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

2020-11-30 09:10史玉琴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黄河中华民族

史玉琴

摘 要:中华文明多元包容,形成了独有特色的中国大一统文化传统,而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文化不仅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新时代也将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如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水文化及生态文明等时代价值。

关键词:黄河文化;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3-00-02

一、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千古文明史

黄河文化按照地域、内涵和外延、历史与政治等不同角度也将分成不同的概念和内涵,但在本文中,黄河文化泛指从黄河流域繁衍发展而成的各种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等文化总和。

(一)黄河养育了华夏族人

按照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研究,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而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典型代表。黄河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过蕴藏深厚的黄土高原,以其本身的活力,创造了一望无际的掼北大平原,也为先民提供了适宜的生活场景。傍水而居,依河而聚,原始的部落文明、农耕文化开始诞生、发展。黄河流域动植物丰富,自然环境、地质、地貌都更适合先民生存,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记录着先民族人的繁衍生息,形成了追踪溯源的民族发展脉络。我们的民族从哪里来,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有了源头,也有了民族共同体的初期意识。

因此,黄河不仅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文化之河。

(二)治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政治中心

黄河作为自然河流,人类与黄河的相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条母亲河孕育了族群,同时也挑战着先民的生存环境。面对洪水泛滥、灭族之灾,团结成为生存的先决条件。领袖中心、统一协调、分工合作成为治理黄河必须完成的生存智慧,而政治中心也随之逐渐形成。稳定的政治中心经过长期的统治制度和治国之术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大禹治水后的家天下、秦汉以来的郡县制、隋唐之世的科举制、宋明文官集团的形成和皇权不下县的乡绅制,都是围绕稳定的政治中心适应不同时代发展所需而形成的制度创新。

这条川流不息的大河两岸,孕育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原始文化,进而迸发出灿烂多彩的人类政治文明。

(三)黄河流域的战乱与纷争促成了中华民族对大一统的追求

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苦难最深重的地區。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永嘉丧乱迫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大规模迁徙至江淮流域,约90万人南迁,南方人口得到大规模补充后,进入一个开发周期;安史之乱又使百万人口南迁,北多南少的格局被打破,南北人口均衡化,进一步促进了农耕文明从北往南的逐渐覆盖;靖康之乱使人口进一步南迁,北方世族、门阀阶层随着人口的流失与填充,逐渐消减,文官集团成为与王权共治天下的势力走进历史舞台。

随着人口南迁、经济扩散,中国庞大的疆域和帝国逐渐形成,但历朝历代超大规模国家的战争烈度、政治分立的战争死亡和痛苦代价,使中华民族天然地寻求稳定和秩序,大一统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

(四)黄河文化的交流、开放、包容促成了华夏文明协和万邦的文化传统

黄河流域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区域,虽然历经数次人口大规模南迁,但只要政治稳定、社会得以休养生息,黄河流域的人口繁衍和填充总是能够迅速实现,频繁而旺盛的生命力使得新旧文化得到充分碰撞和融合。黄河文化也呈现了文化杂糅、风姿百态的独特风景。儒释道融合,陆地大国的边界接壤使中华文明奉行强而不霸、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内而化之的文化融合之路在面对元清外族统治时也没有撕裂大一统的华夏文明,而是吸收内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交流、开放和包容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赢合作意识也成为中华大国协和万邦的文化传统。

二、新时代发扬黄河文化的重大意义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贫弱疮痍到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迎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文明深度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辩证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国70年的发展实践,有力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充满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全人类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在中国旗帜飘扬,是因为中华文明为马克思主义的落地生根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而马克思主义的注入,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持续探索和创新,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以丰富发展。

进入新时代,中国也面临着众多外部风险和挑战,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大脑,以“四个自信”实现“四个伟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需要文化的力量,而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讲好黄河故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更强大精神力量。

三、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生命力

黄河文化奋斗的生命力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治理黄河的实体层面,中华民族面对黄河水患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韧性和智慧。

在世界所有河流中,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 500多年中,决口泛滥多达1 500余次;文字记载以来大的改道就有26次,平均百年一次。河南郑州是“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豆腐腰”部位,也是地上“悬河”最突出、历史上决口最多的河段。苦难多艰也能成为生存资本,中华民族是最勤劳、最耐受的民族,百折不挠的生存韧性使民族面对一次次灾难时总能顽强拼搏,留存火种。

一部治黄史就是一部治国史,一部民族奋斗史。治理水患,发展出朴素的辩证法,疏而非堵,并将这一思想引申到政治治理中,王权与民众的关系常用水来比喻,最著名的当属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执政理念。面对水患,搁置争议,民族团结,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找到人与自然微妙的平衡点。

二是黄河文化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强大生命力。

世界历史上四大古文明,都是依河繁荣起来的,但其他三个文明或断层或成绝响,只有中国黄河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从未中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黄河文化的诞生得天独厚,后期倔强成长。

黄河冲击平原和温和湿润的气候,使黄河文化诞生后就与周边的民族文化不断进行交流融合,和平时融合,战争时破坏中发展。虽然历经战乱、瘟疫、灾荒,但黄河文化一直脉络清晰,文字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安阳的甲骨文起源于黄河文化的古文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构词法具备了“超方言”的特性,历经汉字字体变迁,仍能考究其最初的意义,保障了文化的可传承性。

(二)凝聚人心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各族人民却拥有同样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得益于黄河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互融一体。

商周时期,黄河文化以夏文化为主,吸收了东方的夷人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和南方的楚文明;汉时扩展到西域、中亚和欧洲,佛教也开始传入并于儒家思想为主的黄河文化开始融合;隋唐时成国际交流中心,儒释道繁荣发展,科技、文学、音律都空前发展;蒙元对儒家黄河文化的吸收,对大一统多层级政治制度的借鉴;明清西方传教士的引入等。看似黄河文化能装得下、融得进所有文化,但其实,黄河文化的内核始终是儒家为主,兼采各家所长。汉民族也成为指称多民族、各种信仰和文化的特殊民族称谓,但同一民族的概念却持续几千年,越来越牢固。

不管是衣冠南渡还是崖山之后,大规模的人口变迁、政权更迭,但这片土地上的血脉、迁徙却清晰可见,福建的客家人、新加坡的华人、海外华侨,因为百家姓的共同姓氏,就能寻根问祖、填谱还乡,民族意识一直深埋在每个中华民族儿女心中。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随着国力强盛会更加高涨,不管是对中美博弈中的华为等中国企业、对港澳台同胞等,公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加强烈,而这是深入骨血的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力量。

(三)黄河水文化和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9月18日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要求各地区共抓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及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基本原则。

前文提到,黄河文化中“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堵疏结合”的水文化一方面是朴素的辩证法,另一方面被引申到国家治理哲学中。在新时代,用生态文明观为引领,统一协调、全局意识,将黄河生态与区域经济建设、脱贫工作结合起来,让黄河沿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实现生态、产业、农村同步协调发展。

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成为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以保护为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参考文献:

[1]苗长虹,艾少伟,喻忠磊.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N].河南日报, 2019-11-1(009).

[2]张红梅.“绿水青山”理念下黄河水文化的发展与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9(12).

[3]于希贤,陈梧桐.黄河文化——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

[4]王渭泾.黄河治乱与河南兴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4).

[5]乌东峰.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有新拓展[J].求索,2003(2).

[6]侯仁之.黄河文化[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黄河中华民族
汉字三千年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说算筹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季札挂剑
黄河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