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周边绿化与城市景观的融合
——以厦门地铁一号线景观恢复项目为例

2020-11-28 09:30梁文莲
绿色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集美站点绿化

梁文莲

(厦门山都生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1 工程概况

厦门市地铁1号线线路总体呈南北走向,连接了思明区、湖里区和集美区,是由厦门本岛向北辐射形成跨海快速连接通道的骨干线路,全线总长30.3 km,共计24个站点,除厦门北站的地铁出入口在建筑内部外,其余均与地面交通和绿化有交织。在笔者所负责的岛外段10个站点中,仅集美学村站属于地上高架站点,其余均为地下站点。地铁工程的修建过程漫长,往往给城市的景观环境和市政交通带来极大的破坏和改变,故而从提升厦门城市形象的角度出发,需要更加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合理地结合地铁出入口进行城市用地更新,修复和完善交通及绿地,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2 前期调研与恢复方案思路分析

在设计之初,调研了福州、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多个大城市地铁站周边景观设计,综合多个成功站点研究发现,由于地铁属于城市现代化的产物,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动脉和快速公交的主要骨架,受快进快出需求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多采用现代的景观设计方法,出入口广场的铺装纹理宜简洁大方,硬质景观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导行设计,注重出入口地标性精神堡垒的设计,注重步行和非机动车的舒适安全环境设计。

地铁出站口及周边的景观设计基本属于街景研究的范畴。地铁出入口对于激活城市街道活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出入口是城市地面与地下交通的转换节点,也是景观设计的起点[1]。地铁周边景观绿化的恢复首先主要需照顾引入和疏散人流这一功能,所以出入口广场的设计是重中之重,根据乘客的出行习惯,非机动车停放点和P&R停车场最好距离地铁出站口尽可能地近;其次是人们在地铁出站口附近的使用需求,应该有一些节点小场地,宜设置一些坐凳、廊架等满足乘客短暂等待朋友、与人交谈等的社交需求,此外由于地铁出入口给街道带来的人流量,还应当安排一些节点小广场作为街头艺人的表演点、夜间摊点或者临时性的活动场地,所以此次地铁景观恢复的设计内容包含:站点出入口广场、非机动车停靠点、绿化景观和其他服务设施四大部分。站点出入口广场的设计内容主要是广场的铺装形式,非机动车停靠点主要涉及有无车棚及停靠点位置的问题,绿化景观主要要从城市生态方面入手,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进行植物栽植,其他服务设施则包含了标识系统、垃圾桶、灯具、坐凳、廊架、浇灌系统、树池篦子等。

笔者所设计的10个站点均在岛外段集美区,集美即“集天下之大美”,学村历史的映衬、温情侨乡的底蕴、古迹民俗的传承、活力澎湃的新城,都是集美之美所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人文魅力。集美区是被誉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是福建省重点侨乡。集美旧城和新城均有大量的嘉庚风格建筑,与别处不同的是,集美的“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建筑基本采用大量鲜明的红砖和浅灰色花岗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厦门市地铁1号线地铁出入口古厝式设计与集美区整体嘉庚风格的城市环境相融合。本次地铁1号线景观恢复的设计主题是“坐着地铁去旅行”,虽然地铁一号线只有集美学村站这一集美区起始站点是高架站点,但从岛内高崎站到集美学村站以及从集美学村站到园博园站的区间段,也是一种城市景观,这种景观既有静态也有动态。“静态”是指高架区间段本身形成所在区域的一道风景线。“动态”是指人们乘坐地铁欣赏城市,可以看到海景和集美学村一大片嘉庚建筑群。地铁高架成为一个欣赏沿途风景的平台,这就是乘着地铁去旅行的初衷。实际上景观规划设计是通过利用沿途各站点被破坏的1~5万m2的破坏范围恢复和营。造TOD小公园,串联出风景优美的集美旅游公共交通主干线,寓意着坐着地铁从任何一个站下车出来都是风景优美的旅行地的意思。

从集美学村站到岩内北广场站,依次经过旧城印象区、新城商业区、嘉庚文化区、新城生活区和交通枢纽区5个区域,色彩是城市视觉形象中最重要的部分,许多的色彩实验证明,在正常状态下观察物体时,首先引起视觉反应的就是色彩,其次才是形状、质感等[2,3]。为了与各个区的城市景观相协调,本次规划策略以城市色彩为切入点,依据色彩分析及各站点周边建筑风貌等,将10个站点分为嘉庚风格和现代风格两种风格,相应的铺装和景观加剧设计服从风格规划需求。嘉庚风格以砖红、米黄、白色为主,现代风格以黑、灰、银色为主。其中为嘉庚风格的有集美学村站、集美中心站、诚毅广场站、软件园站、天水路站,现代风格的有园博园站、杏林村站、杏锦路站、集美大道站、岩内北广场站。设计根据两种风格对前面所讲的附属设施如标识系统、垃圾桶、坐凳、护路石、灯光广告、灯具甚至廊架进行了特殊设计,尽可能满足风格需求,从而使整体的城市景观风格协调统一。

3 绿化与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

在本次设计过程中笔者秉持的设计原则主要有4个方面。

(1)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行为习惯,合理布置集散空间、人行通道、休憩设施;重视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将无障碍设计作为整个方案设计的一个重点,体现设计的人文关怀。

(2)功能优先:地铁出入口以满足人流快速集散、便捷换乘为第一目标,使其在功能上最优化。

(3)生态先行:因地制宜的布置场地,减少挖填;以场地修复为主,对未来规划有建筑的地块,选择易移植、易成活的植物进行简易绿化[4]。将设计的重点放在街道退线绿化范围内,在有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设计下凹式绿地,消纳雨水。

(4)地域特色:结合厦门、闽南、集美的文化特征,利用地铁的相关元素,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小品,使1号线站点景观更具识别性。在极具现代感的几何体与线条中融入区域闽南红砖等人文元素和轨道标志等地铁元素,使地铁站点景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5~7]。

4 绿化与景观恢复设计策略

绿化是街道景观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设计前应尽可能明确各站点多次施工围挡的最大破坏范围,并且对各站点周边长势良好的树种做好详细的记录,以便植物品种选择。地铁出站口广场原本平凡而单调,但增加上软质景观,就能对广场起到了强化和补充作用,尤其是集美学村这一地上站点,因站点前后都存在高架区间段,大量的硬质桥墩容易形成视觉污染,更需要植物柔化城市景观。在地铁1号线的绿化设计中主要采用的是以下五个策略。

(1)乡土策略:选择已融入厦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乡土树种,例如:凤凰木、小叶榕、三角梅、火焰木、秋枫、风铃木、小叶榄仁等,因其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更能适应复杂的街道环境[8]。

(2)香化策略:在植物的布局上,不仅要考虑从视觉上的效果,也要考虑嗅觉上的效果,让城市充满芳香,着眼于选择“花香四溢”的绿化植物,例如四季桂、九里香、栀子花等。

(3)彩化策略:花乔、花灌、彩叶植物及鲜花高低错落,异彩纷呈。在妆点城市街道的同时,让线性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更添诗情画意。例如紫薇、三角梅、鸡蛋花、龙船花、紫花翠芦莉等。

(4)功能策略:根据功能需求来进行植物设计,充分发挥不同品种、不同类型植物的绿化和景观功能。

(5)阶段性策略:在基地周边建设不完善或基地周边建设较为完善区域,其地铁综合体正在施工中的地块,采用近期简易绿化处理的阶段性策略[9]。

此外,岛外风亭均为低风亭,高度均在1.2 m以内。由于风亭顶面是网状结构,靠近风亭的人们很可能往里投递杂物,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低风亭外至少3 m以上必须进行多层绿篱密集围合,以避免引起乘客和周边居民的好奇而靠近风亭[10]。本次设计以风亭为中心,向外做成两级种植池,根据植物配置需要种植黄心梅、黄金榕、胡椒木、红叶石楠等常绿植物。

5 结语

地铁影响着城市人群每天的生活出行,是居民重要的出行工具。受到城市交通特征的影响,城市地铁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动脉,完善了城市多层次公共交通的结构,拉近了城市的时空距离。地铁站的选址以及地面交通集散衔接都是需协调搭配的。集美学村站的建筑选址在综合性考量上有所欠缺,造成其景观低质具有不可调和的硬伤。应在地铁的规划设计之初让景观专业一并参与,以确保地铁建成后,城市景观协调统一,交通功能衔接流畅。

地铁交通及沿线的绿化景观设计需建立在对城市区段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的充分理解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景观格局构建的,植物的种植规划设计,既要展现前卫的生态设计理念,也要尽可能选择周边已种植的长势良好的乡土树种,以利于后期的养护管理,从而达到绿色生态文化和地铁TOD快速交通景观功能优化及城市文化渗透相融合的目的,从而使这些TOD小游园完善了城市的绿地系统,使城市地铁景观长期、良性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集美站点绿化
朱屺瞻《绿化都市》
每月新词
以“夏季百日攻坚”推进远教工作拓展提升
不朽的丰碑之集美解放纪念碑
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示范站点评比活动
中国艺术家获2016集美·阿尔勒发现奖
我爱绿化
怕被人认出
集美之美 美如其名
先进站点应与落后站点开展结对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