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社会责任研究述评

2020-11-27 02:32江信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场馆责任

肖 坚 江信强

([1]南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6;[2]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1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1.1 相关文献数量变化趋势

由图1可知,最早于1996年开展公共体育场馆研究。由此开始,公共体育场馆研究进入初期萌芽阶段(1996-2005年),在这期间共发表了21篇文献。随后2006-2014年期间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文献数量呈现迅猛递增的态势,共发表论文321篇,其中2014年为最高峰(57篇),主要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伦敦奥运会等赛事影响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学研究热点逐渐偏向于竞技体育、体育教学和体质健康。从2015年开始,公共体育场馆研究的文献数量逐年递减,研究热度有所衰退,处于相对停滞的波动下降阶段,其中2019年仅发表论文19篇。

1.2 研究热点分布与不足

根据图2显示,除公共体育场馆和体育场馆主题外,当前研究的前20个热点主题可以依次分为以下八类:(1)大型公共体育场馆;(2)经营管理(财政管理、运营模式等);(3)民营化;(4)公益性;(5)体育场馆服务;(6)体育场馆资源(体育场);(7)服务外包;(8)上海市。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热点可以有效反映出该类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可以发现当前研究的热点对象为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研究方向聚焦在场馆运营管理方面,对场馆社会责任研究方面基本是空白的。

2 公共体育场馆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2.1 社会和经济的双重属性

体育场馆的社会属性体现在满足群体健身的服务,经济属性体现在承办体育赛事、租借场地和有偿服务。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基础下,去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使场馆长期稳定运行,是社会责任的内在逻辑。

2.2 精神文化的内在价值

体育场馆提供的主要是服务,人工服务、器械服务、环境服务等等,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为顾客提供专业服务的深刻体验,营造深层次的精神感受,创造特色的精神文化价值,是社会责任的价值目标。

2.3 公众性资源

公共体育场馆是由政府主导,这就决定了其是公众性资源,应服务于社会大众。其不仅要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更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和任务,不能单纯以盈利为目的,而忽略其所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3 国内外公共体育场馆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

国内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研究主要是对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场馆的性质方面进行研究。比如:李明教授指出公共体育场馆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公共体育场不能单纯的作为社会福利事业,对场馆进行运营管理要以企业化为主。郭惠平通过调查发现,多种经营的方式应成为现在大型公共体育场主要经营手段,满足广大人民健身的需要。季跃龙教授认为现在的公共体育场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严重缺位,导致其在运营管理中出现对外开放项目单一,场馆的功能设施水平低以及开放时间不合理等诸多因素影响。可以发现,作为国有资产的公共体育场馆虽然为非营利性,但不意味着其应该免费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因为社会责任最终的导向就是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共体育场馆应以组织自身的平稳运行和长远发展为首要前提,其大力谋求自身发展的行为就是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所以公共体育场馆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选择趋于市场化、企业化的多元化运营管理模式,但该收入必须使用于组织发展方面。

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营管理模式、场馆社会影响、场馆经济效益等方面,主要体现在社会责任缺失行为影响、社会责任对场馆发展的相关作用和场馆可持续发展模式。(1)运营管理模式方面。国外研究较多的是场馆发展模式。其中PPP模式的优势和特征主要有社会资本来源渠道的多样化、收益分配机制具有弹性、治理机制的契约性、资产运营内容的多样性、财政手段运用的灵活性。曹璐(2016)总结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日本东京、新加坡和美国纽约的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经验,指出应创新场馆赛后利用模式、科学规划场馆建设布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构建场馆评价指标体系等。(2)社会影响研究方面。国外主要集中在单一体育场馆的社会影响评价研究、多个体育场馆的社会影响比较研究、体育场馆中举办的体育赛事的社会影响研究及体育场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3)场馆经济效益研究。一方面,国外注重公共体育场馆冠名权的建设,但存在商业化过度、冠名难度大、冠名风险高等问题,因此我国应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同时避免重蹈覆辙。另一方面,国外注重公共体育场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强调挖掘体育场馆多功能多业态综合运营。

4 文献述评

总的看来,国外对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社会责任研究较为重视,主要集中在公共体育场馆的社会影响、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对而言,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较少,研究深度和理论创新不足,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实证研究和社会重视,所以我国应当积极学习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先进研究经验,基于社会责任理论及其标准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加大宣传力度,让学者和公众们引以重视,进而抢占体育场馆社会责任研究的战略高地。

图2:公共体育场馆研究热点分布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场馆责任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期望嘱托责任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
地方立法保障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思考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