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性格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中的应用

2020-12-01 09:43王云才马玥莹申佳可
风景园林 2020年1期
关键词:伊春市空间规划国土

王云才 马玥莹 申佳可

1 研究背景

1.1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现状与需求

为应对长期以来中国空间规划所存在的规划体系不协调、规划编制交叉及规划内容冲突的问题,2017年颁发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首次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概念,并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提上议程[1]。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做出的安排,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2-3]。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统筹性规划,主要基于开发适宜性评价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双评价”方法,将多种空间规划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统筹空间发展政策、空间资源保护及空间利用规划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综合规划。其规划范围覆盖全域,规划内容涵盖全方面,具有统筹性、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特征[4]。目前,中国“五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广州、武汉、南京等大量试点城市开展了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实践研究与探索[5],基本形成了以“双评价”为基础编制依据、多种评估相配合的国土空间规划评价研究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与性质明确了其对于其他规划的指导地位,要求其编制内容实现陆海统筹与全域全要素的覆盖;在中国规划体系变革的过渡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保证规划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和衔接性[6],[7]48。基于以上需求,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需要基于全面而科学的基础信息研究进行,并以资源禀赋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8]。然而,目前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评估体系在对于国土空间景观本底特性及资源禀赋的相关研究方面尚有欠缺,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估内容全面性方面仍有待继续完善。因此,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国土空间规划评估体系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的必要条件及重要基础[7]49。

1.2 将景观性格评价作为空间评价的方法

景观性格(landscape personality)一词是指某一景观所具备的可以区别于其他景观而存在的本源性、综合性的本底特色[9],其最早于18世纪60年代由美国景观学者菲利普·路易斯(Philip Lewis)在美国伊利诺伊州游憩与开放空间体系的研究中提出。通过对多类型资源的叠加,生成对景观本底特性的综合分析结果,从而实现对区域空间景观性格的评价。基于景观性格评价的流程,增加审美与知觉方面的考虑,形成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景观特性评价(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相较于景观特性评价,景观性格评价的内容更为本源,着重于对景观客观的物质本底特色进行评价,而不将审美与知觉等主观要素纳入评价范畴。

景观性格评价对景观自然资源及人文历史资源概况进行综合研究,涉及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土壤类型、植被群落、动植物资源分布、历史遗迹分布等评价影响因子。在明确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基于研究对象的特质确定景观性格评价影响因子,并对选取的自然及人文历史因子逐一进行专项研究,最终通过单因子评价结果的线性加权得到最终的景观性格类型及分区。美国伊利诺伊州游憩与开放空间体系研究是景观性格评价应用的典型案例。该研究中,地形地貌、森林空间分布格局、历史遗迹分布情况及高质量空间资源点分布情况被选定为景观性格评价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分别进行专项研究与空间制图。基于专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叠加与分析,发现了伊利诺伊州景观资源点分布所呈现的廊道体系格局,并形成了西北陡坡林地区、伊利诺伊河北部中等地形区、伊利诺伊河南部中等地形区、肖尼丘陵区、南部洪泛区、中部草原区及东北部平原区七大景观性格分区。

景观,一般指某一范围内空间及其内部物质所构成的复杂综合体,反映了该范围复杂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在空间上所产生的综合特性。而空间是自然演进过程中固有的历史、物质及生物发展过程的动态综合[10]。其中的所有生物及非生物之间存在系统性和结构性[11-12]。空间作为一种物质客观存在的形式,承载了一定范围内的景观。区域尺度空间中生物及非生物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过程中所不断积累的自然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形成了该区域空间的景观性格。景观性格评价方法由区域尺度下空间及其内部物质所普遍存在的自然关系与人文历史关系出发,总结该区域空间所具有的固有本底特色,对省、市级国土空间的用途具有指向性。因此,景观性格评价适用于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将其纳入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评价体系有助于对国土空间固有特色及价值的识别。其与现有的“双评价”形成互补,共同成为研究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问题的基础依据,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实施。

2 面向国土空间格局规划的景观性格评价方法

2.1 景观性格评价解决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关键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正处于探索阶段,被普遍认可的空间规划分析方法以适宜性评价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代表。其中,适宜性评价的目标是判断国土空间是否适用于城镇开发、农业生产或生态保护等发展需求,因而其结果是基于某一发展需求而对空间进行的价值判断。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体系因研究者及研究视角的差异而存在明显不同[1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中资源空间可持续性配置的重要基础依据[14]。但目前该评价方法存在评价指标逻辑层次不清晰,指标综合忽视区域功能差异,评价结果过于简单等不足[15]。而景观性格评价的目标是站在价值中立的视角对一定区域的景观特征及变化进行系统性记录,并无价值判断的趋向。

相较于适宜性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景观性格评价方法所关注的问题聚焦于挖掘国土空间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价值,并记录时空发展过程中空间所承载的完整价值。因此,景观性格评价的目标及内容更为本源,并填补了适宜性评价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对景观自身特性忽视的不足,是识别景观特征多样性及景观特征变化的有力工具。适宜性评价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何处适合发展”以及“以何种强度开发”的问题。而景观性格评价则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补充回答“如何保护或开发”的问题,从而对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评价过程起到修正与补充作用。一方面可以具体指导国土空间风貌控制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控所涉及问题的依据。

2.2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景观性格评价步骤

1 景观性格评价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步骤The process steps of applying landscap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to national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景观性格评价对于国土空间资源禀赋及本底特色的研究补充了目前“双评价”对国土空间自身特性的忽视,对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风貌控制、发展定位及功能区划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与需求,以现有景观性格评价方法为依托,构建景观性格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的过程步骤(图1)。该过程形成了包含特征化阶段、评价阶段及指导阶段的3个阶段及6个步骤。

第1~2步为特征化阶段。通过广泛的文献调查、实地观察、访问调查等方式确定研究区域的具体尺度与范围。并明确后续分析所需资料及现有资料的详细程度等基础信息,为后续景观性格评价影响因子的选定做铺垫。一般情况下,景观性格评价因子涉及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土壤类型、植被群落分布格局、动植物资源等自然因子、历史遗迹分布、聚落分布、土地利用、文化发源地分布、高质量空间资源点分布(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等人文历史因子。自然因子与人文历史因子对区域景观性格均产生重要影响,形成相互平行的同级关系,共同构成景观性格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影响具体研究对象景观性格的因子存在不同侧重,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基于基础资料与研究区域自身条件特征,选定相应的决定性的自然及人文影响因子共同构成景观性格评价指标体系。

第3~5步为评价阶段。基于构建的景观性格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进行选定因子的单因子专项研究评价。在单因子评价过程中,对选定自然因子及人文历史因子进行资源分布、空间格局等情况的分析,并借助ArcGIS进行空间制图表达,便于后期的综合叠加分析,其主要目的是将众多景观性格相关的因子进行统筹考虑。根据不同研究区域的自身条件,依据各因子对研究区域景观性格的影响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系数,并基于权重进行多因子线性加权叠加从而形成该区域景观性格的综合叠加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得出景观性格评价的结果,主要包括研究区域的景观性格分级、景观性格分区及景观性格描述,3项结果可以共同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问题的编制过程。景观性格分区及景观性格描述揭示了不同区域景观所具有的独特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分区结果对各区独有的发展定位与功能规划等具有指导意义;景观性格分级则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不同分区景观本底性格的鲜明程度,这一分级结果有助于得出进行保护或开发行动的空间优先级体系。

第6步为指导阶段。在这一阶段,景观性格分级结果能够显示国土空间中具有优先风貌保护潜质或开发潜力的区域。景观性格分区及景观性格描述从国土空间自身及现有资源禀赋的角度,对国土空间的功能分区起到指引作用,并进一步具体指导各分区内空间的风貌控制;同时,结合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对相应性格分区内不同开发功能的适宜性做出判断,从而对区域中具体的开发需求加以回应。在此过程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所得到的用地压力状态指数,可从国土空间承载力的角度对各分区的发展定位起到约束与指导作用。

此过程将景观性格评价方法融入现有以“双评价”为主要途径的国土空间规划过程当中,使三者相互补充与修正,同时考虑了国土空间自身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禀赋,兼顾了景观空间在条件与资源方面的供应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最终共同指导并确定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定位与发展规模。

3 景观性格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实践

3.1 研究区域概况

伊春市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小兴安岭腹地。境内为低山丘陵地貌,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起伏由南至北逐渐减小。其下辖伊美区、乌翠区、友好区、金林区、铁力市、汤旺县、丰林县、南岔县、大箐山县及嘉荫县,市域总面积3.28万 km2。截至2017年,伊春全市总人口达115.9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16%。且少数民族众多,全市分布有满族、回族、朝鲜族等31个少数民族。伊春市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水系发达,森林密布。森林覆盖率高达82.2%,其间分布有大量珍贵动植物资源。

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受到区域战略、区域人口、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诸多自然因素与社会条件的影响[16]。为保证伊春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亟须市域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地区发展、空间开发保护及资源保护利用修复的总体统筹安排。伊春市总面积大,城市腹地规模广;市域内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自然条件,与人口情况、经济条件、风俗文化等社会条件均十分复杂。在统筹规划市域国土空间的过程中,须综合考虑空间自身条件及相关规划成果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综合描述空间本底特色、自然资源条件、人文历史资源状况与相关空间规划成果的景观性格评价方法,在伊春市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评价过程中具有必要性。

3.2 伊春市景观性格评价

3.2.1 伊春市景观性格单因子评价

依据景观性格评价流程:1)明确伊春市的市域范围、市域总面积及市域总人口等基础信息;2)根据影响景观空间性格的自然特征、景观格局、自然资源、空间固有人文价值及空间发展潜力5类决定空间特质的特征要素构建景观性格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中,自然特征和景观格局奠定了空间内不同生态基底的类别;自然资源和固有人文价值是在此基础上区分各个基底空间资源与价值的特色和亮点的重要指标;空间发展潜力则又进一步综合考虑了现有规划及其未来开发方向的实际需求。自然特征主要指地形地貌的独特性。其中,高质量空间资源影响因子主要考虑规划或已建成的度假村、度假山庄及景区等旅游项目及景点的空间分布情况。根据所构建的景观性格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收集3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植被群落分布、红松分布格局、养殖场分布、雪原及雪山分布、地热水出露点分布、林场场址分布、人文资源点分布、自然保护区分布、土地利用分区等资料进行选定影响因子的单因子评价。

依据3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ArcGIS10.2平台进行伊春市域高程、坡度、坡向分析,从而描述地形地貌的独特性。伊春市空间地形变换丰富,影响地形变化的主要因素为高程因素。因此依据高程将伊春市域空间划分为平原地区、低丘缓坡地区及山地地区,从而形成伊春市空间地形地貌分析图(图2)。其中,高程为350 m以下的平原地区占市域总面积的44.6%,地形起伏不大,降水较为充沛,自然景观较为一般;高程为350~700 m的低丘缓坡地区占市域总面积的23.4%,地形起伏较为明显,水系较多,自然景观类型丰富。高程为700 m以上的山地地区占市域总面积的32.0%,地形起伏明显,山体连绵,有明显的脉络走势,水系较少,自然景观奇特。

2 伊春市空间地形地貌特征评价Evaluation of spatial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in Yichun City

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分布的镶嵌关系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格局及其植被类型、季相变化等特征。且核心植被资源—红松的分布情况对景观格局的独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基于植被群落类型分布及核心资源红松分布数据,将伊春市空间划分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乔木主导的混交林及落叶乔木主导林区(图3)。其中,常绿落叶混交林秋冬色彩及层次感丰富,且红松资源主要分布在其分区的山地地形处;常绿乔木主导的混交林四季常绿,是红松分布最广泛且密集的地区;落叶乔木主导的林区主要包括落叶乔木主导的混交林、落叶林区及落叶为重要点缀的常绿林区,秋季色相变化及冬季树木枝干形态具有特色。

3 伊春市空间植被群落特征评价Evaluation of spatial vegetation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 Yichun City

利用ArcGIS10.2平台对自然资源、空间固有人文价值及空间发展潜力3项特征要素所涉及的各项影响因子进行空间制图(图4)。依据所得分析图可以发现,伊春市市域空间的动植物资源主要分布于中部低丘缓坡地区及西南部的平原地区;伊春市市域空间文化与传说发源地、历史遗址遗迹、民俗或节庆、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等要素分布均呈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格局。以市域空间尺度为视角来观察,旅游项目及景点等高质量空间资源点均沿公路呈现分散分布状态,但将观察视角聚焦于较小尺度,可以发现其呈现出同类型旅游项目及景点集群分布的状态;伊春市市域生态控制区及自然保护区分散于全市,农业用地集中分布于西南部及北部平原地区,未来可开发建设用地主要沿公路分布。

3.2.2 伊春市景观性格综合评价与分级

4 伊春市空间自然资源、空间固有人文价值及空间发展潜力评价Evaluation of spatial natural resources, inherent humanistic value and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in Yichun City

5 伊春市空间景观性格分区Spatial landscape personality zoning in Yichun City

自然特征及景观格局特征要素所涉及的影响因子决定了空间的基础本底,依据此形成了不同空间特性的大致划分。自然资源、空间固有人文价值及空间发展潜力所涉及的影响因子决定了空间特质,对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上述影响因子进行多因子线性加权叠加的过程中,要以各因子的重要性为依据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系数。伊春市变化多样的地形及丰富的森林资源形成了其市域空间的基底,其间分布的人文资源点形成了空间基质上的特征,而生态控制与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高质量空间资源分布对市域空间未来发展形成一定的引导与约束作用。因此,空间固有人文价值特征要素对伊春市空间景观性格影响最大,自然特征、景观格局与自然资源特征要素次之,空间发展潜力特征要素影响最小。根据8位具有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环境化学、景观规划学等学科背景的专家的打分,对空间固有人文价值特征赋予0.3的权重系数,分别对自然特征、景观格局与自然资源赋予0.2的权重系数,对空间发展潜力赋予0.1的权重系数。并依据权重进行多因子线性加权叠加,考虑空间特征、开发条件及资源特色,将伊春市空间划分为北部平原边境文化区、中部缓坡林场文化区、中部缓坡历史人文区、中部缓坡自然生态区、东南山地生态山林区及西南平原农业区等6类景观性格(图5)。综合判断各个景观性格分区中景观格局复杂度、自然特征奇特度及人文资源丰富度,将伊春市空间划分为景观特质鲜明区、景观特质较突出区及景观特质平淡区(图6)。

3.3 基于景观性格评价的伊春市国土空间管控

依据伊春市空间景观本底特性的鲜明与否,将市域空间景观性格分为3级,对未来规划发展方式具有指导作用:1)景观特质鲜明区自然景观条件良好,自然及人文历史资源丰富且突出,但生态环境较为敏感,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与发展协同,并基于现有资源禀赋进行优化开发;2)景观特质较突出区自然景观条件较好,自然及人文资源较为综合,具有较多可开发用地,发展潜力大,可综合利用资源及用地,进行适度开发;3)景观特质平淡区自然景观条件优越,人文历史资源较少,但生态资源丰富,具有较多生态保护林地,对维持生态稳定性及涵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应注重管控,采取限制开发的策略,减少人工干预,主要进行生态涵养与保育。

在此基础之上,将景观性格分类及分区纳入考虑,提出不同景观性格分区的规划管控与发展定位建议(表2)。北部平原边境文化区突出边境文化特色,利用黑龙江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形成边境乡村风貌;中部缓坡林场文化区对红松资源及林场场址进行保护性开发,保护原始森林风貌;中部缓坡历史人文区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及综合性服务设施进行开发,形成寒地城市风貌;西南平原农业区结合农业与休闲文化进行开发,形成田园风貌;东南山地生态山林区突出自然资源特色,利用山地地形与森林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形成原始森林风貌;中部缓坡自然生态区进行生态保育与资源涵养,避免人工开发与干预,保证其维持生态稳定性及涵养资源的作用。

4 结论与讨论

6 伊春市空间景观性格分级Spatial landscape personality classification in Yichun City

表2 伊春市景观性格分类、规划建议与发展定位Tab. 2 Landscape personality classification, planning suggestions a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in Yichun City

为了弥补目前“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资源禀赋及自身特性分析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与需求,笔者以现有景观性格评价方法为依托,构建景观性格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的过程步骤,形成包含特征化阶段、评价阶段及指导阶段的3个阶段及6个步骤。并将该方法框架应用于对伊春市景观空间性格的评价与分级中,其结果对于伊春市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定位、功能区划分及风貌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引与借鉴作用。后续规划过程中,可引入开发适宜性评价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对以上评价成果进行修正与深化。通过综合交通干线影响、区位优势、人口聚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基础性指标,及地形地势、自然灾害影响、可利用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生态脆弱性等约束性指标,对伊春市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所得开发适宜度分区与景观性格分区及分级进行综合叠加,指导伊春市空间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区划定。此外,通过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及生态资源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对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定位进行修正。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所得的用地压力指数与景观性格分区进行综合叠加,指导伊春市空间国土规划发展定位的确定。

景观性格评价是客观描述空间本底特征的有力工具,弥补了中国国土空间规划评估体系对空间本底特色的忽视。本研究提出了将其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步骤,对国土空间规划的风貌控制、功能区划分及发展定位具有指导意义。在今后的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应加强景观性格评价相关的研究,强调以空间自身特性为出发点,探讨最适宜的空间规划编制途径,从而指导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完善。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图1~6由作者利用ArcGIS软件自绘;图5数据来源为3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及遥感影像图;表1~2由作者自绘,数据来源为3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及遥感影像图。

猜你喜欢
伊春市空间规划国土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路径思考
探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国土空间规划的法理和机理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伊春市旅游形象提升策略
伊春市森林食品第三方物流体系构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