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及治疗

2020-12-02 11:50洪美静彭惠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0年16期
关键词:康柏西脉络膜回顾性

洪美静 彭惠(通讯作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重庆 400016)

1. 概念

新生血管性近视黄斑病变是起源于脉络膜的疾病,其由于病理性近视中的新血管形成而改变视网膜解剖结构。Fuch斑点定义为高度近视患者黄斑中的任何暗点,其继发于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CNV),RPE 细胞的增生和迁移至视网膜下/ 内的组织导致该斑点的发展,其存在提示晚期的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myopic 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mCNV)。脉络膜视网膜萎缩通常会在这个病变周围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萎缩性近视黄斑病变[1]。

2. 诊断

2.1.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 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CNV 活动的经典模式中FFA 通常显示早期的超荧光,其提示新生血管复合物的充盈,晚期渗漏到CNV 区域。与其他原因导致的CNV 相比,mCNV 中的渗漏有时显示为早期和晚期之间的微妙变化,可能是由于mCNV 中脉络膜较薄。Leveziel 及其同事证明FFA 在新发mCNV 中比OCT 更敏感[2]。

ICGA 时被用作mCNV 诊断的补充试验,用于分析脉络膜的结构,相比FFA 能够较好的地穿透血、色素及渗出物,它特别适用于伴有黄斑出血的近视患者的辅助检查,有助于确认位于出血以下的mCNV。

2.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OCT 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已成功用于诊断和监测mCNV 对治疗的反应,可在高度近视眼中提供良好的解剖结构,包括视网膜,脉络膜,巩膜,甚至球后脂肪等球后结构。

根据OCT 观察到的特征,确定了CNV 的三个不同阶段:活动性病变,瘢痕和萎缩阶段。活动mCNV 表现为在RPE 上方的圆顶形高反射;鉴于大多数mCNV 病例是2 型CNV,这种升高与视网膜增厚和视网膜内液相关,后者在OCT 成像时表现为视网膜囊肿和视网膜下液。在OCT 成像中,瘢痕阶段的特征在于CNV 表面的高反射,CNV 下方的反射显著减弱。在萎缩阶段,CNV 变平,大片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在CNV 周围逐渐形成,导致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下降。

2.3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

OCTA 是一种基于OCT 技术的新型无染色非侵入性技术,可以通过血管内红细胞的流动监测血液运动,从而提供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高质量分层图像。然而,面对具有大的脉络膜视网膜的萎缩(chorioretinal atrophy,CRA)区域、固定不良和轴长非常长的患者,仍然具有挑战性。

3. 治疗

3.1 历史疗法

在过去的观点来看,手术切除新生血管复合物有助于维持视力而不损伤RPE,因为大多数mCNV 位于RPE(2 型CNV)之上。但由于疤痕形成,中心暗点,复发,以及外科手术的长期学习曲线和侵入性等原因,这种复杂的手术技术被抛弃。

在中心凹下mCNV 中,经典的治疗方法是黄斑移位,在这种复杂而困难的手术中,视网膜围绕视神经旋转并且中央凹被替换,其目的是将中央凹中央神经感觉视网膜转移到另一个位置,从而具有(理论上)更好的RPE-Bruch 膜- 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如今这种方法也很少使用[3]。

3.2 抗VEGF 治疗

3.2.1 贝伐单抗

对接受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的研究报告了良好的结果。Kasahara 等在对36 只眼长达6 年的回顾性研究中,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第6 年BCVA 与CNV 相关的黄斑萎缩的大小及基线BCVA 大小和CNV 大小显著相关[4]。

3.2.2. 雷珠单抗

RADIANCE 是一项Ⅲ期双盲随机对照试验[5],其中与PDT治疗的患者相比,玻璃体腔雷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在许多生活质量(QoL)参数上获得了显着改善;在第12 个月时,东亚地区的BCVA 增长数值(17.0 个字母)高于白种人(14.1 个字母);RADIANCE 临床研究证实了雷珠单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2.3 阿柏西普

MYRROR 研究是一项国际性,Ⅲ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假对照研究,在mCNV 患者中随机(3:1 比例)接受阿柏西普或假治疗。每4 周进行一次随访至48 周,对活动性CNV 患者进行再治疗。治疗组的平均BCVA 增加为12.1 个字母,假治疗组中的平均BCVA 增加为2 个字母(P <0.0001),即使假治疗组患者在第24 周后接受了阿柏西普注射,两者平均BCVA 的增加仍有显著差异[6]。

3.2.4 康柏西普

康柏西普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个用于眼部的抗VEGF 药物,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受体1 中的免疫球蛋白样区域2 和VEGF 受体2 中的免疫球蛋白样区域3 和4,与人免疫球蛋白FC片段经过融合而成,能够结合VEGF-A 所有亚型、VEGF-B 及胎盘生长因子。

曾苗等对37 例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射治疗的mCNV 患者的37 只眼的回顾性研究中,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BCVA 提高字母数与治疗前BCVA 及注射次数呈负相关(P <0.05),治疗后CMT 下降值与治疗前CMT 值呈正相关(P <0.05),与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相关(P >0.05);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白内障及持续性眼压升高等与药物、注射相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7]。

史志洁等回顾性分析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射治疗的19 例19眼,术后BCVA 均较术前提高;CMT 均较术前降低[8]。

焦明菲等对接受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射治疗的15 例15 眼展开观察,注射后12 周,FFA 显示有10 眼荧光素渗漏消失,4眼荧光素渗漏面积减小。注射前和注射后第4、8、12 周的BCVA和平均CMT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

谢严颉等研究中发现治疗前平均眼压和治疗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末次随访时BCVA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末次随访时CMT 较治疗前降低[10]。

猜你喜欢
康柏西脉络膜回顾性
康柏西普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康柏西普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中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回顾性分析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湿性黄斑变性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5氟尿嘧啶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OCT在健康人群脉络膜厚度研究中的应用及相关进展
后牙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回顾性临床研究
240例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