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2020-11-30 09:13祝鹏
学理论·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

祝鹏

摘 要:随着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对人的操控日益加深。作为一种异化了的文化力量,大众文化对人有着消极乃至负面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对之进行了一番系统而猛烈的批判,其批判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于当今社会提高人们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工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11-0057-03

文化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当今社会提高人们文化素质有着重要意义。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也相应地提出了文化辨别能力的问题。当代资本主义是各种文化思潮产生并快速发展的时期,关注和回应其中的典型文化思潮,具有在新时代建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的意义。本文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文化思潮之一——大众文化,探讨19—20世纪兴起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探讨其对于当代文化理论研究的意义。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缘起

比之19世纪,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格局。就其思想理论因素而言,由于当代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趋势,而在社会现实因素的分析方面,由于不同地区的实际革命进程差异,产生了一些彼此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主义模式。而且,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理论演绎自身、对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关照等因素的影响。

关于“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之间的讨论兴起,不仅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多样化提供了内在理论根据,也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新的基础内涵。对于那些持有唯物史观的学者,异化理论和实践学说是作为早期马克思的不成熟思考。而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学者认为,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实践学说是马克思最富有创造性的学说。关于“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之间的争论随之产生,使得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关于人本主义研究的兴起)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实践学说的影响直接相关。而且,马克思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也得益于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理论视野的逐步进步与开放,同时代文化思潮的交汇、新的理论学说的交锋等等,都在同时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进化与发展。

从历史背景和文化时代发展的角度看,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理论成果。新的历史条件产生,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或者人类解放运动定制出一系列的新策略和新方法,为他们提供理论指导。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发展,主要都接受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或者科学主义思潮的理论成果。受其影响,它们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流派提供了理论基础。

20世纪以来,人类现代社会文明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与物质财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丰富了人类的社会生存生活状况。同时,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不只是物质上的享受,各种文化哲学思潮理论的兴起,也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存在状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发达工业社会中工业生产的进步与市场商品的产生,带来大众文化的出现与传播。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于上述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它属于一种文化批判理论。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政治、经济、宗教、艺术、哲学等等一系列概念,其中的大众文化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问题。作为基本的审美形式的一种活动,在发达工业社会时代到来之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艺术活动中的人的创造性被逐渐磨灭。随着艺术文化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其自身也逐渐开始丧失了创造性与超越性,被统治者看作成一种欺骗人、统治人的异化的文化力量,并逐渐沦为一种商品化、非创造性的文化。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内涵

关于大众文化的论述,不同的学者往往有着彼此不同的理解。例如,张汝伦在《论大众文化》中认为大众文化其实是一种文化工业,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垄断性权力,大众文化注定是平庸与雷同的[1]16。金元浦的《定义大众文化》中也提到,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2]。王光文在《评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以支撑的文化生产形式、文化传播形式和文化消费形式,是以城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3]。

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大众文化的时候,使用较多的两个范畴是“肯定的文化”(affirmative culture)和“工业文化”(in dustrial culture)。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定义这两个范畴,来阐述其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内容与实质。“肯定的文化”是资产阶级时代的特殊文化,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精神世界,可以安抚社会的内在否定和反叛欲望,使存在和秩序得到美化和证明,同时,也可以为人们能在幻想中满足自己,最终实现为现存辩护的目的[4]136。在肯定的文化中,是由于资产阶级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状态下,文化概念本来代表“社会生活的整体性”。一方面是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则是文明领域。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文化失去了总体性,沦为了一种独立的、具有特殊形态的一种文化,并且只能作为精神世界而与文明的物质世界相分裂。

“工业文化”是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大众传媒技术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5]。娱乐业是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产生的。它是大众文化产生和传播的手段和载体。同时娱乐业又是一种工具,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和其他媒体等独特的大众传播手段,来控制物质化和虚假文化。束缚意识,实行独裁,最终是通过娱乐欺骗群众,达到奴役和统治的目的。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存在着对人消极、负面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借以大众文化传播的手段方式,统治者试图操纵控制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意识,实现在其内心根植要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思想根源。法兰克福学派同时着力于揭示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异化力量的消极功能,由此可见,大众文化对大众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真正意义上的通俗流通的大众文化,由于受到商品化和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首先失去了其固有的创造性。创造性的缺失,使其无法再表达出其本身具有的本质特征,真正的文化的本质规定性也逐渐流失。受社会商品生产的发展,大众文化也逐渐彰显出商品化的特征,并慢慢具有商品拜物教的性质。

现代技术高速发展,它们在带来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也使得生产大众文化变得如商品规模化生产一般,沦为可大批量生产的商品。大众文化变得可以大批量的复制、加工,使得种种文化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趋于一致,大众文化也就不再具有真正文化艺术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个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此做了形象的描述:“现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电影、收音机、书报杂志等是一个系统。每一领域是独立的,但所有领域又是相互有联系的。甚至政治上的对手,他们的美学活动也都同样地颂扬铁的韵律。装潢美观的工业管理组织机构在独断的国家与在其他国家是一样的……在垄断下的所有的群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这一点已经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管理者根本不再注意它们的形式,它们表现得越是粗野,它们的力量就越是强烈。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5]112-113

大众文化迎合机器生产加工活动后疲惫了人们的需求,创造出毫无意义的娱乐的消遣方式来符合人们的需要,消解了人们的反抗精神和超越维度,人们开始变得沉溺于无意义无思想的娱乐享受之中,失去思想深度,在其文化环境中开始逃避现实。就此,霍尔海默和阿多诺也曾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整个世界都得通过文化工业这个过滤器,结果,人们通常在电影欣赏中失去了独立的判断,往往认为“电影就是外面大街上发生的情况的延续”,或者认为“外面的世界是人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情况的不断的延长”“文化产品本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声电影,抑制观众的主观创造能力。这些文艺作品,虽然能使观众迅速理解他们的真实内容,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能使观众熟悉他们,但是,如果观众不能摆脱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许多略过的具体细节,它们就约束了观众的能动的思维”[5]118。大众文化的本质逐渐丧失,最终导致真正个性文化艺术的彻底丧失。技术时代的大众文化就成了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它对人的操纵和统治更为深入,垄断着人们精神世界,最终促使人们走向被统治的道路。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文化哲学维度

法兰克福学派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力量,其支持者通过揭示大眾文化的种种缺陷与负面影响,来表述艺术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看,文化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连同科学一样,都是人用来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方式。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得文化逐渐与物质世界相区分,存在于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和创造领域。“如果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条长河,那么由这条长河中分流出了科学和艺术这两种对现实更高的感受形式和再现形式。”[6]前言1-2

艺术文化的独立性存在,也使得人具有了独立性,也就是说,人在享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表达人的创造性本质。一方面,人能独立自由地创造和享受文化艺术,而这就是在发挥体现艺术的独立本质。自由使得人类个人可以摆脱物质社会的束缚,发挥其个性来表达他真正想表达的内容。由此产生的独立自由的文化有着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鲜明个性特征。另一方面,艺术文化活动当中发生一些自发的创造和体验行为,它们是一种对异化、物化的现实世界的超越。充满个性且自由发生的文化活动蕴含着对分裂了的现实社会的批判与不满,对当时社会的超越性,彰显着对文化自由本质的内在超越。而真正的艺术文化,它既可以独立存在,作为一种自由创造物,显现出自由的特征,又可以以一种具有超越性和否定性的变革的现存力量,凸显着对现实社会的超越形式。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蕴含着其深沉的人文主义精神,有其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对文化逐渐丧失创造性与超越性且沦为统治人的异化的力量展开批判,既顺应当时社会发展规律,属于历史的必然,也是其对于文化发展的一种历史性贡献。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对于大众文化的片面否定,也有其时代原因。总的来看,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价值与局限并存,需要给以辩证地对待。

马克思曾经预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不利于文化和艺术健康发展,并且,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文化艺术的发展难免会受到商品生产的影响。马克思也提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著名论断,他在1857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7]由此可见,大众文化的产生,顺应了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和发达工业化生产的社会因素,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出现,文化本身也在逐渐消解古典美学的和谐、崇高和伟大,消解文化和艺术本身珍贵的内涵,使文化失去原本具有的内在思想和韵味。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价值与局限

法兰克福学派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对文化逐渐丧失创造性与超越性且沦为统治人的异化的力量展开批判。这既顺应当时社会发展规律,属于历史的必然,也是其对于文化发展的一种历史性贡献。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对于大众文化的片面否定,也有其时代原因。总的来看,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价值与局限并存,需要给以辩证地对待。

法兰克福学派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在文化领域中的新现象,它批判垄断资产阶级把文化变成为统治辩护的意识形态工具,批判将文化视为一种统治力量的做法。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域下,文化本身也慢慢在发展过程中折射出一种向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靠拢的堕落倾向,文化艺术逐渐丧失独立自主性,慢慢地被异化。同时显而易见的是,文化理论也难免陷入某些片面或缺陷之中。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是一种全盘否定的批判理论,它没有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采取辩证的视角。在对大众文化商品化、欺骗性、操控性和统治性等方面进行批判的同时,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以一种否定的态度审视大众文化。可想而知,尽管大众文化的产生带来了诸多弊端与负面信息,但以客观现实的角度看待历史,其产生发展的原因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对其大众文化本身进行否定也有其片面或狭隘之处。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没有真正接受历史现实发展的视角,它没有依据从文化艺术自身发展的立场中去评判和分析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是迷恋停留在对古典和现代文化的描述与欣赏,表现出一种浪漫理想主义的情怀。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由于大众文化的种种缺陷,使其垄断了人们精神世界,迫使人们表现出逃避现实的状态,丧失了对艺术文化的思考与重视,从而泯灭了个性发展。这从根本上导致了艺术家的一种艺术偏好。他们不再像往常那样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和创造性以及思想深度的艺术作品,而是沦为生产大众文化的工具,批量规模的大众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人们也不再愿意欣赏严肃的艺术品,资本主义和发达工业社会的压迫,使人们只能满足于日常平庸无个性的享乐文化消费品。

重新审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不可否认,讨论问题的角度和审视问题的取向发生了变化,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生活的年代是20世纪上半叶,对内处于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成熟阶段,对外则是殖民扩张的战火时代,所以,根据当时的历史因素和社会背景,大众文化的产生也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尽管如此,不能否认的是,大众文化所彰顯折射出来的价值与意义值得给以进一步的反思。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在享受艺术文化带来的精神享受的同时,也要注意辨别混杂在其中“快餐式文化”之类等无营养、无意义的部分。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角度看,作为一种精神形态的文化不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其生产与消费有着独特的方式和目标。为此,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塑造更良好的文化环境,就需要关注现实历史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在享受艺术文化带来的精神享受的同时,也要辨别混杂其中的“快餐式文化”无营养、无意义的部分。如今,文化仍然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人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和意义。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是新时代优秀文化所追求的目标。唯有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才能让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参考文献:

[1]张汝伦.论大众文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2]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1-07-25.

[3]王光文.评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4.

[4]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6]乔治·卢卡契.审美特性:第1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一起审审题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概述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民生新闻
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繁荣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