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概念化的角度看外宣翻译中的“死译”问题

2020-11-28 13:28许静
文存阅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解决办法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为了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需要进行大量的对外宣传,在此过程中,外宣翻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译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很难准确无误地把中国的文化传达给外国人,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死译”现象。本文试图从文化概念化的角度,分析外宣翻译中出现“死译”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文化概念化;外宣翻譯;死译;解决办法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把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使世界人民对中国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弘扬我国文化,为中国树立良好的世界形象以及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看来,外宣翻译在传播中国文化,筑造各国间沟通桥梁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对外宣材料的翻译涉及到对本土文化的描述和评价,因此外宣翻译活动带有明显的文化特性,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二、外宣翻译的定义

简单来说,外宣翻译就是用他国语言将国内的对外宣传材料翻译出来。外宣翻译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宣翻译几乎包含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的与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等实用文体的翻译。简而言之,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受众对象的交际活动。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外宣翻译一般被译为“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三、文化概念化

(一)文化

正如给“语言”这一词汇下定义一样,要给“文化”这一抽象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并让所有人信服的定义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二)文化概念化

文化概念化意指在一个文化族群中,成员通过较长时间的经验交流与积累,形成各自的思维与行为。具体说来,文化概念化就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长期密集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对特定图式的认知模式和概念体系。例如,在美式英语中, “婚姻”被概念化为“旅程 (journey) ”, 因此美国人经常有这样的表达“We have reached a crossroad in our relationship”。(王金巴,2013)。

由于文化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依附于文化的概念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概念化会随着新型文化的侵入而得以拓展和延伸,会随着文化象征意义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某些概念和认知模式甚至会因为一些事物的消失而永远绝迹。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因此其认知模式和概念体系千差万别,这就给外宣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外宣翻译的“死译”问题及其成因

(一)外宣翻译中的“死译”问题

在使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时,虽然双方使用的是相同的语言,但是由于双方的文化概念体系不同,因此交际存在一定的障碍。进行外宣翻译时也是如此。在进行外宣翻译过程中,由于误以为对方与自己具有同样的文化概念体系,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翻译,即所谓“死译”。“死译”是指逐字逐句堆砌式的翻译,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导致语句不通,错误百出,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因此也无法获得预期的翻译效果。如,“豆腐渣工程”被翻译成“beancurd residue project”,“小心滑倒”被翻译成“Carefully slide”等。外宣翻译中的死译现象不仅影响国外人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不利于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而且浪费了译者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应该严厉杜绝。

(二)成因

1.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翻译出好的译文,就需要了解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并对文化差异保持敏感性。由于文化差异,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说,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头脑中会产生不同的映射。中西方对颜色词的态度存在差异,例如,“红色”对中国人来说代表吉祥和幸运,但是在外国人看来,它并没有这样的含义,有的中国译者将表达嫉妒别人的“眼红了”译为“become red-eyed”, 而实际上这里的“眼红”是jealous的意思。再如,有人把“龙头企业”翻译成“dragon-head enterprise”,英语中dragon是凶恶代表不祥的动物,这样的译文必然会令英语受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文化空缺是指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事物或概念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相对应的事物或概念来代替的现象。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随时都有新事物和新理念出现,因此,文化空缺也成为外宣翻译的一大障碍。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空缺涉及政治、经济、传统文化,新生词等各个方面,直接造成了翻译障碍。如果不考虑文化空缺现象而死板硬套地进行外宣翻译, 就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译文。比如有人把“宽带网络”译成“broad-tape network”,把中国一道经典的川菜“夫妻肺片”翻译成“lungs of husband and wife”,这个译文恐怕会让英语受众吓一大跳。再如,中国人打招呼通常会说“吃了吗”,随着时间的变化,“吃了吗”逐渐演变成一种套话,成了人们开启话题的问候语,因此将“吃了吗”这种打招呼方式就成了文化空缺,将其翻译成“Have you eaten?”就不合适。

2.译者自身素质的限制

外宣翻译中的许多问题是由于文化差异等客观因素造成的,然而,翻译人员作为进行外宣翻译工作的主体,其翻译水平和文化素养也对外宣翻译质量的高低有重要的影响。由于译者水平的限制,对文化认识不足或语言掌握度不够高,也会导致出现“死译”的现象。例如,某旅游景点的标识语“临壁怀古”被翻译成“Huaigu, near wall”,一半音译,一半意译,让人啼笑皆非,不利于景点的宣传和介绍。

五、解决办法

(一)加深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目前国内的外宣翻译大多数采用中式思维,用中国的表达方式来翻译中国的东西,不注意习俗的转换,不考虑外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这种翻译方法导致外国人不能很好地理解译文,因此难以达到预想的宣传效果。要想外宣翻译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必须提高译者的文化素养,加强其对文化差异的重视度,用外国人可以接受并理解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二)提高译者素质

首先,外宣翻译工作者应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这是基本前提。然而,要想提高外宣翻译质量,不应该只停留在纠正单词的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等“低级错误”的层面上,而要从更深层次上解决问题,即了解汉英民族的语用修辞习惯和差异,拓寬自己的知识面,站在英语读者的角度,尽可能使用外国人能接受的地道的表达方式。此外,从事外宣翻译的翻译工作者还要时刻铭记并遵守所谓的 “外宣三贴近”原则,第一是译文要贴近我国实际的发展情况,第二是译文要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 第三是译文要贴近外国受众的表达方式和思考方式。

结语

同一般文本的翻译一样,表面看来,外宣翻译是将对外宣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展示给别人看,然而,外宣翻译要想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译者必须对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每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认知模式和概念体系,因此,要在了解文化概念化及其对外宣翻译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加深译者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对外宣传翻译更加准确、规范和地道,真正发挥外宣的窗口和媒介作用,真正实现对外宣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兴文,张健. 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 中国外语,2013,03:100-104.

[2]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 中国翻译,2004,06:29-30.

[3]李恒,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中的文化反思——《文化概念化和语言:理论框架与应用》评介,国外社会科学,2012.

[4]刘春阳. 谈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J]. 外语学刊,2013,01:117-121.

作者简介:许静,女,汉族,河南新郑人,硕士研究生,文学硕士,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教师,助教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解决办法
施工企业加强市场开发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办法
水轮机转轮体活塞孔误差分析及解决办法
Which Is Important?
规范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
逃出牢笼的袋鼠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析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浅析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浅谈建筑外墙保温相关问题
解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