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习近平关于中医药文化重要论述对高等中医药 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2020-11-28 23:44薛文雯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医药总书记院校

薛文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的伟大创造和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融入“治未病”“标本兼治”“整体观”等中医药的核心思想。习近平关于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助推中医药事业繁荣的行动指引和根本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文化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思想内涵,对做好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党深化中医药工作规律认识的理论革新的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中医药是否具有科学性、为什么要发展中医药、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等一系列新形势下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我们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标定了历史方位、做出了战略谋划、指明了方向路径。

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的学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刻领悟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观点。

(一)“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指的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思想不仅是一种防病养生思想,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长江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好长江之病还是用老中医的办法,追根溯源、分类施策。开展生态大普查,系统梳理隐患和风险,对母亲河做一个大体检。祛风驱寒、舒筋活血、通络经脉,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治未病倡导一种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和理念,具体表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瘥防复三个方面。中医学认为,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健康的生活、起居、饮食、运动等方式,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积极消除致病因素,即未病先防;在疾病发生初期,要采取措施,早诊断、早治疗,止病于初始,避免其由浅入深、加重和传变,即既病防变;当疾病好转或痊愈时,要维持和巩固身体的阴阳平衡,预防疾病复发,即病瘥防复。

(二)“标本兼治”理念

《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病有标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是中医学重要的治病法则之一,是指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强调治病必求其本,病情严重应该先治疗病症;病情不严重,就要找到病因,从源头进行遏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标本兼治”是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他表示,全党同志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中医学所说的“标本兼治”,与哲学中的辩证法相通,指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主次关系。治疗时要辨明标本,分清矛盾的主次,急性症状要优先诊治,病症慢缓时要以解决根本为治疗原则,病情稳定后还要进行巩固以防复发。

(三)“整体”观念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阐述人与大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医学中的整体观既可用于临床治疗,也可用于治国理政。“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地区安全问题,又要统筹谋划如何应对各类潜在的安全威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体现出高瞻远瞩的整体观和敏锐的洞察力。

整体观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中医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贯穿于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中医学把人体的各部分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外部环境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1]由于局部疾病常常是整体病变的反映,故在治疗局部疾病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从整体出发,在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担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重要使命,是未来中医药事业振兴强大的主力军,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永葆思想上的积极性和先进性尤为重要。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但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持续推进,网络和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受到一些不切实际的观点和评论的影响,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思想问题。

(一)对中医药缺乏文化自信

中医药学是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中国传统医学,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都是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氛围里成长的,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对中医思维方式也不熟悉。再加上中医药理论哲理性比较强,以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对有些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导致其对所学专业感到困惑。此外,19世纪以来在西学东进的冲击下,轻视中医药的现象层出不穷,中医药学多次遭遇被质疑、被取消或被废止的厄运。从民国初期一系列废除中医的案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造旧医”,再到2006年沸沸扬扬的“中医存废之争”,对中医的错误认识并未被时间冲淡,批判中医、取消中医的声音依旧存在,中医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这些偏见和质疑或多或少对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产生影响,造成他们对中医药文化提出质疑,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缺乏信心。

(二)对中医药的认知和定位存在偏差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中医伪科学论”和“中医无所不能论”,这两种说法对中医认知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缺乏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中医,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医药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存在一些偏见。此外,对中医药发展的未来之路也模糊不清,是科学化自主创新?或是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化?还是中医和西医并施等问题都困扰着中医药学子,导致他们对中医药的探究欲和认知程度低,对发展和传承中医药的责任感不强。

(三)对中医药未来发展信心不足

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普遍对中医药发展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但有部分学生认为中医药发展前景一般,甚至希望渺茫,他们认为中医药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足,业内人员水平良莠不齐。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中医药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同时还存在中医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偏低、中医人才“后继乏术”等问题;在一些高等中医药院校内还存在中医教育内容西化、中医药基础教育薄弱等问题,导致中医药学生认为中医药事业未来发展困难重重,信心不足。

三、习近平关于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论述对高等中医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解疑释惑,确立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习近平同志曾在多个场合对中医药进行高度评价,他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虽然不长,却体现了对中医药的科学定位、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有利于坚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学好中医的理想和信念。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儒、道、释三家是主体架构,此外还有墨家、法家、农家、兵家等,还有渗透在各家之中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生根于中国传统哲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吸收了中国古代天文、地利、人事等知识,逐步融汇了道、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在实践运用中凝练其独特的思想内涵,进而辐射到中华文化的其他领域,至今依然保留着中华文明的基本理论和核心理念。屠呦呦从我国传统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灵感与启发,应用现代科技从中药材中提取了青蒿素,开启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并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原创思维和深邃的哲学智慧,如“天人合一整体观”“未病先防未病观”“辨证施治治疗观”“三因制宜观”等。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检验和实践,在弘扬中华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上发挥着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学的科学定位和充分肯定,有利于增强中医学子对中医药的自信感和成就感,激发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对传统中医药的文化认同和学习兴趣,坚定他们对中医药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精神鼓舞,激励前进步伐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出发,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作了全面部署。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确定了我国中医药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明确“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是中医药发展迎来的天时。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同40多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这张亮丽的中华文化名片沿着“一带一路”推送,登上世界的舞台;同时,我国各地也在积极推动中医药发展振兴,探索制定所在省的中医药发展规划。这是中医药发展迎来的地利。

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民间郎中”到“赤脚医生”,中医药为中华儿女提供了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中医药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老百姓对中医药感情深厚,大家相信中医药、喜欢中医药、热爱中医药,中医药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渗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事业呈现一片向好的趋势。这是中医药发展迎来的人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3]当前,中医药的发展迎来振兴的大好机遇。发挥中医药的多元价值,对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盘活全局”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关于中医药发展机遇的思想给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以巨大的精神鼓舞,激励广大中医药学子坚定中医药理想信念,不断前进。

(三)把握初心,指明奋斗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论述为中医药学子指明了奋斗方向。作为高等中医院校的学子要牢牢把握初心,勇担使命,与祖国同奋进,从自身出发,为中国人民谋健康,为中华医药谋复兴,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一是要继承好中医药。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药学的根本,要想继承和发展好中医药,理论基础要牢固,继承好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并学习历代中医名家在实践临床上的经验,将中医的“简便廉验”“辨证施治”“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特色优势继承下来,避免用一些貌同实异的所谓现代理论来曲解、歪解中医学,而要以中医学的原始基本理论和内涵为目标进行全面继承。

二是要发展好中医药。继承的目的是创新,要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新,这也是发展好中医药的关键。此外,中医是文化,西医是科学;中医注重经验而西医注重理论,中医注重平衡而西医注重对抗等,可以说中医和西医的文化体系、思维方式、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4]中医的创新如果一味照搬西医的模式,不可避免会破坏中医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只有坚持中医本身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进行一定的科学创新,才可以发展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中医药学,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三是要利用好中医药。中医药学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我们要在多方面、多领域地进行科学利用。利用好中医药,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卫生资源优势、经济资源优势、科技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以及生态资源优势。挖掘利用好中医药资源,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四)明确使命,激扬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需要新一代的青年人来接力、来承担、来发强。从某种程度上看,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是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和振兴的主力军。弘扬中医国粹、传承中医文化,实现中医药的伟大复兴、建设健康中国是所有中医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形势把握客观准确而又全面,同时也是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思想激励。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学子,要牢牢把握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顺势而上、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挖掘自身的潜力推动中医药发展取得新突破和新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目标的思想有利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价值认知和认同,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使命和担当,提升对中国梦的践行能力。对广大中医药学子来说,就是将自己的中医梦融入到伟大中国的健康梦中,用青春书写中医篇章,用实干助力中医梦想,在复兴中医药文化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开始驶入快车道,广大中医药学子要抓住当下中医药发展的大好机遇,增强民族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不忘初心、不畏挫折、持续创新,勇攀医学高峰,在实现全国人民的健康梦中发挥自己的智慧才干,在促进全人类的健康福祉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中医药总书记院校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