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2020-11-27 04:30蔡育欣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21期
关键词:放射治疗体位腹部

蔡育欣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放疗科,福建 泉州 362000

胸腹部肿瘤包括食管癌、淋巴癌、肺癌等,放射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方式之一[1],通过对肿瘤部位实施一种或多种电离辐射抑制肿瘤细胞克隆性增长,并促进其细胞凋亡,以缩小肿瘤体积、清除肿瘤细胞等[2]。放射治疗为胸腹部肿瘤重要治疗方式,可通过局部给予放疗针对性消除肿瘤,为保证肿瘤清除效果,放射治疗精准性尤为关键[3]。但受胸腹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体型、皮下脂肪、腹部呼吸等因素影响,放射治疗体位固定难度较高,影响放射治疗精准性,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胸腹部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热塑体膜固定术为目前两种常见放疗体位固定技术,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以上两种固定技术存在不同固定效果[4-5]。为此,本次研究选择2018 年1 月—2019 年9 月84 例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将其随机分组,评价胸腹部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热塑体膜固定技术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19 年9 月84 例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确诊;随机均分为常规组(42 例)、研究组(42 例)。常规组男性29 例、女性13 例,年龄41 ~76 岁,平均(57.95±2.74)岁;其中纵隔肿瘤9 例、淋巴癌4 例、食管癌8 例、肺癌11 例、胰腺癌5 例、肝癌5 例;研究组男性27 例、女性15 例,年龄42 ~79 岁,平均(58.21±3.02)岁;其中纵隔肿瘤10 例、淋巴癌5 例、食管癌4 例、肺癌12 例、胰腺癌5 例、肝癌6 例;组间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且符合医学伦理。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胸腹部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放疗计划及体位摆放方式:患者仰卧平躺于真空袋内,确保身体固定支架中心点与放疗部位相贴合,利用三维激光灯调整患者体位,并调整身体固定支架;患者体位处于理想状态后抽取真空袋中空气,保证真空袋与患者皮肤完全贴合;指导患者自我体位调整,直至真空袋处于真空成形状态;最后在患者与真空袋之间对应位置进行标记并固定。

研究组(实施热塑体膜固定技术):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放疗计划及体位摆放方式;患者仰卧平躺于热塑膜固定架中,保证患者体位放松后,以三维激光确定固定支架中心点与放疗部位完全贴合后,将热塑膜置入70℃恒温水箱中,当其柔软、透明后将回缩的热塑膜迅速放于患者病灶处皮肤表面,后以适当力度轻按、牵引、固定,使热塑膜与患者皮肤完全解除,并及时标记体膜与皮肤之间对应位置;激光灯定位确定病灶,将误差控制在3 mm 以内后,调整CT 位置,后常规进行CT 扫描,采集图像。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种固定技术摆位误差:以光子射野影像对重复摆放两组患者头足、左右、前后误差情况进行测量;(2)体位固定测量后,指导患者不同程度呼吸,比较两种固定技术经不同程度呼吸运动后进行头足、左右、前后误差情况进行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 软件实施统计计算,以(±s)表示体位摆放误差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性别占比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提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固定技术体位摆放误差

研究组头足、左右、前后摆放误差均较常规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固定技术体位摆放误差(mm,±s)

表1 两种固定技术体位摆放误差(mm,±s)

组别 例数 头足 左右 前后常规组 42 4.86±1.38 4.79±1.25 5.16±1.41研究组 42 2.24±0.94 2.74±0.81 2.13±0.78 t 值 - 10.169 8.919 12.186 P 值 -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种固定技术中不同程度呼吸后体位摆放误差(mm,±s)

表2 两种固定技术中不同程度呼吸后体位摆放误差(mm,±s)

组别 例数 头足 左右 前后常规组 42 4.25±1.21 4.81±0.94 4.69±0.75研究组 42 2.03±0.74 2.74±0.97 2.91±0.63 t 值 - 10.144 9.932 11.777 P 值 - 0.000 0.000 0.000

2.2 两种固定技术中不同程度呼吸后体位摆放误差

经不同程度呼吸后,研究组患者头足、左右、前后体位误差均较常规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及强调放射治疗为主要放射治疗方式,而为了保证放射治疗精准性,需要尽可能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包括体质量、皮肤牵拉、皮下脂肪过厚、腹式呼吸等,不仅影响腹部肿瘤患者固定效果,甚至影响放射治疗效果[6-7]。临床常见放疗固定技术包括体表纹身、体表划线、真空袋、热塑膜,其中体表划线胸腹部无固定措施,体位摆放误差较大,可能会改变放疗靶区剂量分布;体表纹身会在患者体表留下难以轻易去除的印迹,患者接受程度较低,因此本次研究对胸腹部肿瘤患者实施胸腹部真空袋、热塑体膜两种固定技术固定效果进行比较[8-9]。

真空袋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可降低患者不舒适感,降低患者在放射治疗期间的不自觉位移[10];热塑体膜固定中,在真空袋固定效果基础上,能够合理控制患者自主呼吸过程,因此可避免呼吸移动造成的自动腹部位移,提升固定技术精准性;同时在热塑体膜固定中,前期固定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调节性,能够减小患者手臂扭转引发的体位误差,进一步保证体位固定精准性[11-12]。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研究组患者头足、左右、前后体位固定误差均较常规组小,考虑原因与热塑体膜固定效果更理想相关,可保证患者在放射治疗期间均处于精准体位,保证射野剂量分布均匀,提升放疗治疗效果;在两组患者经不同程度呼吸后摆为误差比较中发现,研究组误差仍较常规组小,考虑原因与热塑体膜固定期间在对患者肢体固定期间,可降低患者自主呼吸对体位固定效果的影响,进而有效避免移动误差,提升摆位精准性。但在实施热塑体膜固定期间,需要操作医师利用专业性、勺型枕头,以免患者头部发生移动,为避免皮肤过度牵拉,需要在患者仰卧后叮嘱其举起双手;并需要做好双重标记,能够进一步提升固定效果,提升放射治疗精准性;同时热塑体膜固定技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如摆位时间长,多数患者对严格控制的体位可表现为固定技术不耐受,特别对于较消瘦的患者而言,热塑体膜固定质量较差,可影响放射治疗精确性。

综上,在对胸腹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与胸腹膜真空袋固定技术相比,热塑体膜固定技术可减少体位摆位误差,且可控制因呼吸运动引起的体位摆位误差,有利于保证患者摆位及放射治疗精准性。

猜你喜欢
放射治疗体位腹部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初产顺产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法与分娩减痛法的应用价值研究
系列性科普
肺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的效果及肺功能指标评估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