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 谱写法治中国新篇章

2020-11-30 06:15
党员干部之友 2020年7期
关键词:民事权利民法典依法治国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的民事权利保障迎来了一个全新时代。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法典化,意味着它的基础性、集成性;这是新中国条文最多的一部法律,1260个法条,对应着细致入微的民生关切;这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7编和附则,构建起全方位的民事权利保护体系。它的颁布实施,将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幸福生活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为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宏伟蓝图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纂民法典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法典,这部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

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的制定实施。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我们党和国家曾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但因种种原因均被搁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商事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一大批民事商事法律,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砥砺奋进,开辟新的航程。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发展行稳致远,要靠民法制度调整关系、维护秩序;社会生活风清气正,需要民法制度立规明矩、激浊扬清;法治建设劈波斩浪,离不开民法制度夯实基础、与时俱进。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我们党把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程。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

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请示汇报,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民法典编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经过5年多努力,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

这部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其中的不少制度设计,不仅是我们国家,也是世界民事立法领域的首创,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法治文明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法典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遵循

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一部重要的基础性民事立法,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对于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良法善治,将发挥重大积极作用。民法典规定了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多项重要制度,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它的颁布实施,将进一步发挥民事法律制度的引领、规范、保障等功能,有力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民法典规定的各项制度为各类民商事活动提供了基本遵循,有利于充分调动民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必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民法典规定的法人、代理、物权、合同等多项制度都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规范和行为规则,它的颁布实施将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确保以法治为基础、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受法治规则调整。

民法典夯实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根基,健全和充实了民事权利种类,形成更加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完善和细化了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形成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推动以法治方式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法典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权益保障,围绕人民权益确认和保护展开,内容丰富、措施有力。它的颁布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为公民民事权利提供了全方位保护,是人权保护制度的完善,是人权保护法治化的具体体现。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以法治化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迈出的关键步伐,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提供了基础性法律保障。它的颁布实施将进一步加强国家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全面推进政府、社会、市场法治化建设,有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法治保障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全文超过10万字,大到市场交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小到个人隐私、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无所不包,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所涉及的领域贯穿每位公民的一生,无论我们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会为我们提供保障,守护我们一生。

“遗腹子”有没有继承的权利?民法典总则编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予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熊孩子几岁能“打酱油”?民法典总则编告诉我们,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标准已经从10岁调整为8岁。

暮年想修改遗嘱,却已无力前往公证处?民法典继承编增加了录像等新的遗嘱形式,公证遗嘱也不再效力优先。

……

从总则编明确规定胎儿利益保护,到继承编强调尊重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愿,再到公共维修资金使用门槛能否降低,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怎么办,违反规定饲养动物、侵占通道等引发的纠纷相关方如何担责……在民法典中,都有相应的回应。以保护民事主体权利作为主线,对公民个人权利实现从出生到身故的全面保护,是民事法律的价值归属,更是民法典的鲜明态度。

作为新时代的法典,民法典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体现时代特征。随着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隐私的边界日益模糊。试衣间可能暗藏“第三只眼”,手机被骚扰电话轰炸,照片被人肆意丑化……互联网时代,你我的权益如何更好地保护?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公民的人格权作出全方位的规范,最大限度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开创性地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明确“隐私”的定义,完善对肖像权的保护,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扩大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将对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的保护提升到新高度。

立足社会发展热点难点,聚焦百姓身边“堵点”“痛点”,民法典以立法回应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针对各界反映强烈的“霸座”“抢方向盘”现象,细化客运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及时回应“扶不扶”“救不救”“追不追”等社会关切,对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作出专门规定,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完善电子合同订立、履行规则,细化网络侵权责任……全方位保护民事权利,民法典处处彰显着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民法典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典,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有力保障。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也必将助推“中国之治”跃上更高境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征程上树起又一座法治丰碑。

猜你喜欢
民事权利民法典依法治国
民法典诞生
中国民法典,诞生!
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肚子里的宝宝享有民事权利吗
论人格权的性质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民法总则如何反映民事权利?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