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

2020-12-03 19:39陆鹏飞
名师在线 2020年10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数学教师思维能力

陆鹏飞

(江苏省南通市城港小学校,江苏南通 226001)

引 言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保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掌握数学知识点、总结数学规律、解答数学问题,进而实现自身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据此,为了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有必要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讨论。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既要做到“授之以鱼”,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运算方法教授给学生,又要做到“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构建起解答数学问题、探究数学奥秘的科学思维体系。从本质上讲,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即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价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学逻辑思维的价值作用。逻辑思维是人经过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后,对事物产生合理表达与科学应用的思考能力。在数学领域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还可分为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等。掌握好这些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小学生将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数字、符号及其他数学术语组成逻辑性的运算公式或判断语句,进而实现数学问题的推理、判断和解决。同时,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渐进性和联系性,在小学阶段中,学生拥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自身更加顺利、高效地学习知识内容、总结知识经验、梳理知识体系,进而夯实数学学习的“下层基础”,为日后“上层建筑”的搭建提供保障[1]。

第二,数学创新思维的价值作用。从当前来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社会中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我国教育行业的重点培养方向。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通过特色教学手段实现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有助于充分发挥低年龄学生活跃度高、可塑性强的思维优势,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素养,进而在提升学生学习深度与意识广度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形成基础性、持久性的积极影响。另外,在充分掌握并灵活利用创新思维能力后,学生还可形成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即面对不同学科、不同题目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与思考方法,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第三,数学形象思维的价值作用。所谓“形象思维”,即人基于事物的表象,通过联想、猜想等方式进行观察、实验和加工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基于小学生年龄、阅历等方面的客观特点,他们很难对抽象化、概念化的数学知识产生准确认知。此时,教师将形象思维的培养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抽象数学知识的脑内加工,赋予知识以直观化、立体化甚至色彩化的想象特点,进而帮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规律,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保证教学内容的渐进性与总结性,做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并致力于带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数学问题的主体特征。具体来讲,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第一,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开展之前,数学教师可通过提要求、做微课等手段,为学生预习行为提供有效的方向引导和内容支持,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的学习基础,启发学生逻辑思维的展开。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的教学前,小学数学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家中日历的内容,并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其后,在正式上课时,教师便能从学生中得到“一年中2月的天数最少”“有的月份不够30 天”等预习反馈。由此,教师再将教材中的平年、闰年等知识教授给学生,并带领学生背诵相关歌诀。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与预习成果进行比对思考,进而形成有效的逻辑思维,将“1 个大月等于31 天”“1年等于365 天”等数学规律提炼到脑中,以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鼓励学生总结数学问题的规律特点。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逻辑规律,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好逻辑规律。例如,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们排成一排,小红前面有3人,后面有11 人,小红排在第几名?小光站在小红同排的第9名,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在解答这一问题时,学生首先会围绕小红展开思考,并将该问题与自己生活中的排队经历联系起来,发现“排在第几名=前面人数+1”“总人数=前面人数+1+后面人数”等逻辑规律,进而得知小红排在第4 名,总人数为15 人。然后,学生便可充分利用这一逻辑规律,将小光的排名代入前一问题当中,进而总结出“前面人数=9-1”“后面人数=15-9”等运算方法,得知小光前面有8 人,后面有6 人。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倾向于为学生提供出书面化、理论化的知识教育支持,或带领学生进行大量、反复的公式背诵与试题练习。学生将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新时代下,为了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局面,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自主的创新思维与探究意识,教师就必须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进而创设出趣味化、互动化的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可从数学知识的载体形式入手,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制订教学方案之前,教师可通过课后询问、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群体中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然后将这些卡通形象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并以PPT、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并在下节课讲给大家听。这样一来,还可有效实现创新思维培养的课外延伸,进一步提升数学知识的渗透效果。

其次,教师可从提问方式的开放优化入手,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自身提问方式的科学性,尽量避免学生以“是”或“不是”等封闭性话语回答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形象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做到“数形结合”,通过抽象数字与具象图形的双重刺激,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数字与图形的思维联系,并逐渐强化发展为事物表象与脑中想象的相互转换。

例如,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点题型,这一题型融合了文理、算理和事理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难以快速读懂题目。此时,教师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并将题目条件转换为图形,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直观易懂,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结 语

综上所述,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由此,在制订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尊重并顺应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实际需求,实施特色化、互动化、开放化、渐进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数学教师思维能力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混合研修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共同体成长的研究
毛泽东诗词中形象思维的特征及其现代诠释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