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罗尔纲的清代兵制研究

2020-12-01 01:43王兆辉傅晓岚张丁
广西地方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绿营制度

王兆辉,傅晓岚,张丁

(重庆图书馆,重庆400037)

罗尔纲作为晚清中国史的著名研究学者,尤以太平天国运动史研究权威著称,因而被学界誉为太平天国运动史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事实上,罗尔纲对于清代兵制亦有深厚的治学功底,所著《湘军新志》与《绿营兵志》在清代兵制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的历史贡献。令人吊诡的是,罗尔纲本人对于世人所极力赞誉的关于太平天国的学术成果并不看重,他曾经说过:“在这几部书中,写得最坏的是《太平天国史纲》,那是将我以前写的几篇论文,以3个月的晚上匆匆拼凑而成的。但是一出版,就被当时唯一的《图书评论》推为十大名著之一……但是,我自己却深知不是一部史书,写得太坏了。”同时,罗尔纲则对于自己的清代兵制学术成果感到较为满意,他说道:“其中只有《绿营兵志》写得不错。陶孟和看后,立即写了封信给我说英国大史家×××(名字我记不得了),说史家必须具备的七个条件(这些条件我也记不得了),我条条都具备。此外,以文笔论,《湘军新志》写得较好,某君即因在《今日评论》上发表一篇介绍这部书而出了名。”[1]

罗尔纲所著《绿营兵志》,成稿于1940年夏,但因战乱而痛失。1945年,罗尔纲重新撰写完稿,并列为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丛刊第十六种,于同年9月由重庆的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

《绿营兵志》是罗尔纲依据清代编纂的《会典则例》《文献通考》《中枢政考》等文献资料,参考各个皇帝谕旨及臣工奏章,并利用整理的故宫档案,全面系统地考证、论述了清代绿营的兵权制度。《绿营兵志》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五章。上卷为“绿营历史”,即1—4章的内容。第一章“叙论”,讨论了清朝建立绿营制度的三个原因、绿营的任务及绿营与八旗的比较等。第二章“制度的源流”,剖析了绿营脱胎于明代镇戍、绿营对明代镇戍制度的发展与改变。第三章“建制的沿革”,包括京师建制的沿革、行省建制的沿革、边区建制的沿革、历朝兵数等内容。第四章“绿营的末路”,论述了绿营衰退的原因、重建旧制的失败、裁汰及其影响等情况,附录《嘉庆后绿营历年裁汰考》。中卷“绿营兵制”,即5—9章的内容。第五章“营制”,阐述了绿营行省营制表、绿营建立营制的原则、“营”的类别、兵种与将帅、营务人员等。第六章“土著的世业的兵制”,论述了兵皆土著的制度、世业的兵制、兵籍等。第七章“绿营的统驭”,分析了大小相制,集权与分寄、绿营统驭两大原则的功能。第八章“平时的任务”,介绍了绿营平时的差操、防汛、巡防等任务。第九章“战时的调遣”,记述了征调、战时的编制、运输及沿途供应、补充、归伍等内容,后附军令。下卷“绿营兵政”,即10—15章的内容。第十章“铨选”,论述了出身、满缺与汉缺、授官之法、用题缺之法、月选之法、校拔之法、升补定例及绿营铨选制度的功能。第十一章“军政与简阅”,讲述了军政的目的及其功能、甄核之例、荐举纠劾与不入举劾;简阅的目的、缘起、总督提镇简阅制度、钦差大臣简阅制度。第十二章“议叙与惩戒处分”,叙述了议叙与惩戒处分的方式、事由、定例及惩戒机关与处分定议的程序。第十三章“俸饷”,分别叙述了官员俸薪养廉附赏银、兵丁粮饷附马匹草料、公费附差费、支发俸饷的定例附军营领饷及发饷的手续、各省绿营俸饷公廉额数等平时俸饷情况;绿营加给战时俸饷的原因、俸赏行装、盐菜口粮附派调附近剿捕口粮、绿营出征时俸饷的巨大等战时俸饷情况;军功赏赉、出征阵亡病赏、阵伤、红白事例等恤赏与退休俸饷情况;俸饷的拨协及奏销情况及绿营饷权握于中央对于收集兵权的关系。第十四章“军器”,考察了军器的种类与编制、制造给发与管理的制度及战船情况。第十五章“马政”,概述了绿营马数、绿营牧场、营马的保管、营马的补充及军需马的解送、绿营马政的废弛等情况。

在《绿营兵志》中,罗尔纲阐发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真知灼见。罗尔纲提出:绿营是清朝最重要的武装力量,对于维系清朝统治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绿营制度奠定了清朝建国的基础。就清朝来说,这是一代开国的大成就;就中国来说,这是此后267年中国屈服于爱新觉罗氏的开始。他认为:清朝建立绿营制度,其初本是为了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但是到了统一中国,绿营的任务便不止于此,举凡一切国防、镇守、差役、屯戍以至河工、漕运、守陵等各种任务,或以绿营专负其责,或以绿营与八旗共同担任[2]。并且罗尔纲探究了绿营制度的来源,指出绿营制度并不是清代特创,而是在明朝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标志着清代的封建统治在承接明代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发展。他指出:“绿营制度对明代镇戍制度从非经制的变成为经制的,从建立于一部分的变成为普遍的,从纷歧的变成为划一的,这都是朝着发展的道路上走的……绿营制度其兵籍则一律改为土著,将则调补,于是将不得私兵,兵不致为将有,而全国兵马国家可得按册而稽,尽纳于尺籍之中。是则绿营此种改革,实先奠下了收集兵权于中央的基础。”[3]罗尔纲总结阐述了绿营制度贯穿清代兴亡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他说道:绿营的数量既多于八旗,绿营战斗的功能也胜于八旗,可知八旗与绿营虽同为清代国家的正规军,而保卫国家的武力,除京师的禁卫外,实际上主要是由绿营来担负的。乾隆末年以后,绿营这一个工具逐渐腐朽了,嘉庆白莲教之役,已经要依靠一部分乡勇的力量,但绿营经制未变,其武力虽已衰退,而清朝靠绿营的支持,其统治权依然巩固如故。及到太平天国革命,绿营经制扫地以尽,曾国藩用勇营制度组织湘军,对太平天国进行反革命的斗争。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虽企图重建绿营旧制,但终归失败,于是勇营既代替了绿营的地位,清朝中央政府遂日在动摇之中,绿营制度崩溃,清朝不久也跟着覆亡。[4]

总之,《绿营兵志》是清代兵制研究领域的开拓之作,不仅是罗尔纲学术研究成果的经典之作,也是清代兵制史研究的代表著作,还是中国兵制史研究的重要著述。在《绿营兵志》中,罗尔纲不仅论述了绿营制度的源流、建制沿革、衰退末路等历史演变,而且细致考察了绿营营制、统御、平时任务、战时调遣、铨选、军政与简阅、议叙与惩戒、俸饷、军器、马政等方方面面,为世人呈现了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的清代绿营制度。

罗尔纲著《湘军新志》成稿于1938年6月,列为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丛刊,于1939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在香港出版。

《湘军新志》共有十三章。各章主要内容分别为:第一章阐述湘军创立的历史背景,即绿营制度的种种弊端与崩溃原因。第二章叙述湘军怎样应运而生、创立经过及取得战绩种种。第三章讲述湘军的领袖与士兵的思想和家乡。第四章论述湘军的制度渊源。第五章评述了湘军的营制。第六章记述了湘军的军饷制度和军饷来源。第七章辨析了湘军招募和遣散情况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第八章记叙了湘军的纪律规范。第九章论析了湘军针对杀敌的训练情形。第十章论述了湘军的人才与军功的评选。第十一章分析了湘军平定太平军的军事战术。第十二章阐释了曾国藩在湘军攻陷金陵后,力主解散湘军的缘由。第十三章阐述了湘军制度的重要影响。

在《湘军新志》中,罗尔纲对湘军作出了重新评估,提出了许多具有奠基性的令人信服的重要观点,其中不少看法已经形成当今学界的共识。罗尔纲提出,湘军原本为一种民众的团练组织,在曾国藩的领导下,由最初的1088人的湘军,逐渐发展成为12万人的劲旅,成为镇压太平军的最有力的武装,也成为挽救晚清危亡的生力军。同时,罗尔纲认为,湘军制度的创立,瓦解了绿营制度。“防军是招募来的军队,练军是从绿营挑选出来编练的军队。这两种军队,都用湘军的营制、营规、规章。至于绿营虽复旧制,不过形同虚设,其比较精壮的已挑选为练军,不复募补,其老弱留底营的,复逐渐被淘汰,于是绿营之制,不但形同虚设,实仅存虚名。国家卫戍之责,遂专于防练军。”[5]由此,湘军对绿营制度产生了基础性作用,直接影响了清朝兵制的根本性变革。并且,罗尔纲提出,湘军作为一种“勇”的民间组织,保留了相当的社团组织的形态,使得湘军与长江流域的哥老会发生着秘密关系,也造成湘军在作战过程中表现出屡见不鲜的“哥老会匪”事。对此,曾国藩只是采取遮掩宽大的处理办法,使湘军暗藏着一股会党的革命力量。罗尔纲指出,“这种办法,只不过是一个一时应付的办法。这个问题,在当日却还是始终无法解决的”,以至于“哥老会势力又从湖南传播到湖北去,两湖成为会党的潜伏地。到了光绪末年,哥老会加入革命党,同做反清的大革命运动,于是造成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6]最后,罗尔纲阐述了湘军制度最严重的流弊影响,即造成了民国初期以后军阀封建割据的形态。湘军制度的鲜明特色是“兵为将有”,地方督抚包揽权力,架空了清朝中央集权,湘军即便解散,淮军取而代之,政治军事上的尾大不掉势头愈演愈烈。罗尔纲指出:“朝廷一兵、一卒、一饷、一粮,都不得不仰求于督抚。而为督抚者,都各专其兵,各私其财,唯知自固疆圉,而不知有国家……故康有为至以当时十八行省,比于十八小国。”[7]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湘军对绿营制度改革的最大流弊,造成了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长期局面。罗尔纲说道:“我们论史的人,推源这几十年来的祸乱,实以湘军制度使兵为将有以种其基,其将帅得据督抚的地位,以行其权势而促成。故祸乱虽不见于湘军盛行,而其祸源则实由于其制度所造成,固昭昭具在,斑斑可考的。”[8]

罗尔纲所著《湘军新志》,虽然不是第一部湘军的学术专著,却是近代最为重要的湘军研究著述。该书对湘军的创立与演进、首领与兵将、制度与营建、饷章与饷源、招募与遣撤、训练与选拔、战术与战绩、起源与解散等都进行了系统细致的考证与论述,为当时人们较为客观地认识评估湘军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亦对后世湘军研究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猜你喜欢
绿营制度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让制度意识深扎于心实践于行
曾国藩为什么不让绿营转型,而是另起炉灶拉起湘军?
清代马政概说
田弘茂:海基会新掌门是“绿营”“自己人”
某些单位的制度
问题的关键是政治基础“绿营”“自己人”接手海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