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20-11-30 09:13夏国永
学理论·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中国化

夏国永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新时代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里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着重研究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学者历来重视文化建设事业,提出了丰富的文化理论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指引着每一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成为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根基,显示出重要的思想引领与价值认同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11-0026-04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需要,提出了丰富的文化理论思想,指导着每一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彰显着重要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认同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发展脉络

(一)毛泽东同志的文化理论思想

毛泽东同志的文化思想博大精深,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文化问题,构成一个有核心思想的理论体系。其主要观点包括:一是阐述了文化及其观念形态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他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论述了这一观点,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663“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2]63这说明文化具有观念形态属性,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产生的客观基础。

二是指出文化以人民大众为服务对象是无产阶级文化的党性原则。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他指出:“什么是我們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2]55而且“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2]67以此来创造“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化,达到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而坚持无产阶级文化的党性原则是文化以人民大众为服务对象的理论深化,这是毛泽东同志从整个革命事业和文艺事业的总体需要出发提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党性问题,通过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贯彻来保证实现文化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因此,“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2]49

三是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方针。“双百”方针反映了文学艺术与科学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和创新,是文化思想建设工作的必由之路,为其发展指明了正确途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解决了如何对待前人的思想文化遗产和外来的思想、文化的成果,并不断创新发展的问题,反映了革命文艺理论的“源”与“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继承、借鉴的指导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的目的是服务于民众,是为了创新。

(二)邓小平同志的文化理论思想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其主要观点有:一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同志首次总结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并赋予其科学内涵。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在于它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更在于它能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这正是我们初级阶段所致力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精神财富、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智力支持与保证,培养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是提出新的“二为”方向。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的基础上调整文化政策,即必须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作用和目的决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文艺服务于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士兵、干部和一切热爱、拥护社会主义祖国的全体人民;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要求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根本需要服务。这样便可真正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是将实行“双百”方针与提倡学术民主结合起来,充实其内涵。邓小平同志根据精神生产的内在要求与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能动反映,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同艺术、学术民主联系起来,把民主作为实行“双百”方针的重要条件,强调实行“双百”方针,必须有艺术民主、学术民主来保证,为文学艺术创作拓展广阔天地,为个人艺术创造性展示提供良好环境。正如他指出的“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对于思想问题,无论如何不能用压服的办法,要真正实行‘双百方针。”[3]145这是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三)江泽民同志的文化理论思想

江泽民同志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其经济、政治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加以强调:“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4]全面提升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首先,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了全面科学的阐释,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文化、政治、经济建设齐头并进,构成现代化建设全局,并力促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进程。

其次,江泽民同志提出“党要始终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的重要科学论断。江泽民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指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地解决执政党文化建设的矛盾与问题,为中国共产党及共产党人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社会基础。因此,“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5]156就此可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升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理念、明确人生价值目标,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5]157-158

(四)胡锦涛同志的文化理论思想

胡锦涛同志文化思想是对之前几代领导人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主要创新观点有:其一,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和谐文化价值观。他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6]他认为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重要任务,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又决定着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们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引导,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浪漫的创作向度,这也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来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解决了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问题,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发展创造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作品的文化建设思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发展品格与特质,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时代风格的新文学作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构成文化批判的尺度和价值取向,弘扬主旋律,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其二,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课题。世界观、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核心,一种文化在世界上有没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多大吸引力和感召力,就在于这种文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先进性。胡锦涛同志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7]而在文化领域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处理好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问题,即如何处理继承与发展,吸收与借鉴的工作。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风格和气派的作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五)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理论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思想上的继承与创新。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他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他的讲话辩证、深刻地阐明了这两者之间共存互补、缺一不可的关系。为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作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南和强大的思想武器。搞好文化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就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奉行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统一性,围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作用,创作出符合人民需要的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其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此,要正确解决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维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中的主导地位,并以开放的理论姿态和创新的理论勇气,加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的主导权和领导权。

其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好人才队伍建设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队伍,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色、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重点坚持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点和服务方向。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指导价值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穿透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就是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就像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为价值取向,并融思想理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文明风尚为一体的文化思想形态。其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方式,调动了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人民对家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和谐的基石。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各方面、各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人民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等问题,部分人在追逐更多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丧失诚信、失去道德约束,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等,这都需要我们提高认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而处理和协调这些矛盾的润滑剂正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通过和谐文化的规范和引导,引领时代和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各种社会力量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从而形成社会的和谐状态。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其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就要以先进文化为指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将和谐的文化价值观贯穿到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发展全过程,贯穿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和合精神,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创新,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创新工作

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延续传承的重要保障和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一,唯物辩证法是文化创新的哲学方法。辩证的扬弃是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科学方法,就是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目的。其判断标准应该是这种文化是否具有教育启迪人的作用及是否符合人民和社会的需要,其判断尺度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为此,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失本土文化的民族性,又能使外来文化为本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文化发展焕发活力,确保自身文化核心价值延续和文化的发展创新。这就要秉承马克思主义文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考察、审视、研究文化现象,不断发掘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资源中的某些基本观点去阐释文论问题,建设具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并辩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中国传统文论、西方文论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之间继承与发展问题。

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论创作导向。从我国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理论思想来看,其科学理论都汇集了民智及民众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可见,民众的经验和智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坚持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总结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经验,坚守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点和服务方向,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色、人民大众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发展道路。同时,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文艺理论队伍。从而创造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化作品,让内含真善美的作品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铸造人类灵魂,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反映时代最强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其三,正确处理文论发展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信息,它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历史的积淀,是本民族在面对历史变化时种种选择的结果。文化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文化发展的动力正是来自于它与外在环境的交换,来自于它直接或间接地与文化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发生交换,促进文化的发展创新。因此,正确解决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历史与文化的制高点,以开放的理论姿态和创新的理论勇气,坚守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的主导权和领导权;做好各种文论对话的系统整合问题,善于从古代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中国现代文论中挖掘可利用资源,从哲学的高度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当下文学、文化语境进行对话,古今对话、中西对话,用宏阔的历史眼光辩证地分析阐述,构建体系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三)注重文化建设的实践品格

唐朝白居易写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意味着诗人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首先,在当今社会看来,中国学者是在实践意义上引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它强调了文艺理论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反映和揭示社会实践中人们的生活现实和内心世界,使其不仅成为人们去认识和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和途径,同时也成为人们表现自身的方法和路径,真正达到倾听时代的声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以至于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文化艺术,建设新文论。可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经验既是一种理论资源,也是一面历史镜像。

其次,文化艺术是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具有生产性,引导文化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体現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文化生产是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也是实现人本质,掌握或占有世界的一种方式,在艺术生产活动中,艺术生产者、艺术产品与艺术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艺术除了是艺术化了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加工制作”过程,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创造活动。可见,文化艺术是生产的特殊形式、掌握世界的实践方式之一,而文艺的审美诗意等内容也正是借助于艺术家的艺术生产这一中介因素物化成主客体可以欣赏评论的艺术作品。因此,文化艺术是在艺术生产论统一下的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审美特性、情感性和想象性等多层次属性的整体,即“‘将艺术的一般精神生产的诸规定包括意识形态性和艺术特殊精神生产的诸规定包容到艺术本质系统之中,形成以艺术生产为统帅的多层本质属性统一的整体。”[8]同时,文化审美活动往往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表达文艺家对现实人生的态度、评价、理想和期盼,使文艺作品流露出文艺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而作为人们面对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态度和体验的审美,又总是以事物能否满足人的某种审美需求为转移。因而,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文化问题时,总是把文化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密切联系当时的经济、政治、历史状况加以整体地研究和评论,从理论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四)弘扬文化主旋律以培育社会文明风尚

价值取向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理想信念与前途方向。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的先进文化,使其成为国家发展强大的精神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9]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和各项体制改革的转型期,环境复杂多变,各类矛盾日益凸显。因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抵制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想观点对民众的侵蚀,培育人们具有良好的人文风气和高尚风格。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和公益文化事业,提高文化建设的质量、品味和效益。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取得进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展示我国推动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和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理念,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地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01-25.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

[7]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1.

[8]李心锋.从认识论视角看文艺的本质特征[J].理论与创作,1991(4).

[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中国化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2015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