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警惕替代性创伤

2020-11-29 06:48
政工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替代性情绪心理健康

随着从武汉地区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的心都被这肆虐的传染病牵动了。宅在家里刷屏、关注攀升的病例数、恐慌城市村庄被封、焦虑公共交通停运、烦躁群体活动被禁……人们生理、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在疫情时期,心理学上的“替代性创伤”需要高度警惕,加强防护。

一、替代性创伤的成因

替代性创伤简称VT,最初是指专业心理工作者,因为长期接触患者,受到了咨访关系的互动影响,而出现的类似病症的现象,即治疗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创伤。后来发现除了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志愿者等近距离接近灾难的人,远程看到大量图片和视频的人员也有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与个体自身素质有关。自身素质既包括身体强健也包括内心强大。从心理层面来看,容易发病的人,一种是精神压力大的人,他们身体易疲惫,吃不好睡不香,不能及时补充营养,未能缓解疲劳,易受攻击,造成免疫力不断下降;另一种是心理上的易感人群,他们特别容易受到暗示、被别人影响,喜欢人云亦云;再一种是生活中就有烦心事,他们原本自身有童年创伤,再加上不良情绪,心理就很容易被攻击变脆弱。

与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关。当下我们生活在网络高度发达,被各种信息密集包围的时代,有些媒体以操纵负面新闻关注来抓公众眼球求生存,对于重大刺激性事件的报道喜欢煽情或言过其实,引发“媒体污染”和“媒体暴力”,容易给公众带来潜移默化的替代性创伤。另外,网络平台会根据关注的信息“很贴心”地推送相关信息,不自觉地就被拽到情境中,难以抽身自拔,以至于医护人员和灾难人群在忙于治疗和怎么解决现实问题时,吃瓜群众却因为实时追踪和过度关注,足不出户就被“替代性创伤”了。

二、替代性创伤的症状

替代性创伤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饮食障碍、情绪不稳和部分生理症状。

认知方面。受影响程度较重的人,可能出现各种感觉过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判断能力下降、记忆力降低而做事效率低下,甚至频频出错。还有的基本信念发生改变,如从“我生活在安全的世界”到“危险无处不在”,从“悲惨的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到“感染病毒的事随时可能会发生”,从“我的生活是规律而有序的”到“生活中的意外根本无法预料”,等等。这些信念的改变,会导致人心理上产生失控感、不确定感,感觉自己很渺小和无能,对生活失去信心。

情绪情感方面。常见的是烦躁易怒、恐慌紧张的情绪,有人憎恨迁怒于没有做好隔离的人,有人看到别人很放松活得开心感到特别生气;还有的存在过分警觉、悲观绝望、焦虑痛苦的情绪,不断地刷屏主动搜集疫情信息,干其它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再有部分强迫症状,在过度防护中每天不断测体温,反复洗手、反复洗澡、反复消毒。

意志行为方面。做事推诿否认、退缩回避、沉默少语、逃避现实、不与人沟通、兴趣减少或缺失、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最为常见;还有一些敏感多疑,老觉得自己跟患病症状能对应上,反复找医生求证、不易信任他人;再有的有冲动行为、过分依赖、过度疲劳、过度饮酒、过度抽烟或服用各种镇静药和保健品,严重的还有自伤、自杀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行为。

生理方面。睡眠障碍,晚上睡不着,早上起得早,睡着后做噩梦;肠胃不适,出现腹胀、腹泻、便秘、口臭;躯体疼痛,常见头痛、牙痛、肩颈痛和腰背痛;呼吸困难,过度换气、上不来气或窒息感,以及肌肉紧张、体重减轻和掉头发等生理功能异常现象。

所以说疫情时期,“替代性创伤”的病人家属、医护人员、救援人员、易感人群,他们出现身心病症、削弱意志、影响情绪、瓦解信心、破坏团结等情况,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需要科学防治。

三、替代性创伤的科学应对

根据当前疫情危机给人心理带来的冲击及影响的特点,进行抗击新冠肺炎的心理干预与防护工作,应在快速反应中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

(一)从组织层面来说,着眼心理防护力量主体构成,协调宣传、卫生、安管部门和社会资源等力量,发挥联合作用,注重科学管理。具体做法是:

1.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一方面使社会公众认识到面对疫情,多数人会有恐惧和害怕情绪,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帮助公众了解科学心理学知识,掌握基本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另一方面进行新冠肺炎防控的卫生健康常识宣教,要求通风、消毒、洗手,帮助公众做到心中有数,切断导致焦虑的源头,减轻对环境的失控感及不确定感。再就是提供官方媒体的实时疫情通告和各种有效防治方法,不信谣,不传谣,避免徒增焦虑。

2.发挥心理防护专业人才队伍作用。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热线,为社会大众提供寻求专业人士帮助支持的通道。重点关注关心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员,通过心理测查了解其心理健康状态,加强心理健康的监控和筛查。针对普通群体,设立一系列以问题为导向对接不同心理服务的方案,因人、因时、因地而宜地开展个人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疏导,及时促进和维护心理健康。

3.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广泛开展各种具有心理疗愈、心理成长性质的体验式文体活动,如心理拓展活动、音乐治疗活动、舞动训练活动等,于无形中帮助大家释放压力。多组织观看积极性的宣传视频,增加战胜疫情的自信心;号召公众相信国家和党,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从个体层面来说,着眼自我防护,积极主动作为,将关口前移,使预防大于治疗。具体用好以下一些方法:

1.觉察情绪,理解并接纳情绪。适当的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确实有助于我们提高对疫情的警惕,我们不用压抑或者否认负面情绪。其实情绪问题就像大自然有白天和黑夜一样正常,要正确看待情绪问题,合理应对精神压力,规范治疗心理疾病。有心理问题并不是性格上的软弱和能力上的欠缺,羞于启齿、讳疾忌医的错误观念,会使得一般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慢慢转变成严重心理疾患。

2.使用适应性的行为,减轻疫情应激带来的紧张情绪。比如保持生活规律,跟平时一样的节奏,正常睡眠、吃饭、运动、娱乐、家务都不能缺少,还可以尝试一些自己喜欢的新娱乐。尤其要加强运动,有助于释放一种叫内啡肽的“快乐因子”,它是人体产生的天然的抗抑郁药物,既能塑造健康体魄,还能让人发自内心感到愉悦,使欢笑长相伴。另外,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最简便易行的放松好方法是聊天和谈心,能宣泄内心压力。感觉心理压力过大时,不能见面就通过电话、微信、QQ等与亲朋好友倾心地聊聊天,不要自己一个人承受,真正爱你的人希望听你倾诉、帮你解困。

3.学习更专业的身心放松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呼吸调节,最常用的是正念放松冥想,主要是做深呼吸的调整和训练。练习时可以将手放在腹腔,深深地长长地吸一口气,从鼻腔到胸腔,再到达腹腔,这样氧气和二氧化碳能进行充分地交换,然后再缓缓地慢慢地从腹腔到胸腔再从鼻腔上来,再呼出去。科学发现,这种正念冥想确实能够增加大脑左额叶的兴奋性水平,提高人的幸福感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最便捷的方法是感官调节,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各种感官(视、听、触、嗅、味)来帮助恢复平静。如有意识地去感受身体跟地面和椅子接触的感觉,感受手里拿着的物品的感觉,慢慢地喝一口水或吃一点食物并体会感官的感受等等,来获得内心的平静。

最后,我们要乐观清醒地看到,此次疫情危机“危”在引发了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人们心理造成巨大冲击;“机”在给全球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也促进了我国卫生防疫工作和心理健康建设。

猜你喜欢
替代性情绪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低素质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
关于“名角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局限——以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例
从资本论角度对文化创意品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