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基本特点

2020-11-29 14:17
军事历史 2020年3期
关键词:朱德抗日军事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实践中,朱德深刻认识到军事技术的重要作用,对军事技术普及和发展始终倾注着极大精力,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探索。他既重视军队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和作用,又强调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提出“勇敢加技术”的建军方略;既强调干部须带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军事技术,又强调提高群众科学技术、军事技术水平是干部的重要职责;既重视现有军事技术的熟练运用,又注重新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既重视弘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又主张积极学习世界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既坚持把战场缴获作为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军械军火补给的主要来源,又在各个历史时期带领创办军事工业增强自给能力;既强调科学技术、科技人才要为革命战争服务,又强调科技人才要为改善民生服务,科技人才培养要面向未来新中国建设。军事技术思想产生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战争实践基础之上,受客观的经济技术条件和战争需求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受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朱德的军事技术思想同样也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又因其革命军事活动的特殊性,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军事技术的人民性与适用性的统一

在以人、武器和编制体制为基本要素构成的军事系统中,军事技术通过各要素影响着军事整体系统效能的发挥,只有在具有相应战斗精神、足够军事知识和熟练使用武器装备技能的人的主导下,采取合理的军事战略战术,才能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军事系统的效能;同时也只有人的科技素质不断提高,才能不断推进武器装备的进步和编制体制的调整完善,从而提升军事系统的功能与效能。适应人民战争需要,重视军事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是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首要特点。人民战争是指为谋求阶级解放、反抗外来侵略或维护国家统一,组织、武装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战争。①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47 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战争的曲折过程,并随着革命斗争主要对象的改变,其任务、内容以及军事战略战术等也随之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朱德始终重视科学技术、军事技术在人民群众(主要是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等)中的普及,而且坚持革命统一战线工作,积极任用知识分子、外来工匠来发展军事技术;坚持人民兵工人民办,办好兵工为人民的兵工发展方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的工农红军战胜敌人主要依靠革命精神、强健的体魄和熟练的军事技能,三者缺一不可。与此相适应,练就坚定的革命精神、强健的体魄和熟练的军事技能,成为当时工农红军训练的重要任务。其中,革命精神的培育主要依靠政治工作的培育与塑造;强健体魄的养成主要依靠军事体育训练;熟练的军事技能主要依靠军事技术训练。红军初创之时,士兵大多数是“穿上军装的农民”。在根据地经济技术水平不发达、装备落后且主要来自战场缴获、工农武装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下,朱德主张通过专门军事技术训练,使这些入伍的雇农、贫农及中农逐步成长为武器的熟练使用者,就成为当时红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朱德强调,对于刚“穿上军装的农民”,首先必须进行政治教育以提高革命觉悟,进行军事技术训练以熟练掌握现有武器的使用技术,然后进行战术教育以知晓游击战术。其中,军事技术“应着重一些基本的东西”,包括枪支的使用、保管,刺刀的使用技巧等;“技术不但要学会,而且要学得熟练,使用得很灵活”①《朱德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818 页。。当时军事技术训练主要是射击、刺杀和投弹技术训练,并进行有条件下的步枪、机枪、大炮、通信设备的维修和使用等技术训练。与此相关,兵工生产主要是修理枪械、制造手榴弹、火药和复装子弹。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除汉奸、卖国贼外,不分阶级,不分民族,都可以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在指导思想上,积极实行人民抗日游击战争。1937年7月26日,朱德在《解放》上发表文章强调,“民为邦本,民众是抗日的主要力量,因此,要与民众更密切地联合起来”,认为“动员民众,武装民众,给民众以充分的救国抗日的自由,这是胜利的最必要的条件”。②《朱德军事文选》,第265 ~266 页。为纠正抗日战争中对游击战争的不正确理解,朱德在1938年初指出,“抗日游击战争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领土这一历史条件之下产生出来的。它的实质,是一切不愿作亡国奴的同胞为了救死求生而采取的一种最高、最广泛的斗争方式”。“抗日游击战争的定义因此应当是:抗日的大众战及民兵战。我们指明它是抗日的,以与其他的游击战争分别开来;我们指明它是大众战或民兵战,以与正规武装部队的战争分别开来。”③《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 页。为此,动员和武装人民大众抗日成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途径。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41年11月朱德指示:“在今后的一年内,我们必须在各根据地建立起有相当数量的强大民兵,并应当在不断的训练活动中使之成为自卫军中的骨干,群众游击战争的主力,正规军与游击队的有力助手。这个力量,现在是配合主力部队,坚持敌后抗战的强大支撑者,在将来是准备向敌人反攻的现成的后备兵力。”④《朱德军事文选》,第438 页。为批评党内一些人迷恋正规部队正规战和武器装备发展中的脱离抗日根据地经济技术落后的现实而侧重先进武器的倾向,朱德强调,“我们要以一切新旧武器,如刀、矛、步枪、手榴弹、地雷、土炮,尽量把民兵武装起来,并使之在不断的活动中日益壮大坚强”⑤《朱德军事文选》,第438 页。。同月,中共中央军委确定:“兵工生产的基本方针应当是修理枪械、翻造子弹,特别是大量生产手榴弹、地雷等,大量发给军队、民兵及居民,以便到处与敌斗争,以量胜质。假若对于大量生产这种群众性的、较低级、较落后的武器忽视,而集中力量于制造步枪、机枪、炮等进步武器,则将来一定会吃大亏的。”⑥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编:《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第9 页。由此,确立了切实有效的抗日装备发展政策策略。在军事实践中,他领导八路军执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实行由国内正规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深入敌后之山地、平原及河湖港汊,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这一时期,经过其艰苦的探索,改变了一些人对虽先进但脱离根据地实际经济技术水平的飞机、坦克、大炮等装备技术的追逐,由此中共中央确定了依靠根据地人民大规模生产子弹、手榴弹和地雷等普通百姓能学会制造和使用的武器技术,以支持敌后人民广泛参加的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为推翻美国扶持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以工人、农民的联盟为基础,建立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由抗日游击战争转变为国内正规战争,经过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进攻和战略追击,大量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为适应这一军事形势发展需要,在军工生产方面,集中解放区的一切人力、物力大量生产手榴弹、炸药和炮弹等武器;在军事训练中,实行广泛的官教兵、兵教官和兵教兵的练兵运动,在重视射击、刺杀和投弹技术训练的同时,更加重视炮兵技术和工兵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朱德认为勇敢加技术就是很好的战术,并指出,“技术就是会打炸弹、打机枪、打炮、放炸药、放步哨、当侦察、打坦克、打飞机,学精了就不乱来,打胜仗就更有把握”①朱德:《在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连、排、班及士兵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5月15日。。

总之,朱德提倡科学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于军人来讲,在革命战争年代,练技术、发展技术主要是服务人民大众、革命官兵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更好地帮助人民群众和官兵完成历史使命,同时,也是为战时和和平环境服务地方人民、改善人民生活的潜在使命。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提倡在政治合格的前提下,技术决定一切;抗日战争时期,他呼吁把科学与抗战救国结合起来,技术要军民两用;解放战争时期,他强调“现代的战争是要用武器来杀伤敌人”,“兵工生产就是在后方出汗打倒蒋介石”②《朱德军事文选》,第636 页。。

二、军事技术的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

近代以来,在西方军事思想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先进的理念,即“注重军事技术的应用,并把新的军事技术与新的作战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创建新的作战理论,再以新的作战理论推动和牵引军事技术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发展回路”③宁军:《近代以来西方军事思想创新的主要特点》,《中国国防报》2006年2月28日。。每当一个真正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军事技术问世后,都会在军队武器装备、编制体制、后勤保障、战略战术等方面引发一系列新的、巨大的变革,产生新的战争实践;而且随着先进武器的不断涌现,军事领域的其他变革也就向着更加高效方向迈进。密切关注军事技术发展动态,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推动军事技术进步和军事建设,成为国内外著名军事将帅治军的重要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是一支以农民为主体,且长期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磨炼成长起来的人民军队。立足于经济技术落后的现状,既重视传统落后武器的制造与使用,又重视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这是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又一特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逐步转向农村,农民出身的士兵在红军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红军的扩充,采用赤卫队和游击队、地方红军和主力红军逐步升级的办法,这是在武装割据的条件下,红军队伍发展上的一种创举。在成员构成上,“红军成分,一部是工人、农民,一部是游民无产者”④《毛泽东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 页。。另外,红军中还有来自国民党军的俘虏,而这些俘虏也大多是农民出身。这就决定了这支军队科学文化的“先天不足”,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科学技术普及的高难度。加之,频繁的战事使得军队训练缺乏和军事技术水平低的局面。在人民军队的成长过程中,为逐步改变红军军事技术落后的问题,一方面,朱德强调在经济技术落后的根据地创办修械所维修枪械,制造梭镖和弹药等;另一方面,他还瞄准未来战争需要,要求红军在技术方面必须努力学习使用新式武器的知识,并依靠战场缴获的设备和人才以及从国统区邀请专业人才开始发展枪械制造、电报技术、炮兵技术等,以便在得到新式武器时,一到手就知道如何使用。

抗日战争时期,为战胜装备优势的日军,在思想上,朱德认为:“抗日游击队一方面要使用自己现有的武器,另一方面要夺取敌人的武器来使用,我们的前途是要夺取敌人各种新型武器并且自己都会拿来使用。”①《朱德选集》,第53 页。在实践中,一方面,他积极呼吁在反法西斯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条件下,利用一切外援资源建立现代军事工业,生产步枪、机枪、掷弹筒等武器,以改善八路军、新四军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又在敌强我弱且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时存在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被敌人严密封锁和严重破坏,抗日根据地生产和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地大量建立简易兵工厂,大量生产弹药、手榴弹和地雷等简单的武器,甚至生产土枪、土炮、大刀、长矛等过时武器,千方百计地为根据地军民修造兵器弹药,武装各级抗日力量,为坚持持久抗战、消耗敌人、壮大自己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试制出了制式步枪、机关枪、迫击炮、掷弹筒等武器。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略决战的开展,人民军队作战形式由过去的游击战、运动战向运动战和阵地战转变,军事技术、军事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朱德对技术装备的作用认识更为深刻。针对国共两党武装力量的战略决战需要,充分利用战场缴获的武器装备来改善人民解放军的装备,扩建了炮兵、工兵、空军等新兵种,同时利用新解放区的经济技术资源,发展兵工生产,保证了战略决战的顺利进行。1947年12月,朱德在兵工交通会议上指出:“在我们革命战术上说来,我们就是靠人,也还要靠武器。由梭镖换步枪,由步枪换机枪,由机枪换炮。农民用梭镖就可以搞起来,你说它的作用不大?但反过来说,我们的队伍都有很好的武器,你看它的作用是不是更大?假设我们有坦克、飞机、大炮和很好的运输,你看蒋介石是不是很快被打垮!所以不要说它的作用不大。世界上一切战争,就决定于兵器的变迁。所以这个作用要看得大。……现在的战争是要用武器来杀伤敌人。”②《朱德军事文选》,第636 页。他在肯定人和现有武器装备的作用的同时,强调要高度重视先进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促进人民解放军政治建设、装备建设和军事训练、军事战术进步的有机统一。

综上,在经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军队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既要从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着眼于对手当时及以后战争中军事技术和装备的新情况,科学把握军事技术和装备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地位,并积极促进军事技术和装备的发展,这成为革命领导者必须应对的时代课题。如果无视自身经济技术落后的现实,倡导“唯武器论”或好高骛远,就容易犯“左”的错误;相反,如果仅仅局限于现实,做“一个落后的劣势武器的拜物教徒”,不重视军事技术,不努力改进根据地的经济技术,不大力提高人民军队的军事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就会犯右的错误。

三、军事技术的地位基础性和功能有限性的统一

重视武器与政治等因素密切结合以弥补军事技术的不足,是朱德军事技术思想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体现。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社会现象,自进入阶级社会后,战争便成为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因此,战争必然是战争双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集合而成的整体力量的较量。朱德从南昌起义到湘南起义、从苏区反“围剿”到万里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领导指挥了一系列战役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此实践基础上,朱德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原则,并逐步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军事理论。在对待军事技术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军事技术在军队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并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把军事技术同其他要素密切结合。

1931年7月,为了进一步加强红军建设,朱德根据古田会议精神和红军建设实践经验,发表了《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朱德认为,“军事技术的提高”是创造铁的红军的六项基本条件之一。他强调了军事技术在现代战争和军事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和红军在技术方面必须努力学习使用新式武器知识的极端重要性。为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他要求红军既要做到英勇冲锋,又要做到熟练使用现有的和可能缴获的各种武器。

1938年初,朱德在《论抗日游击战》一文中,提出战争“五要素”,即政治、经济、交通(包括地形)、人员、武器,并对战争诸要素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剖析,认为战争自身是由多种因素辩证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不能用单纯军事观点而论军事,若战争诸要素其中的一个发生变化,则战略战术也要相应地变化。其中,政治要素是一切战争的首要因素;经济因素是一切战争根本基础;人员因素是一切战争根本主导力量;武器、交通因素是一切战争的重要手段。朱德的“五要素”论,是要根据政治、经济、交通(包括地形)、人员、武器五个要素的具体条件和敌我对比,定出具体的战略战术。在方法论上,就是要善于从客观存在的战争诸要素的全面联系中把握战争,全面地了解战争要素的矛盾关系及其各方面的全部特点,并由此来制定战略战术,才能把握全局,也才能稳操胜券。关于军事技术的重要性,他批评了“唯武器论者”和“落后的劣势武器的拜物教徒”,并指出“唯武器论者的根本错误,是在他们只看见武器一个要素,而完全看不见其他要素”①《朱德选集》,第39 页。。

朱德在肯定军事技术的同时,始终将军队政治工作摆在人民军队建设的首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中所提出创造铁的红军的六个基本条件,其中确立共产党的领导、政治训练、自觉遵守铁的纪律、集中的指挥和统一的训练均与政治工作有关。对此,朱德指出,“红军的战斗力,不仅是靠军事技术的条件来决定,最主要的是靠红军的阶级政治觉悟、政治影响,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瓦解敌人的军队”②《朱德军事文选》,第71 页。。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指出,“我国的抗日民族自卫战争,究竟是弱国反抗强大的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军事技术方面我们处在劣势地位,我们用以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主要因素,乃是政治上的理直气壮和人力方面的无穷源泉。正因为如此,抗日游击战争即是抗日的大众战、民兵战,成为我们抗日自卫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争取这一战争最后胜利的主要条件之一”③《朱德选集》,第34 页。。

综上,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体现出军事技术的人民性与适用性的统一,军事技术的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军事技术的地位基础性和功能有限性的统一。朱德的军事技术思想在指导人民军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思想在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伟大进程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朱德抗日军事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抗日英雄万全策
抗日英烈马威龙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