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理工科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12-04 08:16石灵黄广芳
银幕内外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英语

石灵 黄广芳

摘要:本文结合加强“学科交叉”和“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语境,以地方理工科大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师资源组建以及实践平台创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构建新时代背景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地方理工科大学构建和完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照。

关键词:学科交叉;理工科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8年1月,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外国语言文学类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類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复合型人才这一概念在国内的研究始于1989年。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曹光久曾回忆,由于缺乏能身兼多任的人才,我国在早期的许多对外工作中倍受限制。(蒋洪新,2019)基于此,他认为外语院校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由此,“外语复合型人才”开始进入外语教育界并且逐渐成为热议的话题。学者们主要探讨了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正确解读、培养目标及内容、具体培养路径以及面临的困难等问题。张冲(1996)创新性地提出将对英语复合人才的认知和复合材料结合起来,指出以英语作为基础,丰富和拓宽其他专业的范围。蒋洪新(2006)回顾中西方大学的通识教育史,提出应当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道德素质,注重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胡开宝(2010)通过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学改革成效,指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可行性。彭萍(2015)对现有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面临的如“课程缩水”、“专业知识幅度拓宽”等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解决办法。陈静(2018)阐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区域、校际、跨学科研究机构的建设目的、意义和具体内容,并对现有的教学实践具体情况进行了探讨。孙文博、崔宏伟和徐春秋(2018)从社会互动理论切入,点明高职院校应注重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适时更新教育观念。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围绕“‘英语+复合型人才”开展了长期的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地方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却较少被提及。因此,本文以地方理工科大学为研究对象,厘清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语境

学科交叉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核心要义在于科研人才能够跨越学科间的壁垒,“集合各家之所长”,突破解决现有问题的既定思路。2018年,《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应时而生,它明确强调:“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交叉是加强“双一流”建设的有效途径。人类历史上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都涉及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问题更趋复杂,学科交叉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各行各业也普遍呈现出综合性逐渐增强的态势。结合这样的时代语境,“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可谓是水到渠成。

二、“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现有模式

我们将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两个甚至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称为复合型人才。“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传统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前者致力于培养英语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后者的重心则放在单一学科上,注重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学知识的传授。其二,两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特点不同。复合型人才表现出较强的综合能力,能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以更开阔的视角看待问题,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而传统的英语专业生即便能在本学科做到专精,局限性也在所难免。其三,为达到理想效果,两种模式在建设要求上也大相径庭。复合型模式想出成效,需要配套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前提,以及优质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而传统模式下无论师生都只致力于对单一学科进行探索研究,要求相对较低。

现有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以下两种形式:英语+其他专业/英语+第二语言。第一种模式细分也有不同:英语复合文学、教育等和其有交叉内容的专业时是“全英语教学”,而当英语复合法律、医学等领域时则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英语复合第二外语旨在培养复语人才,区别于传统模式下英语专业学生选修的“二外”,对第二外语的要求更高也更为严格,要求其在掌握程度基本上和英语相当。

三、地方理工科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难

事实上,早在诞生之初,这样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饱受争议。支持者认为该模式能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必要的人才,而反对者却认为想要“样样抓”可能导致“样样不精”,反而本末倒置。近年来不少地方理工科大学积极尝试“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无论是《标准》还是《指导意见》,对于这一新型模式都只提出了一个总体要求,对具体实施方案并没有明确界定。各高校英语专业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各有特点,要给出统一方案也不现实。因此,高校往往是依据文件精神和固有的教学定位来制订教学目标,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浮于表面。人才培养目标过于泛化,顶层设计和下行教学方案不配套乃至脱节,都导致“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难出成效。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英语学习讲究潜移默化,不可一蹴而就,这种特点决定了学习时长不可随意缩减。而要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科与学科的简单相加也行不通,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两个学科的知识更难保质量。多数地方理工科大学的英语专业在协调两门学科时,常常将课程安排得过满,缺乏重点和核心,导致学生负荷过大。此外,过分偏重某一科目、不符合学科发展要求的“水课”过多而挤占主要学科的学习时间等情况屡见不鲜。

(三)师资力量缺乏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复合型方向转型,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实却是,“复合型”的教师资源稀缺,因为老师们大都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孕育出来的,寻找能“一身兼几任”的教师无异于大海捞针。再者,多数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在专业实力、教师待遇、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都不算突出,教师的在职教育和继续进修等制度不完善,要打造一支优质的复合型人才教师队伍绝非易事。

(四)实践平台不足

实施“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本质在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资源以适应国家的发展需求并广泛而深刻地服务于社会实践。然而,不少地方理工科大学的英语专业仅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基本掌握,轻视实践应用环节,忽视构建与行业和市场相对接的实践平台。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有限,实践项目类别单一,实践内容与专业不对口。由于缺乏能有效检验人才培养成果的实践平台,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得不到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堪忧。

四、地方理工科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建设“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各地方理工大学的当务之急是明确本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一带一路”和“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格局,找准教学定位,厘清发展需求,制订适应本校英语专业发展规律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培养方案。各高校可以尝试将英语专业同本校优势理工科目进行学科交叉,既为优势专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又能实现专业间的资源共享,达到资源整合、互为补充的目的。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突出实践性和务实性,与各类职业和具体岗位相對接。同时规避课程简单叠加的做法,不要“贪快求多”,稳抓核心课程,适当削减不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水课”。有条件的地方理工大学可以与国际接轨,联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采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在师资力量上,各地方理工科大学应努力打造一支高端的师资队伍。各理工科大学可以加强学院间合作,高校间也可以互联互通,共享优秀教师资源,创新教师培养机制。此外,各高校也需注重学院间的发展平衡,提高英语专业教师待遇,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接受职前教育、在职教育并继续进修,建立与海外高校的学院访问和学者交流制度,与国外优秀教师相互学习借鉴,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在授课方式上,尝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

最后,各理工科院校需重视实践环节,建立一批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就业性的“四位一体”实习课程。学科交叉为各专业间的资源共享提供了契机,学院间可以共享实践平台,创设综合性的实习项目。各高校还应加强和当地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生产需要之间的紧密联系。尝试对接国际市场,建立海外实习基地并开设各类实践项目。

五、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赋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内涵。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双一流”的伟大实践,努力开拓切实可行的英语人才培养路径,不断完善“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检验人才培养成果,不断修正各环节出现的问题,此举对于向国家输送优质的英语复合型人才,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蒋洪新.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语,2019(01).

[2] 张冲.高校英语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J].外语界,1996(01).

[3] 蒋洪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06).

[4] 胡开宝.复合型、研究性和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外语,2010(06).

[5] 彭萍.“专业+英语”培养模式中英语教师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

[6] Chen J .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InterRegional, Inter-School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J]. Kuram ve Uygulamada Egitim Bilimleri, 2018.

[7] Sun W , Cui H , Xu C . Innovative Mode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J]. Kuram ve Uygulamada Egitim Bilimleri, 2018.

基金项目:2019年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910500167Z)。

作者简介:石灵(1999—),女,湖北孝感人,湖北工业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英语
玩转2017年高考英语中的“熟词僻义”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