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0-11-28 07:42公维林
学周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公维林

摘 要: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如何讓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需要教育工作者努力寻找正确的渗透方法。对于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来说,不论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都应当加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3-01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3.054

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拥有很多灿烂光辉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同一轮皓月,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身边涌现出大量的信息,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新的知识。现代化的浪潮涌向学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很多危机。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学生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少之又少,导致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锤炼过程中没有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使得学生在精神品德方面出现了文化的流失。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语文学科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归属感,让他们拥有更强的民族凝聚力,不断迸发出自身的潜力,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立足教材,丰富内容,激发兴趣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立足基本的语文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使得教材能够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加入传统文化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语文学习的内涵。教师要合理开发和不断丰富拓展教材的内容,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不能只一味注重教材的工具性,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教材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人文性。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精华之作,因此教师要学会提炼。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思想的光芒,是作者智慧与思想的结晶,体现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思考,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美感,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挖掘教材中的古诗文,能够带领学生进入古人所创造的意境中,了解他们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自主评价和阅读,能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教师要学会渲染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古诗文的美感,使学生能够受到深刻的感染。同时,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让学生能够受到这种美感的影响,根据文章的创作背景,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声吟诵古诗文,让学生在朗诵以及品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创设古诗文所营造的意境,使学生在这种意境中,思想情感得到充分的熏陶。很多古诗词都是作者在表达自己当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或是对于一些社会黑暗现实的无情揭露,或是受到不公正待遇之后情感的宣泄,等等。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蕴含着浓烈的爱国情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蕴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蕴含着朋友之间的真情厚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和人生感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平静淡然的心境;“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表现出一种人生的快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现出人生的惊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表现出美好的生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表现出童真童趣……这些思想情感都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感悟,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虽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接触到社会中的一些人和事,但是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并通过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学生能够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要更新初中语文教学理念,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渗透传统文化

(一)新时代,新要求,新思想,新观念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突破。改革的过程就是对于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和完善。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展现出自身的主动性,同时也要迸发出强烈的创造性,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进行交流与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进行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要抛弃陈旧的教学理念,不断突破自己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示出来。同时,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对审美品位、道德人格、人生目标等,都能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提高。

(二)教师不断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文化的渗透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样,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对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给学生带来视觉感官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灵的一种陶冶。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教师借助现代传媒技术,通过不断发展的技术和方法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同时,要借助现代传媒技术,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对于信息资源的接受能力,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断提高。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课文教师可以先对其历史背景进行简单的介绍,进行课本知识内容的铺垫,并借助视频和音频为学生播放一些片段,使得教师的讲授内容更加具有感染力。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进行集体诵读的时候,利用音乐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震撼。同时,也让学生能够领悟课文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品德,为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及人生追求目标的树立奠定基础。同时,现代传媒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之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这些丰富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古人的智慧和精神,同时也让自身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不断的学习,让传统文化深刻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让他们学习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德,最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并将其不断地传承下去。

三、丰富课外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语文技能的培养是无法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目的的,要想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进行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发一系列丰富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能够让语文学习更加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之中。

第一,可以充分开发并利用本土丰富的节日文化,通過一些节日活动,让学生对于传统节日产生兴趣,自觉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第二,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成立一些传统文化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组员之间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定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这类节目组织班级活动,让语文学习和传承文化相互融合,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目的,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凝聚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情感。

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运用多种方式不断丰富和提升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

总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提高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宣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同时让他们产生责任感,从而明白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此,不仅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四、结语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孕育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容体现在初中语文教材的方方面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古诗文教学中,这不仅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3(28).

[2]赖鸿英.精选深挖,有效渗透——也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6(58).

[3]于春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J].才智,2016(25).

猜你喜欢
渗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