,使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能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以社区赋权发展弱化虹吸效应。虹吸效应的存在剥夺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机会,使得旅游收益集中于旅游企业和政府两大主体,因而需要对社区居民进行增权,在经济、心理、社会、政治等方面形成新的均衡的权力关系,(27)左 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使其能够参与到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成为区域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主体。

结 论

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长期存在于旅游业的发展实践中,虽然已有较多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关注,但总体来看仍然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对双方利益博弈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旅游孤岛效应在描述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因而在构建旅游孤岛效应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之进行系统性解读。通过将旅游孤岛效应运用到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研究中,对于解决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促进旅游区与社区共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共同诉求,本文遵循理论引入、对象确定、理论应用的基本逻辑,系统解释了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首先,研究以旅游孤岛效应作为理论工具,进而建立了一套包含类型、特征、形成、演化、状态、调控在内的分析框架。其次,研究以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明确了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三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解释了政府与旅游企业、政府与社区居民、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三组关系的利益博弈焦点与表现。最后,应用构建的旅游孤岛效应分析框架对旅游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博弈关系进行了解读,证实了旅游孤岛效应这一理论工具在该领域的高度适用与契合。总体来看,本研究既是对旅游孤岛效应理论研究的深化拓展,也是重新认识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的探索性研究,后续的深入研究可继续围绕旅游区与周边社区利益博弈关系的演化机理、影响效应等领域展开。

猜你喜欢
旅游区孤岛利益
不再是孤岛
《岛上书店》:与书相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兔”与“免”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