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现代非遗手艺传承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11-30 12:15宋泮涛王秀娟沈玉迎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宋泮涛 王秀娟 沈玉迎

摘 要:特殊教育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上帝为他们关上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残疾人在非遗手艺传承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艺术系充分挖掘残障学生的身体优势,开展非遗手艺传承与现代创新,立足“非遗”文化资源,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增加非遗课程模块,深化课程改革。在课堂上将“非遗”传承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把“非遗”项目纳入课堂教学和课程辅助活动,同时培育命名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验基地,为课程改革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为学生实现合作、探究、创新学习搭建起宽广的活动舞台。

关键词:特殊教育;非遗手艺传承;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2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3-0-02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是全国残联系统开办最早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服装专业2019年成立“山东省残疾人非遗传承研究基地”,作为山东省残疾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研究以及民族服饰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极大调动了残障学生们学习传统工艺和文化的热情,改善了非遗和传统文化传承的生态。非遗传承研究基地设立后,学院邀请鲁绣、墩绣、刺子绣、打籽绣、手推绣等方面非遗专家来校开讲座、授课,传承“非遗”已不仅仅是一门“手艺”,它更承载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该院服装艺术系立足“非遗”文化资源,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增加非遗课程模块,深化课程改革。一年来,服装专业在课堂上将“非遗”传承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把“非遗”项目纳入课堂教学和课程辅助活动,同时培育命名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验基地,为课程改革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为学生实现合作、探究、创新学习搭建起宽广的活动舞台。同时,专业在推动学生参加“非遗”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延伸教育触角,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开启非遗传承新模式,拓展课程改革思路。为了建构“非遗”传承长效机制,该院服装艺术系还完善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全面评价体系,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自然学科实验操作能力、基础学科实践运用以及综合人文素养发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价,对学校育人质量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估。同时,加强终结性评价结果运用,推动课程改革长抓不懈和全面育人机制长效运行。

残疾人就业问题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残疾人就业,让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有利于实现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其中,非遗为残疾人提供了创业就业的空间,残疾人可以通过培训掌握非遗知识技能,在实现就业的同时传承非遗文化,甚至可以带动其他残疾人共同创业就业,成为财富创造者和文化传承者。针对如何开展残疾人非遗文化传承,该院开展一系列措施,成立“山东省残疾人非遗传承研究基地”“手工鲁绣传承基地”,开展刺绣技能传承培训。

一、实施措施

(一)开展非遗项目个案研究,将非遗文化项目研究引向纵深

非遗项目个案研究是非遗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就针对“墩绣”开展了新形式产品开发的研究。

(二)多渠道实施地方非遗资源校本课程

1.利用外显文化,渗透非遗知识

我们整体打造以学院为圆心,以齐鲁文化为“文化版图”的非遗文化体验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基地,以此推动学生对学校文化、家乡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创设和谐生态的氛围。

第一,利用独具特色的硬件资源。

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改造的契机,整体设计布置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校园外显文化,充分挖掘环境的育人功能。学校现建有“山东省残疾人非遗传承研究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魯绣传承基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墩绣”研修基地,为学生交流互动提供生动的一角;让残障学生随时随地接触非遗,体验非遗。

第二,利用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

学院与鲁绣大师工作室建立了联系,成立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根据非遗文化主题,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集体外出参观考察,获得了非遗传承人更专业的指导,也得到了更多与民间艺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2.开辟非遗文化主题教学新途径

第一,基于研究性学习,序列化实施非遗文化课程。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探索,努力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序列化实施非遗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进而了解非遗,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确立了有关刺绣的研究主题:

第二,基于选择性学习,走班式实施非遗课程。

我们从齐鲁刺绣的各类主题中拓展延伸,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选择一些体验项目,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采用走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鲁绣、墩绣、打籽绣、刺子绣、手推绣等非遗的精髓,吸收智慧,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三,基于综合性学习,创客发展的非遗课程。

根据刺绣种类的特点,让学生刺绣的非遗文化元素,挖掘非遗项目在现代市场中的价值,鼓励学生进行创客活动。自我设计与产品开发,建立刺绣工坊,进而使自己的产品能够市场化。

3.建设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特院非遗文化传播平台

在我院的校园网上将开辟特院非遗文化专题网站,根据阅读主体与阅读目标的不同,分为“教学区”“体验区”“互动区”等几个板块。该网站既是促进学生课外承续和传播民俗文化的互动平台,也是学校对外交流展示的平台,并将通过“微课程”的方式学习刺绣技法。

二、非遗创新

(一)人才培育领域创新

残障群体,由于自身身体的某一部位出现残疾,导致其在生活、学习、参与活动中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例如自卑、依赖性等。引导残障群体参与非遗传承与创新、创作,通过语言表达、手语表达的方式,能够提高他们的成就感,能够有效释放自己心理压力,让残障群体看到生活积极的一面,并乐观地生活。非遗传承,除了需要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覆盖更多非遗门类,更需要惠及更多传承人群,推动非遗的当代实践,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选择特教职校的特殊群体开展普及培训,既可以帮助残障学生自立就业,同时也是助推教育扶贫。非遗项目在残障人群中的开展,可以帮助残障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同时也丰富参与院校的学术和科研积累,完善相关学科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二)产品实践生产创新

在非遗授课的传承与保护中,将“设计+开发+创新+产业”作为技能创新的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提高设计内涵与外延;将传统与时尚碰撞,将传统与现代交融,通过产品实践生产创新,设计制作出大量优秀作品。

三、教学成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何培育出更多的优秀校内人才,让人才培养实现薪火相传,是山东特殊教育学院服装艺术系在人才培养上的生动实践。山东特殊教育学院服装艺术系通过派出培训、参赛等方式打造了一批非遗传承名师。张莉老师是一位听障教师,副教授,高级技师,拥有山东省首席技师、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她在各类民间艺术、非遗创作上成绩斐然。系主任宋泮涛老师自己动手制作的墩绣作品《合乐·彩乐》获山东省第五届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师生基本功比赛教师组三等奖,指导学生创作的《星空》获山东省第五届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师生基本功比赛学生组三等奖。同时四幅作品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精品展。2019年全国首届黄炎培杯非遗创新大赛获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学院获非遗创新传承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

通过调查,当前特殊教育职业院校非遗课程开展的现状缺乏系统性研究与实践,非遗文化传统工艺课程开展与残障学生生理障碍存在互补性,可以很好地发挥残障学生的优势,产出大量优秀作品。非遗传承的现代技术模式在残障学生授课中的应用,亦是特殊教育学校现代非遗手艺传承与人才培养發展模式的有效策略,探索“非遗传承+特殊教育+缺陷补偿”的非遗传承新模式,在其他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有非常好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白先春,孙计领.特殊教育学校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9(2).

[2]陈福民.传承非遗工艺项目,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品质[J].现代特殊教育,2017(3).

[3]李敏,夏思诗.我国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19(1).

[4]非遗后继人才培养拟与职业教育相结合[N].劳动午报,2019.

[5]李海宗,田甜.浅析职业教育中的非遗教育[J].教育论坛,2016(8).

[6]滕洁清.浅析职业教育与民族传统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教育界,2019(11).

[7]杨建新.非遗传承与创新职业院校应发挥独特作用[N].中国建设报,2019.

[8]柳文海.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实现非遗传承[J].赢未来,2017(14).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浅议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如何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