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0-11-30 19:30田银梅
文物季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手段受众博物馆

田银梅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职能内涵

博物馆除了对具有科学性、人文性与艺术性物品进行保管收藏外,还承担着向社会公众展示文化盛况,提供教育服务,传播精神文化的重任。因此,博物馆的功能可以分为表象与内在两个方面:表象的功能是对具有纪念价值物品的保管,侧重于对已经发生的人类历史活动的证据存留;内在功能是通过具有纪念价值事物的展示,去传承文化意识或提升精神文明,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功效,即社会教育的功能。博物馆在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过程中,需要提供与之对应的相关服务,从而达到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目的。

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人类精神需求的增长,使得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具有多样性。当前是信息化的社会,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与信息网络的结合,提升了传播速度,开拓了传播路径,例如开设博物馆网站、VR 展览应用、在线数字操纵等。其次,主流文化的相对统一,使得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内容具有确定性。博物馆展示的主题具有唯一性,内容却具多元化特点,因此,教育服务针对社会大众是定向的,内容是既定的。此外,人类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使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也具有能动性。博物馆打造的是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在教育服务过程中,个体对其传达的精神与内容受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影响,会主动赋予个人情感,从而表现出对教育服务结果的反作用意识。

二、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教育服务理念偏离,学术性降低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面向的是社会大众,重点在于根植于馆内藏品内容向人们传达精神思想或知识文化,因此,博物馆本身是具有学术价值的。而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理念发生偏离,忽略了馆藏资源的学术性挖掘,浮于表面地将教育项目花样化与形式化,没有从学术传播的方向对教育内容展开深究,从而导致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学术性大打折扣。例如在向外界提供藏品展览时,仅从藏品本身的金钱标准或形象价值进行宣传,而没有深入揭示藏品的历史底蕴或文化价值,受众无法体会到蕴含其间的学术魅力。即便部分博物馆将馆内社会教育服务作为重点开发项目,立足于受众精神文明需要与文化传播需要,深入浅出地编写与藏品内容相关的讲解词及介绍语,但是,由于没有对教育内容抽丝剥茧,没有充分将学术研究成果当成社会教育服务的主要内容,缺少了博物馆内在价值的开发与利用,最终使得博物馆的学术性在社会教育服务与宣传中逐渐削弱。

(二)社会教育服务类型趋同,差异化不强

博物馆的类型多样,如历史类、文化类、人物类与学术类,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博物馆,其社会教育服务内容均是以陈设与布展开始的。针对我国多元化的博物馆类型,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博物馆等级划分以及政府资金划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了博物馆的展陈主题与布展形式。经济发达地区,辐射范围较大,参观游客较多的博物馆,其提供的相关服务更加周详,展品陈列与布展方法相对多样,因而社会教育服务质量便会提升,反之则会下降。其共同点在于,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非发达地区,博物馆所依赖的社会教育服务手段大体一致,例如采用网上预约方式参展,推送网上博物馆展览,这些千篇一律的服务手段使当前博物馆形成了模式僵硬的迎来送往的商业化服务理念,从而导致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具有高度同一性,影响了受众在参观过程中的差异化服务感受。

(三)社会教育服务导向偏离,分众化缺失

虽然我国博物馆属于文化部统筹的事业单位,但其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就必须受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约束。而实际上,博物馆在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时,并未适应分众化的服务要求,即没有立足受众需要提供差异化的教育项目与个体化的服务手段。大多数博物馆的日常运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很少有博物馆能够自负盈亏,在此前提之下,博物馆便脱离于市场经济体系之外,不受行业竞争以及经济规律的影响,由此滋生了同质化的社会教育服务。而这种服务在利益价值作用机制下,长此以往,又会形成一种歪曲了的发展导向,从而偏离社会教育服务的初衷,出现分众化缺失现象。

(四)社会教育服务手段简单,科技化不足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主要可以分为资讯类、文化类与价值类服务手段,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资讯类服务手段为例,主要集中于以网络信息为媒介的虚拟化信息传播,例如通过电视广播、手机新闻、网络讯息、视频音效等途径进行博物馆藏品、史料与信息等内容的教育传播。相对而言,存在部分博物馆的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不足的情况,例如受到传播成本的影响,博物馆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价值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传播途径承载,而仅仅依靠自媒体的服务手段,无法吸引更多的受众,社会教育的聚集效应也不能形成。还有部分博物馆仅仅依靠传统服务方式,如在报纸上刊登与馆藏内容相关的教育文章等,落后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最终影响到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整体质量。

三、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优化策略

(一)提升学术价值,砥砺社会教育服务品质

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内涵的挖掘是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开展的基础,因此,注重学术价值的引导与创建,突出针对性的定向服务是创新博物馆社会教育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首先,加大与业内专家学者的对话交流,挖掘博物馆馆藏珍品的文化价值,并形成相应的文字载体。其次,基于受众思想态度与行为意识去强化学术的能动引导,即在高水准的学术价值研究之下,立足于来访游客的精神需要,创建文化教育中心,如利用博物馆的教育内容,开展符合主题的各种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当然,学术价值的引导还需要与之相关的出版物及专著的支撑,尤其是业界对博物馆馆藏物品的肯定,因此,聚焦于博物馆内在价值的学术开发,呈现给社会高品质的内容,从而达到社会教育服务的目的。

(二)促进多元发展,丰富社会教育服务类型

博物馆有效的社会教育需要辅以多元化的服务类型与方式,既然是服务,就应该是博物馆与受众的互动过程,因此,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类型的多元发展不仅要包括从传播者到受众的信息流动,而且也应该包括从受众到传播者的信息反馈。丰富社会教育服务类型,一方面应该加强与受众的高度互动性,注重反馈信息收集和社会教育影响,这种信息收集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受众参与基础之上,例如网络问卷调查、微博话题讨论等,从而得到一手的信息反馈,以改善博物馆的服务现状。另一方面,基于反馈信息,完善服务手段,例如故宫博物院参加《国家宝藏》的节目录制,以电视网络为媒介向大众展示藏品,并经过节目互动收集到更多的服务信息,在多元发展中改善服务手段。而对于经济、科技与市场等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可以通过其它解决途径进行优化,例如博物馆搭乘所在地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快车,将游客转化为博物馆的目标客户,并为之提供社会教育服务,如此消除市场因素带来的发展障碍。

(三)坚持服务导向,迎合社会教育市场需求

造成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导向偏离,分众化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受市场规律的影响较小,而随着2015年公布的《博物馆条例》,博物馆可以在合法运营的基础上,从事商业经营活动,从而加大了博物馆的市场参与度。在此基础之上,博物馆可以通过挖掘藏品的内涵,发展文创产品,开发衍生产品,满足市场受众的基础,从而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效果,并参与到行业的竞争中去。例如,文天祥祠开发与人物相适应的同款卡通与挂链,设计了极具正气的民族英雄形象。人物类博物馆可以开发与名人相适应的同款玩偶与挂链,历史类博物馆可以制作与教育内容相关的纪念册或相关产品,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来起到提醒或激励的目的,并形成一种精神文化动力,起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效果。此外,社会在进步,对于博物馆的泛文化传播模式,还应秉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泛文化领域形式多样,包括开发与受众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文创产品,从这方面而言,有利于迎合社会教育市场需求。但是,博物馆承载的是艺术文化或人类活动的精髓,也应该避免染上商业化竭泽而渔的开发气息。

(四)丰富服务方式,发展社会教育前沿科技

在博物馆丰富服务方式,发展社会教育前沿科技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现有的服务手段,科学组合,从而提升传播效果。例如故宫博物院建立的专题网站,并开通有微博、抖音、公众号等官方账号,在社会教育服务过程中,注重这些网络媒介平台信息的统一发布与传播,提升聚集效应。同时将馆内组织的主题活动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辅以网络资讯传播,将各种服务手段结合起来。同时,在博物馆内,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整理馆内图、文、声、像等馆藏资源,定制内涵丰富、价值外延的电子作品,放置网络,满足网络文化的需求,也能够起到教育推广的作用。此外,在社会教育服务方式上,充分发挥资讯类、文化类、价值类的服务手段,以文化类服务手段为例,可以通过出版图集、书籍等形式的文化产品,提升博物馆教育服务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手段受众博物馆
博物馆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露天博物馆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博物馆
临机的手段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