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革命文物的传播策略及发展研究

2020-11-30 19:30郭晓莉
文物季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视域纪念馆文物

郭晓莉

一、新媒体视域下革命文化保护现状

1.展陈形式日趋多样化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之下,各个地方的革命纪念馆的展陈形式开始逐渐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逐渐开始应用触摸视频、桌面视窗、VR 体验以及全息投影数字沙盘等一批青少年十分喜闻乐见的陈列形式,真正把更多数字化的服务形式展现给受众,以往革命文物展示形式单一的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革命纪念馆的教育传播功能得到了更加直观的体现,新媒体时代参观者的猎奇探秘心理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能够真正通过历史事实将受众震惊以及悲愤纪念情绪充分激发出来。

2.受众互动性增强

面对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互动是文化的核心,因此各个革命纪念馆应当充分借助新媒体的手段将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方式提供给受众,保障受众的互动性得以有效提升[1]。现阶段,触摸式多媒体展示平台是各地革命纪念馆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传统讲解员同时段只能对相同内容进行讲解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规避,受众的主动选择权更加明确,受众与文物的互动性也得以有效的增强。

二、新媒体视域下革命文物的传播策略

1.多媒体交互式传播的普及

面对新媒体视域下的背景,针对革命文物传统单向直线传播模式提出了多媒体交互式传播的方式,各个地区的革命纪念馆都开始积极设置屏幕等装置,将与展陈革命文物相关的革命文物故事微视频、革命旧址短片、纪录片以及信息等进行收集,将更加多元化的资源提供给受众。多媒体交互式传播方式的普及,首先通过增加与参观者的互动性,保障受众的兴趣得以充分激发,将传统革命文化的单向传播结构进行优化与升级,真正改变以往革命文物重视墙上的历史书这一尴尬的现状,传统文物信息传播以及方式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弥补[2]。其次,多媒体交互式传播方式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革命文物的传播内容,借助革命纪念馆这种特殊的传播机构,营造一个高尚且庄严的纪念氛围,将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革命历史所制作的革命文物故事短片进行展示与放映,传统纸质图片媒介与电视媒介的传播特征得到有效的融合,以此充分保障引导受众对革命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充分激发受众的爱国主义情感。

2.网络互动传播的推进

在新媒体视域下,我国各个地方的革命纪念馆正在全力推动网络互动传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以及延安革命纪念馆等[3],作为网络用户与革命纪念馆进行互动的主要平台,革命纪念馆网站的在线互动传播与多媒体交互式传播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真实地突破了以往实体展厅的限制,充分借助网络随时随地与受众实现互动式的传播。革命纪念馆网络互动传播一方面能够大量针对一些非实地的参观者提供一些革命文物的相关文化以及历史等信息,保障受众能够更充分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研究和查阅。其次,即便观众离开了革命纪念馆也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对展陈的信息进行反馈,这种参观者与革命纪念馆之间相互的传播模式,使革命文物的拓展及传播广度得到了有效提升和延伸,革命纪念馆的影响力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现阶段,网络互动传播形式已经成为众多革命纪念馆十分青睐的一种传播方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移动传播的新路径得以开发

站在某种角度上来讲,革命纪念馆本来就是一种用立体经验来进行传达的媒介,但是参观者一旦离开了革命纪念馆,实体的革命文物消失,文物的实体性就也会相应消失[4]。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在2018年首先采用了移动传播的新路径,采用VR 革命纪念馆以及3D 虚拟景区的方式进行传播,传统传播方式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弥补。在APP 软件中专门设置的革命文物3D 复原陈列区域,通过方向键用户就可以进行操作,并且能够进行及时讲解,以往网络用户无法实现实物在场性的遗憾得到了有效的弥补,革命文物的立体式传播与展示能够真正实现,新媒体技术随时随地的特性能够被充分发挥出来。

三、新媒体视域下革命文物传播的发展

面对当下异常发达的新媒体视域,用什么形式传播革命文物才能够保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社会效益得以提升,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而新媒体视域下,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初步的解决[5]。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加速内涵传播,真正启用品牌传播和创意传播的形式,才能够真正解决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革命文物这个时代议题,才能充分保障我国革命文物所担负的特殊使命得到充分的展现,真正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

1.加速革命文物分众式内涵传播

在新媒体视域下,要真正促使革命文物的内涵传播得到有效提速,首先就要解决传播路径不同的问题,要针对受众群体的不同来对传播的内容进行界定[5]。革命文物承载着十分丰富的红色精神以及革命传统,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对于不同的人群,其所产生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诸如中学生会与自身所理解到的“坚韧不拔”等精神品质产生关联,而对创业者而言,其所理解到更多的是红色精神中所包含的“艰苦奋斗精神”。采用受众更加感兴趣的方式,制作一些与革命文物相关的视频故事,与上述的新媒体传播路径相结合,针对受众群体的不同来传播不同的革命文化内涵,真正将革命文物传播信息的途径逐渐向个人化以及定制化传播的方向进行转变,以此充分保障能够将丰富的革命文物内涵更加具体化,保障革命文物的内涵得到广泛的传播。

2.开启革命文物IP 化传播

我国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提出,当下社会要更加迫切地挖掘、阐释以及传播革命文物的价值,这一全新的工作目标也为我国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这也正标志着我国革命文物IP 政策的确立,要在此基础上对革命文物的传播工作进行再造与复兴。我们应当充分保障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能够真正将红色精神与革命传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其中还包括重大事件线索相关独一无二的故事。例如: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所收藏的各种革命文物背后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让观众更加积极主动地追随文物中所包含的伟大的抗战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一个独立的IP,采用这种IP 化的革命文物传播方式需要基于特定历史场景,并且还同时具备能够激起受众的纪念情绪,要通过这种独有的革命文物故事来具体化地反映革命传统以及红色精神,将IP 与民众进行有效连接,保障受众能够真正形成情感上的共鸣,确保IP 与大众在价值观念上的深度认同。

3.拓展创意传播

面对当下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革命文物在当下时代发展过程中创意传播的基本核心就是指能够通过不同的实践来真正实现革命文物的使命。但是,我们要怎样寻找到这种最佳的战略以及新媒体技术至关重要,要清晰的意识到并不是单纯的策划展陈新主题,或者是传播了怎样的文物新解读。面对当下的新媒体视域,要保障革命文物的传播更有创意,不单单体现在全景式、立体式地将单个革命文物进行呈现,还应当积极地将革命文物背后的典型的历史风貌以及典型的历史意义进行彰显,确保各个革命文物之间能够真正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采用体系化的方式向受众进行传播,助推革命文物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真正为革命文物发挥自身价值提供广阔的平台。

注释

[1]仓恺延《新媒体视域下革命文物的传播策略及发展研究》,《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16 期。

[2]李鑫、武冰清《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研究——评〈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4 期。

[3]洪钰翔《新媒体背景下革命纪念馆展陈现状及发展研究》,《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16 期。

[4]董海燕《论新媒体视角下传承红色文化的困境与对策——访延安革命老区》,《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3 期。

[5]郝荣《新媒体视域下党媒的传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第8 期。

猜你喜欢
视域纪念馆文物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我给文物当“医生”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文物的栖息之地
萧军纪念馆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