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护光明落灯花
——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

2020-12-03 16:11江苏省宝应县黄塍中心幼儿园董莉丽
青年心理 2020年22期
关键词:家园行为习惯观念

江苏省宝应县黄塍中心幼儿园 董莉丽

文明礼貌是良好的道德行为,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 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 幼儿时期是身体机能和大脑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因此这一阶段被认为是学习技能和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良好教育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幼儿阶段的教育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既是健全人格塑造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在幼儿教育中,要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切实做到让每个幼儿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幼儿在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将会随着幼儿的成长,被逐渐放大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行为后果,从而对孩子日后的学习、发展和健康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在幼儿阶段,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期及时纠正幼儿不良习惯,帮助幼儿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的责任和任务。

一、发现问题,了解实情

一天上午,音乐活动后,我忘记了及时收起播放音乐的U 盘。想起再找时发现不见了,我在确认不是同事拿用之后,在班上集体询问了小朋友,孩子们回答是“没有看见”“我没拿”,有的还说是被小偷偷走了,有的说是坏人拿走了……两天后的早晨,昊昊奶奶悄悄告诉我:“昊昊把老师的U盘拿回家了,昨晚上我们才发现,我和他妈妈告诉他不能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他也承认错误了。老师请您别批评他了,他害怕,他让我只告诉你一个人。”

之后我私下温和地问昊昊:“你为什么把U 盘拿回家呀?”昊昊扑闪着大眼睛说:“我想看看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唱出好听的歌曲,我很喜欢这‘小海豚’。”

二、剖析问题,理解原因

案例中,昊昊将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带回家是由探索的欲望所引起的;有时候,孩子就是这样单纯、可爱。在这里,与其说昊昊是“偷”的行为,不如说是好奇行为更为准确。

想想,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偷”拿幼儿园或别人物品的原因不光是好奇,有时还有其他原因,如泄愤报复:两幼儿争抢玩具,老师处理不当,一个得到宽容,一个受到批评,受批评的幼儿感到委屈、愤愤然,便会把玩具藏起来或偷偷带回家,独占独玩;有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偷窃”;有的是分不清“你的”“我的” “他的”,心中没有“物权”概念而想占为己有;有的因自控能力差、爱模仿而“偷窃”等等。

三、解决问题,创造教育价值

无论是哪种原因,“偷窃”的行为终究是一种错误的行为。生命如烛,燃烧的过程中,烛芯歪了不可怕,光明之下,突然出现了灯花也不要惊慌,重要的是,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如何学会用智慧的剪子、教育的力量,为护光明敢落“灯花”,会落“灯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由此可见,教师和家长的语言对幼儿改正不良习惯具有重要影响。有学者研究发现,相较于否定性的语言,幼儿都乐于接受鼓励性、表扬性的话语,幼儿常常因为害怕受到批评而产生抗拒交流的心理。因此,即使在面对纠正不良习惯这一问题时,教师和家长也要注意话语表达,既要指出事情的利害,也要注意保护幼儿的心理,尽量使用温和话语,不仅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和执行,同时也间接提升了教师或家长在幼儿心目中的威信力和亲和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帮助“当事人”,知错改错

1.询问原因,要温和。当老师发现幼儿有“偷窃”行为时,首先应耐心地问问为什么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回家,然后认真听听孩子的解释,了解孩子其行为的动因,最后再根据具体动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询问时,教师态度要温和,不要吓唬,否则有可能导致孩子以撒谎方式来回答我们的询问。

2.指出危害,要严肃。当孩子的行为发生偏差时,老师或家长,一旦发现,要态度严肃地告知孩子这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帮助幼儿区分物品的“物权”,引导幼儿认识并建立“我的”“你的”“他的”的观念;让幼儿知道幼儿园各种物品的归属;要让幼儿知道“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并且用一些案例“警醒”“恶小”不改的危害,真正让孩子知错能改。

3.改正之后,要鼓励。犯了错改正的过程需要克服内心的错误惯性,需要外力的约束,就某一点而言,是一个痛苦的重生。孩子每一个良好品性的养成,必定是一个不断被肯定和被强化的过程。老师和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以力量,既要督促孩子改正错误,更要关注孩子的改变,及时鼓励!让幼儿知道: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

(二)启迪“旁观者”,慎犯同错

改好“剧本”保护隐私:这次“偷”U 盘的是昊昊,这样的想法难说别的孩子就没有。在处理好本次事件之后,教师可以让这个案例能成为教育其他孩子的活生生的教材。当然,对本班孩子使用时,要保护好当事人的隐私。当时,我将其改编成了发生在动物王国里的一个音乐“魔盒”丢失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让小朋友评判偷拿“魔盒”的“八哥”的行为错在哪里,如果你是“八哥”,特别喜欢这个音乐“魔盒”,你会怎么办?大家的“魔盒”不能占为己有,那其他的东西呢?若喜欢上别人的东西,又该怎么办呢?这样一个接一个递进性的问题引起幼儿思考,就这样一个负面的案例,恰当改编后,举一反三,设计情境,让班中所有的孩子都受了一次正面的教育。

(三)建立“共同体”,同护“光明”

建立家园信息共享共同体:社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大环境,而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成长有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充分认识家园信息共享的意义,绝不能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效果出现1+1 <2 的情况。要建立家校信息共享的有效渠道,要建立家长信息群,更要建立家长和老师畅通的个人联系渠道,及时交流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要科学使用家校共享的信息,保护孩子的隐私。本案例中,我在家长群里公开发了一个提示信息,让家长留意一下,是不是有孩子无意将老师的U 盘带回家了;昊昊的奶奶把发现的情况私下及时悄悄告诉了老师。应该说这是一个家园信息科学反馈共享的典型案例。

(四)建立家园文明共育共同体

1.注重家园合作,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

自我观念是自己对外界的认识和看法,而这种观念具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如果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观念,就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自我观念的正确形成需要家长的参与。如果家长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对其要求都是超前满足,会让孩子更加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自我观念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会影响幼儿园正常开展活动。在幼儿园中,常有一些小朋友抢占玩具,不许别人碰自己的东西,不愿意与人分享,甚至随意将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这样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特别严重,需要老师与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引导孩子分清家中的玩具和幼儿园中玩具的区别,同时引导孩子的分享意识,在园里和伙伴一起玩玩具等,进而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体系。

2.注重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文明的行为习惯

幼儿时期,孩子的习惯形成、心理特点、个性倾向、价值倾向等发育迅猛。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去尝试,而什么都以自己的意识为中心。受这种意识的支配,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不合社会公德、人性美好品德的行为来。除了上面案例提到的“偷窃”,还有不守规则、捣乱、撒谎、攻击、说脏话行为等等,这些“恶小”,也许是孩子们的第一次,也许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家长也许不介意,至多认为是“小事”,不会和孩子计较。

幼儿期是幼儿学习各种技能、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期,我国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古训,这就告诉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它的形成需要一个动态的、较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心观察,随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方法,学校和家庭都要慎重处理好孩子的不良行为,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在缺乏是非判断的阶段中向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家园双方协作,合力同心,从而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纠正幼儿不良习惯,让每个孩子在我们的信任和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家园行为习惯观念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维生素的新观念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寻找失落的家园
坚持系统观念
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绿家园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