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2020-11-27 13:34王振超
中国动物保健 2020年2期
关键词:猪链球菌败血症脑膜炎

王振超

(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葫芦岛 125300)

猪链球菌是一种具有荚膜的革兰氏阳性菌[1],是猪传染性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过度拥挤、通风不良、温度波动过大以及年龄变化大于2 周的猪混合被认为是易感猪感染猪链球菌的重要应激因素。该病原体可引起多种临床症状,包括脑膜炎、关节炎、心包炎、多发性浆膜炎、败血症、肺炎和猝死。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根源上防止疾病的传播。

1 流行病学

成年猪和幼猪都可以在鼻子、扁桃体和鼻咽中携带猪链球菌。该病也可在猪的生殖器官和消化道中定居。疾病的暴发常常归因于将一种载体引入畜群。这些带菌者被认为是将细菌传染给敏感的幼猪的最重要来源。母猪通过呼吸道(口或鼻)感染了自己的后代,众所周知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相对高峰期是7~10 月份,怀孕的母猪和出生或哺乳期间的仔猪最易感。移动、混合、伤口感染、接种、阉割、过度拥挤和通风不良等环境因素增加了感染风险,特别是在断奶猪中。猪链球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发生在16 周以下的猪身上,高峰在3~12 周之间。猪链球菌可引起人的脑膜炎或败血症,这些感染通常是由血清2 型引起的,这可能是通过小伤口或食入的,经常接触猪或猪肉的个人似乎特别容易患上这种疾病。

2 发病机制

病原菌将扁桃体作为入口,然后进入单核白细胞,通过脉络丛进入脑脊液(CSF)。受感染的巨噬细胞刺激细胞因子的产生被认为会导致炎症从血液渗透到脑脊液。脑脊液中细胞的增加阻断了液体流出部位,增加了颅内压,并可能损害神经元,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征象。

3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最明显的是无先兆症状的死亡和以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脑膜炎,包括不协调、不能站立、划水、中毒、抽搐和眼球震颤。败血症、关节炎和肺炎也与猪链球菌感染有关。

1)败血型:主要致病原多为猪链球菌II 型,怀孕母猪和架子猪多为体温升高(41~43℃)。病猪临床症状表现为结膜发绀、呼吸困难、精神倦怠、流鼻带有粉红色泡沫液体,颈部、腹部、耳朵及四肢皮肤紫红状,有淤血块和出血斑。病程短且死亡率高达80%以上[2]。

2)脑膜炎型:病程1~2d,主要致病原为C 群和R 群两种链球菌,多发生于1 月龄左右的断奶仔猪,以神经症状为主。病猪病初体温稍高和厌食,随后会表现转圈、空嚼、磨牙、仰卧,直至后躯麻痹等神经症状,最终死亡。

3)淋巴结脓肿型:病程一般为2~4 周且病死率低。主要是E群的链球菌引起猪淋巴发炎化脓,表现为颌下、咽部和颈部等部位的淋巴结处隆起明显,触摸发硬且疼痛带热,影响猪的采食吞咽过程。

4)关节炎型:病程2~3 周,哺乳仔猪及断奶仔猪表现关节跛行和肿胀,严重的导致关节软骨坏死而无法站立。

4 诊断

一般通过猪链球菌的临床诊断和血清学试验的特异性鉴定来确定。猪链球菌可从脑脊液和滑膜液、脑、心脏和肺组织以及腹腔和胸腔中分离,涂片镜检为短链或长链的球菌,革兰氏染色为紫色。在37°C 恒温培养的血琼脂板上生长,典型的黏液灰色或白色菌落。在马血琼脂上完全溶血,产生β 溶血环。对于血清分型用玻片凝集试验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5 防治措施

1)消毒隔离工作:带菌猪立即淘汰,死猪无害化处理。接触过的用具和猪舍场地进行3%l 甲酚皂溶液严格消毒。对来往的车辆和工作人员消毒。

2)消除引发疾病的隐患:猪舍注意卫生和通风情况,饲养密度不能过大,温度适宜,尤其是在处理好猪舍和饲槽等地方尖锐物,避免刺伤猪群,引发感染。

3)疫苗接种:由于本病血清型较多,针对不同血清型选择相对应的弱毒活疫苗,能够抵抗住链球菌的感染。

4)治疗原则:通过药敏试验选择对猪链球菌敏感的抗菌药物(青霉素、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3],要对症治疗。对于淋巴结脓肿型的可以局部按照外科手术处理脓肿,切开除脓,0.1%高锰酸钾液冲洗后,涂以碘酊消毒。对败血症型及脑膜脑炎型用青霉素、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等联合使用,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6 总结

猪链球菌的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极为复杂,要强化养殖行业的宣传引导,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用正确的防治措施来防止该病传播蔓延,针对不同临床类型要对症治疗,减少该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对养殖行业造成的重大危害。■

猜你喜欢
猪链球菌败血症脑膜炎
浅析猪链球菌病的诊治与防控措施
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分析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新生儿败血症100 例临床分析
脑脊液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应用于鉴别诊断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价值分析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Vaccination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尼日尔脑膜炎流行已致76人死亡
人感染猪链球菌脑膜炎误诊结核性脑膜炎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