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生活:“后疫情时代”的新劳动教育探索

2020-11-28 07:51冯林军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冯林军

摘要:疫情来袭的“超长版假期”引发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生居家生活的思考。劳动是最好的生活,劳动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必要途径。厘清近阶段国家对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设计螺旋上升的劳动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开发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对突显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至关重要。

关键词:根植生活;后疫情时代;新劳动教育

2020年春,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无数人的节奏,改变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假期,也改变了学生居家学习和生活方式。对于每个家庭而言,疫情带来的紧张担忧,长期“宅家”的不自由、延期开学参加线上学习等新情况,都让家长和孩子倍感压力。

一、缘起:“超长版寒假”引发的思考

疫情期间,我校在1~6年级中各抽取100名学生,做了在线调查问卷,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现象。

(一)缺乏时间规划

没有了学校的作息约束,大多数学生在假期里缺乏时间意识,行为懒散。普遍是睡懒觉、看电视、玩游戏,偶尔看点书、做点作业。尤其是假期延长后,学生思想放松,作息时间不规律。虽然有在线学习,但是听课效果不佳,部分学生显得很忙乱。

(二)沉迷电子产品

调查中,经常玩手机、Pad、电脑的学生占到六成以上,主要是玩游戏或上网聊天,还有部分学生整天守着电视机收看节目。他们往往把家长的话当作“耳边风”,亲子关系紧张。“停课不停学,延期不延教”通知出台之后,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因此更加沉溺网络,影响视力,难以管束。

(三)缺少生活技能

调查显示,假期中能帮助父母做些简单家务的学生不到30%,能做的也大都是扫地、洗碗、擦桌子或整理房间等基础劳动内容,大部分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疫情来临之后,外出受到限制,有的家庭经常以方便食品充饥,或者直接省略了早餐;还有的家庭缺乏常识,酒精和84消毒液混合使用,或在家大面积使用酒精消毒,造成不良后果。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整个人生就是思想与劳动,劳动虽然是无闻的、平凡的,却是不能间断的。”这场新冠疫情使我们拥有了“史上超长假期”,这段不寻常的“宅家”日子,更让我们体会到居家生活劳动的重要性。人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劳动,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劳动的淬炼,劳动是一切美好幸福生活的基础和源泉,教育者要根植生活,以劳育人。

二、明晰:近阶段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

2019年,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在疫情期间居家生活学习建议中也指出:学生要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帮助家长减轻负担。

疫情期间,各级各类教育部门提出的学生居家学习中,都有涉及劳动教育方面的内容。浙江省教研室在学生居家生活十条建议中提出:根据学生年龄不同,适当开展项目式实践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防、自护能力。例如,学烧一个菜、做一个小玩具、帮大人做一件事等。

由此可见,劳动在居家生活中的重要性,是教育之所以真实有效发生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三、行动:后疫时代的新劳动教育实践

劳动是最好的生活教育。对于身心正在成长的小学生,劳动不仅能够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够增强其个体独立性、奋斗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分层设计,劳动教育内容螺旋上升

1.立足《道德与法治》教材,“阶梯式”规划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渗透了劳动教育。我校教师通过梳理1~3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寻找劳动教育内容,形成阶梯式列表(见表1)。

从此表中不难看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的劳动内容,基本以简单的整理、打扫等家务活和日常种植劳动为主,并融入对劳动者的尊重、爱护劳动成果方面的教育。这样的系统梳理,有助于我们规划各年级的劳动教育侧重点。

2.紧扣年龄特点,“渐进式”达标

《意见》指出,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勞动,体会到劳动光荣。

按照小学生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我校将各年级的劳动内容对照需要掌握的劳动能力目标,循序渐进,形成序列(见表2)。

3.依据学生特长,“自助式”选择

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不相同,每个家庭也都各有特点。因此在上表的基础上,我们列出“自助菜单式”劳动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促使他们自发、自愿参与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手脑并用,从中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见表3)。

(二)多方联动,劳动教育实践内涵丰富

《意见》“强化综合实施”原则中指出,要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1.在德育活动中渗透

学校要发挥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我校德育处利用升旗仪式、晨会、班队会等,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每班开辟“植物角”、设立校园“红领巾劳动实践岗”和志愿服务队等,将日常活动贯穿于学生校园生活始终。

一是抓牢节假日契机。每逢节假日,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引导学生替父母分担家里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一项有意义的劳动,使学生把劳动融入生活,并成为其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二是举办“劳动技能节”。学校开展“自我服务技能大比拼”活动,举办一年一度的“劳动技能节”,为学生提供参与评价、成果展示的平台。在技能节上,开设自制美食义卖场,从各种美食的制作、包装、定价到销售、结算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三是开展校园劳动“吉尼斯”活动。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校园吉尼斯活动贯穿整个学期,展示学生劳动技能成果,分年级进行技能过关和技能比拼,每个学生参加集体项目,也参加自主项目。同时,分年级、分项目进行校园吉尼斯挑战,评选出各项劳动“吉尼斯达人”。

2.在家庭生活中落实

《意见》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

平时,学校利用钉钉中的打卡程序,开展“每日劳动”打卡,坚持21天为一个周期。鼓励学生在家勤做家务,人人争做劳动小能手,使每天劳动10分钟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寒暑假是孩子参与劳动的最佳时机,学校分层布置家庭劳动实践作业,让家长来评价孩子的劳动情况,进行“家务小达人”评选。此外,还利用班级群,在线上进行劳动成果“云分享”。比如,开展“晒晒我的菜肴、教你动手做美食、秀出我的小手工、创意DIY”等活动,营造良好劳动氛围,引导孩子感受劳动的乐趣。

3.在社会基地中融合

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融合基地研学活动,如奥多奇行知教育基地、金稼园生态农庄、巧克力小镇等,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研学课程。学生通过采摘棉花、挖番薯、种油菜、编草绳等活动,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与幸福,这是他们在课堂中所学不到的。利用“红领巾果园”进行农作物种植,组织学生到“开心农场”参观;带领学生造访科普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作比赛,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以项目式研究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潜能。学校周边有幼儿园、社区、少年宫、老年公寓等,充分挖掘其中的资源,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起到“劳动育人”的效果。

四、效果:劳动教育课程新范式

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劳动资源,学校构建起内容丰富、序列递进的劳动课程,研究儿童特点、能力、水平,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

(一)“普适+个性”教材,彰显特色

《意见》明确指出,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一方面,我们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分年段、分项目、分目标每周1课时进行集体性的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人人参与,以使各年龄段的学生都能达到必备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开展以“生活与劳动”为主题的拓展性课程,此类为个性选择课程。例如,美食课程,手工、编织、衍纸课程,多肉培植课程,STEM课程,等等,多角度进行劳动教育。同时,研发“劳动,让生活更美好”为主旨的特色家政课程,分别从家务整理、物品洗刷、厨艺体验等方面选取24项生活技能,编写低、中、高三册校本教材,供教师们选用。

(二)“走班+跨界”教学,灵活机动

普适性的劳动教育教学,采用教师走班的形式,结合校本教材,每个教师承担一两个主题,在各自年级内进行走班教学,使劳动技能指导更具体、更细致。同时,我校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和劳动内容,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供教师教学参考;编写劳动实践活动册,供学生记录、评价。

开展“主题活动式”的跨界劳动实践教育。各学科跨界教学,如“春分时节纸鸢飞”活动,语文课上学习放风筝的古诗、散文;科学课上观察春分节气的特点,研究放风筝的要诀;劳动课上做风筝、放风筝。

(三)“静态+动态”评价,客观全面

对于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评价,我校采用“静态+動态”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有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口头评价、纸质评价,更有动态生成的个性档案袋评价。每个学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中除了有劳动课程的星级评价,还将收获一本“成长手册式”的档案袋,内含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参与劳动实践的照片、手工制作、科技作品等。有条件的班级和家庭可采用电子相册档案馆,或在班级网页、公众号上进行展示,体现学生的收获与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清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导刊,2020(4).

[2]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3).

[3]谢林燕.情到深处自然行——《道德与法治》劳动主题教学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9(3).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
论后疫情时代电视剧的创作生产
文艺界委员建言“后疫情时代”创作(关注两会)
下好“后疫情时代”的“先手棋”(观察家)
“后疫情时代”湖南乡村旅游发展创新及金融支持
后疫情时代高职学子服务于精准扶贫的方式研究
“后疫情时代”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融合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