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县大武镇观音楼建筑形制与结构特征浅析

2020-12-02 04:25刘建平
文物季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檐下观音顶层

刘建平

一、概 述

大武镇观音楼,俗称木楼或鼓楼,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大武镇古街中心,是典型的过街楼。

图一 大武镇观音楼东立面图

观音楼坐北向南,平面正方形,首层面阔进深各三间,二层面宽进深各五间,总建筑面积142.04平方米。观音楼地面至正脊高16.46 米,两层三檐,十字歇山式屋顶。楼之各层屋面布瓦筒板瓦覆盖,黑色琉璃瓦剪边,黑色琉璃脊饰吻兽。楼之斗栱形式多样,有三踩单翘或单昂的,有五踩翘昂组合的,更有用六翘十三踩叠出藻井的,不一而足。同时,这些斗栱形制古朴,比如厢栱上放置齐心斗,后尾斜起杠杆,采用斜面斜栱以及替木式短栱等,不胜枚举。斗栱用材尺度,栱枋断面比例,都与宋《营造法式》规定接近或吻合。

观音楼东北隅近年拆毁的观音堂内,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观音楼记》石碑一通,该石碑记载:“州治[1]大武鎮,……,当景泰四年,……,建观音一楼焉,阔三丈余,高五丈许,檐□三叠,中列八卦”。考现存观音楼地理位置及建筑形制尺度与石碑记述完全吻合,可见该楼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无疑。此后至清代有小型修葺。1987年维修时,将楼整体抬高1.5 米。2016年对其实施现状修整。现存观音楼除个别小型构件外,均为明代建成时原物(图一)。

观音楼所在地区位于相对偏僻的吕梁山西部,信息传递滞后,再加上工匠技艺世代相传的延续性,所以大武镇观音楼在形制与结构方面,除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外,还保留着许多宋元时期的做法,古色古香,独具特色。以下从平面布局与柱子形制、梁架结构特征、斗栱形制与材份、使用黑色琉璃瓦件的屋顶形制等方面分析探究。

二、简明古朴的建筑形制与结构特征分析

1.平面布局与柱子形制

观音楼原本是没有台基的。由于楼所在位置是全镇雨水集中排放口,为了防止柱根被雨水浸泡,16 根木柱立于高0.45 米的腰鼓形柱础上。年长日久,到1987年维修时,柱础石已经全部被淹没于地下,柱根与街面平齐。无奈将楼整体抬高1.5 米,楼下补砌砖台基。为了车辆通行和排水需要,台基正中开辟十字通道,将台基划分为四块3.6 米见方的独立台基。由于近年街道硬化,抬高地面,现存台基高1.15 米。

观音楼无论是首层还是二层,柱网平面皆呈“回”字形,都是4 根通天金柱外围一圈檐柱,形成回廊。首层面阔进深各三间,通面阔进深同为8.53米。其中明间面阔5.33 米,次间面阔1.6 米。柱网由4 根通柱外围12 根檐柱组成。首层柱间无任何阻隔,四向畅通无阻。二层面宽进深各五间,通面阔进深均为7.87 米。其中,明间面阔2 米,次间面阔1.6 米,梢间为走廊面阔1.13 米。柱网也是4 根通柱外围20 根檐柱。二层檐柱间设置木制勾栏一圈,以利走廊安全防护。金柱间四面安装槅扇门,形成室内空间(图二、图三)。

图二 大武镇观音楼首层平面图

图三 大武镇观音楼二层平面图

首层檐柱断面圆形,柱高3.15 米,柱径0.4米,柱径与柱高比为1:7.9。柱侧角0.06 米,等于柱高的1.9%。柱头卷杀明显,呈覆盆式,正面最顶部抹成斜面。二层檐柱断面为小八角柱形状,柱高1.95 米,柱径0.23 米。4 根金柱为通柱,断面圆形,柱高10.9 米,柱径0.6 米。二层檐柱和通柱柱头形制同首层檐柱。

观音楼柱础加工成高达0.45 米的腰鼓形状,比较少见,这是匠人因地制宜,排除水患危害的举措,是地方手法的一种表现。平面正方形布局,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平面布局方式。首层明间柱高3.15米小于明间面阔5.33 米,与宋《营造法式》“若副阶、廊舍,下檐柱虽长,不越间之广”的规定吻合。各层柱头形制,首层檐柱侧角和径高比等,都沿袭着宋元时期的风格。小八角柱在宋以后的建筑中很少见到,大武镇观音楼二层檐柱做成了小八角柱,沿袭古制,这在同时期建筑上是不多见的。至于柱头正面最顶部抹成斜面,这是明代早期建筑继承元代早期做法之一。

2.简明古朴的梁架结构

大武镇观音楼楼上楼下空间合理适度,外观比例和谐协调,这都是由其简明古朴而又科学合理的梁架结构决定的。

四根直达顶层的通天金柱,和围绕金柱的额枋平板枋及纵横布置用来分割楼层的腰梁楞木,组成了稳固的井架构造,成为楼的主干结构,承担了除首层檐步以外的全部重量,同时也是首层和二层檐步梁架的重要倚靠。

首层梁架由檐步梁架和金步藻井结构组成。檐柱柱头设额枋和平板枋,其上斗栱耍头后尾制成搭牵与金步斗栱及金柱联接。檐步斗栱上挑檐桁,金步斗栱外拽耍头上枋木,共同架起首层檐椽。四根通柱在首层檐柱柱头略高位置,也设置额枋平板枋,其上斗栱外拽支起平座斗栱及二层檐柱,里拽则叠出藻井。

架设于金柱约1/2 处的腰梁楼楞木及其上的木楼板将楼分为二层。在楼之一二层之间设有平座层。平座斗栱由首层金步斗栱外拽支撑。

二层梁架由金柱外走廊梁架和十字歇山屋顶梁架组成。二层走廊梁架结构基本与首层檐步梁架相同,所不同的是二层檐柱是立于平座斗栱之上的,通过平座斗栱和金步斗栱,将二层檐步荷载转由通柱负担。十字歇山顶的梁架结构,甚为干净利落。通天金柱柱头额枋平板枋上五踩斗栱举起顶层檐檩,角科耍头后尾和角梁后尾以及平身科斜起杠杆共同支起五架梁。五架梁与三架梁之间驼峰上攀间斗栱隔架。十字脊檩则由三架梁上驼峰攀间斗栱及叉手共同举起。脊步攀间斗栱上设置丁华抹颏栱。梁架各节点使用垂帘柱稳固。顶层室内平板枋位置密布一圈五踩小斗栱,构成顶棚角线吊顶效果。歇山收山自正心枋中线收进去0.54米,约合2.3 桁径。山面不设草架柱子,也不用山花封堵,通透敞亮,博风板上做悬鱼惹草(图四)。

图四 大武镇观音楼剖面图

观音楼梁架结构方式及梁架分件上使用了许多宋元时期的做法。

一是梁架结点处理。顶层梁架的梁与梁的结点或梁与桁的交接点,都用驼峰斗栱承托。五架梁与三架梁之间梯形驼峰上大斗隔架,三架梁上驼峰攀间斗栱和蜀柱攀间斗栱加叉手共同托起十字脊桁,脊步攀间斗栱设置丁华抹颏栱,所有攀间斗栱都使用短替木。这些都是明代之前做法。

二是梁架举折平缓。顶层前后檐桁中心距离6.41 米,檐桁上皮至脊桁上皮高1.95 米,总举高约为前后檐桁间距的1/3.3。总举高与宋元时期建筑总举高相近,恰好在宋《营造法式》1/3 或1/4 的规定之内。

三是歇山收山与山面。歇山收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约2.3 桁径。山面不设草架柱子,也没有用山花封堵,敞通透亮。博风板正中安悬鱼,沿边安惹草。这也是宋元时期手法。

四是梁架结构分件做法。梁枋断面接近圆形,酷似元代建筑的大内额加工手法。叉手高0.16 米,合一材一栔弱,厚0.05 米,为高的1/3 弱。基本与宋《营造法式》“造叉手之制,若殿阁广一材一栔,余屋广随材或加二分至三分,厚取广之三分之一”的规定相符。至于额枋平板枋出头垂直截去,平板枋出头刻出海棠线;使用梯形驼峰,攀间枋直接穿入驼峰中;角梁后尾用抹角梁固定;檐椽卷杀明显;使用丁华抹颏栱等等做法,都是宋元时期风格。

3.斗栱形制与材份分析

大武观音楼斗栱共有5 类,所处位置及形制分别为:首层檐步斗栱五踩双下昂;平座斗栱三踩出单翘;二层檐下斗栱三踩出单下昂;三层檐下斗栱单翘单昂出五踩。首层金步斗栱外拽三翘七踩,里拽为了叠出藻井,多达六翘十三踩(图五)。

首层檐下斗栱坐斗斗口十字出替木式短栱,栱头外拽方向装十八斗,上置翼型栱,这是继承辽代做法的复古习俗。首层檐下斗栱的厢栱由短替木代替,直接支撑檐枋,仍然保存古制。

首层和顶层檐下角科,除45。角线上设昂外,正侧两面用斜面斜栱挑承,各增加一拽架。同时次间平身科与角科又连为一体。二三层檐下角科上耍头皆削成昂形。增加了古朴气势。

图五 大武镇观音楼斗栱图

平座及以上斗栱,厢栱全部削成斜面,三才升做成菱形,以增加外观艺术性,这是元代山西地方做法遗风。在厢栱与耍头相交处都保留齐心斗设置。齐心斗在宋代以后几乎绝迹,大武镇观音楼设置齐心斗,古韵犹存。

三层檐下斗栱后尾设置斜起杠杆支撑五架梁荷载。这是受元代挑杆的影响,而又有所发展。

另外,在斗栱分布方面,首层檐下明间平身科南北方向4 朵,东西方向3 朵;二层檐下只有当心间布置1 朵平身科,其余间口不设平身科。简洁舒朗,沿袭古制。

斗栱栱头卷瓣模糊,斗幽明显。材高0.135 米,材宽0.09 米。折合清代营造尺高4.2 寸,宽2.8 寸,约合《清式营造则例》七等材。折合宋尺高4.4 寸,宽2.9 寸,接近宋《营造法式》“八等材,广四寸五分,厚三寸”的规定。栱材断面高宽比3:2,材高与栔高比=15:6,也与宋《法式》规定相同。与清《则例》规定不符。首层檐下斗栱立面高度(坐斗低皮至挑檐桁上皮高度)0.97 米,等于檐柱柱高的30.7%,与宋金时期建筑斗栱高度与柱高比例相当。

4.使用黑色琉璃瓦件的屋顶形制

观音楼二层三出檐,各屋面均采用黑色琉璃瓦剪边及黑色琉璃脊饰吻兽,在国内较为少见。同时,观音楼各层屋面所用脊饰吻兽,形制古老而特殊。首层及二层角脊和顶层戗脊的垂兽,是一个卧在垂脊筒上的吞口,下嘴唇紧贴脊筒,上嘴唇张开90。到朝天状,尖状牙齿全部外露,鼻子后仰,眼睛向上视向捕捉目标。顶层垂脊垂兽,兽首龙身,浑身带麟,作奔跑状。各层屋檐四角傧伽是一名骑在狮子头上的武士。顶层十字正脊上大吻,龙身盘绕向上,龙尾不向外卷曲,斜向脊中央,龙爪撑天,似元以前鸱尾模样。脊刹黄绿相间,四吞口上为覆莲座,座上连珠束腰,束腰上置覆钵,覆钵外附火焰纹,顶上为葫芦宝瓶宝珠,宝瓶上立四戟铁花刹。脊筒卷草纹印花图案。屋面所有这些琉璃构件,除造型生动逼真外,烧制工艺也甚为精湛,尤其是黑色釉面在线条凸起之处全部泛起金黄色,从而使黑色釉面不致于单调压抑,很显烧制者功力(图六)。

图六 大武镇观音楼黑色琉璃脊饰吻兽

三、结 语

明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的木构建筑形式与结构,力求恢复唐宋两代传统制度,在局部结构和构件形制、做法以及运用上也学习了元代的一些手法。大武镇观音楼就是这一转型时期的典型作品之一。它继承唐宋旧规,也受元代做法影响,但又不完全受这些规矩束缚,从实用、牢固、省工、省料的目的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形制与结构既简明古朴又灵活变化,楼体构造合理,外形比例适度,展现了明代初期吕梁山西部地区的建筑风貌与建筑技术水平,是宝贵的建筑遗产之一。

注释

[1]州治,即明代石州治所,今吕梁市离石。

猜你喜欢
檐下观音顶层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汉风古韵、观音祈福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
燕子建新家
檐生情
观音送子图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冬日
顶层住户的无奈——渗漏篇
红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